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学生都像一块待雕琢的璞玉,有棱有角,个性鲜明。有道是“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进行个性化阅读训练,能达到“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语)的目的。
为实现个性阅读,可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一、强调独立阅读,引导学生批注
独立阅读是让学生在走近文本、走近作者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地独特感受和体验,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权,想怎么批注,爱怎样批注都由自己做出决定。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例如,在《土地的誓言》一文的教学中,我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圈点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跳读、圈点、旁注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①:“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这段文字写得很美,它描绘了黄土高原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既写出了故乡绚丽的色彩、动听的声响,更抒写了家乡可爱的亲人;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排比、比喻修辞的运用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生②:第一节中的“泛滥着一种热情”的“泛滥”一词贬词褒用,让我感觉到作者洋溢着激愤狂放的情感。
生③:第二节中的“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埋葬”一词用得好,表现的是故乡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欢笑已不复存在,让“我”感受到流亡的凄苦哀愁及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
……
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那语感的养成也为期不远了。
二、注重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鼓励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以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积累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但有积累,不等于有了能力。因为从积累到表现出语文能力,其间有个中介,那就是语感。语感包括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
分寸感,指对语言合乎规范、合乎情境的感受能力。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章,并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规范的语言,才能养成对语言是否合乎规范的敏锐感觉。因此,我们组织学生订阅《语文报》、《中学生阅读》、《读者》等,利用零碎时间自主阅读,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
和谐感,指对书面语言材料(文章)整体上的多样统一组合、量的搭配相宜和表达上的生动流畅的感受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和谐感,我就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并在熟背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积累。
情味感,指对文情、文质、文势、语味的感受能力。文情,指文章中流露的情感,如有的热情奔放,有的抑郁忧思,有的昂扬激越,有的静穆闲适。文质,指文章的质地,如有的自然质补,有的华丽典雅,有的清新优美,有的凝重深沉,有的婉约细腻,有的泼辣犀利。文势,指文章的气势,如有的亲切动人,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弦外有音,有的褒贬抑扬。我们让学生读大量的古诗词和散文来感受文章的情味,如读李白的诗句感受其洒脱飘逸,读杜甫的诗句感受其抑郁忧思,读鲁迅的杂文感受其泼辣犀利,读钱钟书的《围城》感受其语言幽默诙谐。
三、鼓励创新阅读,激励学生思考
个性化的阅读主张有创意的阅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能发表独到的见解。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主体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应该有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揣摩教师心中所想,或者盲目跟着其他学生所言,人云亦云。俗话说:“百姓百姓百条心。”由于生活环境、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差异,学生对同一文本的阅读感受并不一致。
四、加强合作阅读,实现多向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采取各种方法创设合作情境,培养他们的合作技能,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讨论。首先,引导学生学会修正和保留意见。其次,在合作阅读过程中,我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反思本小组讨论的情况。有时我会问:你们小组有什么看法?你对小组的这次讨论贡献如何?
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友善互助。教师应通过恰当的方式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发言,并融入小组讨论;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以朋友式的关爱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互助、团结、共同提高,这是合作阅读的本质。
另外,引导学生学习合作技巧也是合作阅读成功的关键。在合作阅读前应教给学生倾听的技巧、提问的技巧、思考的技巧、表达的技巧等,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合作阅读的技巧,做到“润物细无声”。
(责任编辑 韦雄)
为实现个性阅读,可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一、强调独立阅读,引导学生批注
独立阅读是让学生在走近文本、走近作者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地独特感受和体验,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权,想怎么批注,爱怎样批注都由自己做出决定。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例如,在《土地的誓言》一文的教学中,我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圈点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跳读、圈点、旁注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①:“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这段文字写得很美,它描绘了黄土高原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既写出了故乡绚丽的色彩、动听的声响,更抒写了家乡可爱的亲人;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排比、比喻修辞的运用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生②:第一节中的“泛滥着一种热情”的“泛滥”一词贬词褒用,让我感觉到作者洋溢着激愤狂放的情感。
生③:第二节中的“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埋葬”一词用得好,表现的是故乡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欢笑已不复存在,让“我”感受到流亡的凄苦哀愁及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
……
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那语感的养成也为期不远了。
二、注重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鼓励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以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积累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但有积累,不等于有了能力。因为从积累到表现出语文能力,其间有个中介,那就是语感。语感包括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
分寸感,指对语言合乎规范、合乎情境的感受能力。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章,并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规范的语言,才能养成对语言是否合乎规范的敏锐感觉。因此,我们组织学生订阅《语文报》、《中学生阅读》、《读者》等,利用零碎时间自主阅读,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
和谐感,指对书面语言材料(文章)整体上的多样统一组合、量的搭配相宜和表达上的生动流畅的感受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和谐感,我就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并在熟背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积累。
情味感,指对文情、文质、文势、语味的感受能力。文情,指文章中流露的情感,如有的热情奔放,有的抑郁忧思,有的昂扬激越,有的静穆闲适。文质,指文章的质地,如有的自然质补,有的华丽典雅,有的清新优美,有的凝重深沉,有的婉约细腻,有的泼辣犀利。文势,指文章的气势,如有的亲切动人,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弦外有音,有的褒贬抑扬。我们让学生读大量的古诗词和散文来感受文章的情味,如读李白的诗句感受其洒脱飘逸,读杜甫的诗句感受其抑郁忧思,读鲁迅的杂文感受其泼辣犀利,读钱钟书的《围城》感受其语言幽默诙谐。
三、鼓励创新阅读,激励学生思考
个性化的阅读主张有创意的阅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能发表独到的见解。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主体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应该有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揣摩教师心中所想,或者盲目跟着其他学生所言,人云亦云。俗话说:“百姓百姓百条心。”由于生活环境、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差异,学生对同一文本的阅读感受并不一致。
四、加强合作阅读,实现多向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采取各种方法创设合作情境,培养他们的合作技能,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讨论。首先,引导学生学会修正和保留意见。其次,在合作阅读过程中,我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反思本小组讨论的情况。有时我会问:你们小组有什么看法?你对小组的这次讨论贡献如何?
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友善互助。教师应通过恰当的方式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发言,并融入小组讨论;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以朋友式的关爱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互助、团结、共同提高,这是合作阅读的本质。
另外,引导学生学习合作技巧也是合作阅读成功的关键。在合作阅读前应教给学生倾听的技巧、提问的技巧、思考的技巧、表达的技巧等,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合作阅读的技巧,做到“润物细无声”。
(责任编辑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