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中国扬琴的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7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扬琴的推广从路径的角度看,现阶段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扬琴的产业化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很好的将扬琴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大众了解与接受,才更有利于扬琴的产业化发展.扬琴文化或资源并不能天然地成为产品或商品,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业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对文化创新型人才更迫切需求.因此,发展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一定要解放人的创造力.
其他文献
羌族的羊皮鼓舞是羌族文化与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笔者主要立足羌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与舞蹈史,追溯在羌族传统文化中极具民族特色及艺术价值的羊皮鼓舞,通过对羊皮鼓舞继承和发展现状的剖析与解读,进而对羊皮鼓舞的未来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文以苏州评弹现代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近年来在上海商业书场和各大主流评弹团体展演中涌现的现代书的叙事特征,进而对评弹艺术的复兴提出建议:回归评弹书场的生存土壤,在受众审美认可的范围之内,寻找传统叙事与现代创新的平衡点,这是苏州评弹这门古老曲艺完成现代转型的关键所在.
基诺族大鼓舞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民族特色浓厚.作为原始祭祀型舞蹈形态的遗存,大鼓舞是基诺族人民情感符号的艺术表现,体现着基诺族共同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习俗.本文从大鼓舞的起源传说讲起,窥探基诺族人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信仰,通过对传统和现代不同文化场域下大鼓舞的形态功能叙述,揭示大鼓舞的宗教神圣化性质和世俗艺术化性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必然要通过文化选择和文化自觉来实现,体现在大鼓舞中,就是要积极结合当下文化场域构建一个基诺族大鼓舞自身的传承发展模式.
布依戏是我国少数民族重要的戏剧艺术之一,系由布依族的宗教祭祀活动衍变而来.目前,它主要流行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义、册亨、安龙等市(县),是反映布依族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和审美习惯的艺术种类,深受当地人民喜爱.从艺术形式和技法上看,布依戏除了民族意味的戏剧形式之外,在舞蹈动作上也有独特之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布依戏的戏剧内容研究较多,表演形式研究较少,为此,本文拟着重从舞蹈形态视角切入研究布依戏的舞蹈动作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看,陕南端公戏秉承了巫傩文化逐鬼驱疫、祈福纳吉的基本内涵,是巫傩文化在陕南的集中展现.表演者佩戴面具的造型、颜色以及唱腔的朴实无华,彰显出陕南端公戏粗犷朴拙的民间审美质地.陕南端公戏产生的想象力在实现彼岸世界娱神功能的同时,实现了此岸世界娱人的作用,让生存困窘的陕南民众在审美的想象中获得生存的力量和希望,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精神超越,真实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貌和文化心理.
四川竹琴是流传于川渝地区重要的音乐艺术文化瑰宝,它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逐渐兴盛.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下,这门古老艺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窘.鉴于此,本文欲在史料与研究中梳理出四川竹琴的历史脉络,梳理出四川竹琴的音乐唱腔、歌唱方式、伴奏类型、表演程式等,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到四川竹琴的音乐魅力,以促进四川竹琴在当下的活态传承.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川剧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艺术形式,可谓是四川人民生活的缩影.在四川省川剧院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四川省川剧院复排了魏明伦先生编剧的《变脸》.在新时代川剧变与不变的探索中,《变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当下,如何能更好编排出符合时代潮流的佳作,川剧的发展究竟往哪个方向走,是所有川剧人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文化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把中华文化的理念和精神传承好、发扬好.特别是在对外交流中,要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展现更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期刊
通过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剑阁白龙纸偶的实地调研,面对面访谈传承人,并以音、像、影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全程记录,使笔者对剑阁白龙纸偶的产生、发展及传承有了全面、详尽而深入的认识.本文在非遗活态保护的视野下,厘清了白龙纸偶的发展渊源,呈现了白龙纸偶的制作工艺,阐述了白龙纸偶的表演形式,并指出了白龙纸偶面临的困境,以期能为白龙纸偶的保护、传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竹笛艺术受到中国传统艺术中气化哲学的影响,“气”与“韵”一直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亦是其能够传衍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发展过程中,竹笛艺术一直在追求着气化灵动的情感表现形式,并借由神韵的塑造在其中构设起一个从超越到无限的意境,以期在气韵相生的理想美学形态中实现其更多维度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