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红色”博物馆

来源 :雪豆月读·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w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了上次的经历,松子儿觉得爸爸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旅游世界的新天窗。世事洞明皆学问。原来,藏在我们身边的宝藏还真不少,现在松子儿每天都盼着周末的到来,因为到了周末,他就又可以催着爸爸带他打卡新的红色旅游地了。
   这不,从周一开始,松子儿就迫不及待地催促爸爸做好这周的旅游计划。好不容易熬到了周五,爸爸上班之前告訴松子儿,这个周末,他打算带松子儿去身边的红色博物馆转转。哦?我们身边还有红色博物馆?这次自己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呢?松子儿在家里有点待不住了,真期待呀!亲爱的小豆苗儿,你想知道松子儿要去哪儿吗?嘘!偷偷跟着他吧!快准备好你的行囊,小心别掉队啦!
  
   晚上,松子儿和爸爸坐上了火车,爸爸说,这次他们要去北边。清晨,沿着人影稀疏的大街,松子儿和爸爸来到了本次旅游的第一站——呼玛博物馆。虽然阳光尽力地把温暖洒向大地,但是一阵寒风吹过,松子儿还是禁不住打了个哆嗦,好冷呀!爸爸摸了摸松子儿的头,帮他戴好了帽子,并郑重地说,这里接近祖国的最北疆,气温常年都很低,但就是在这片苍茫大地上,东北抗联的将士们爬冰卧血、铁马冰河,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为我们换来了民族的独立。
   走进博物馆,一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展现出呼玛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过程。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的指战员们,在呼玛城区域的山林间保卫着自己的家乡,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他们用极大的代价捍卫着民族的尊严。松子儿听着听着,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想起了博物馆门口那组抗联雕像上战士们的表情。这一刻,他好像懂了些什么。
  
  
  
   从呼玛博物馆出来,松子儿和爸爸又踏上了旅途。在车上,爸爸告诉松子儿,这回要带他去的地方是男孩子心中的殿堂。那是什么地方?松子儿想得头都疼了——男孩子心中的殿堂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呢?
   “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几个大字出现在松子儿的眼前。爸爸说,这是全国第一家以枪械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的前身“626厂”是国家重要的轻武器生产基地,被称为“共和国枪械的摇篮”,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工厂,北安也一度被称为“北国枪城·塞北延安”。
   我们身边竟然隐藏着一个武器生产基地,这也太神奇了!松子儿拽着爸爸的袖子,非要爸爸好好地给他介绍一下这所博物馆的前世今生——1921年,张作霖在奉天兴办“东三省兵工厂”,重新辟建了枪炮炮弹等三个厂,1926年到1928年期间,该厂又增建了枪厂及轻机枪厂,有机器八千余部,生产13式步枪、13式重机枪、17式轻机枪,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九·一八”事变后,工厂被日伪政权把持,改名为“奉天造兵所”。东北光复后,国民党接收了造兵所,改名为“联勤总司令部兵工署第九十兵工厂”。1948年11月,该厂由东北人民解放军接管,随后改名为“五一工厂”,其所属第一制造所从沈阳迁到北安,改名为“国营庆华工具厂”,代号“626”。
   北迁后,工具厂边进行搬迁建设,边组织生产。1951年6月就生产出了2628支50式7.62毫米冲锋枪。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庆华作为中国唯一有能力生产冲锋枪的军工大厂,把新中国生产的50式冲锋枪送到前线。不仅如此,在中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反击战中,这里生产的武器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北迁到1984年间,“庆华厂”以冲锋枪和手枪制造全国产量最大、质量最好、成本最低的优势,为国防建设和公共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生产的54式7.62毫米手枪、56-1式7.62毫米冲锋枪、56式7.62毫米冲锋枪,获得部优产品称号,56式冲锋枪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评为优质武器。
   参观结束后,松子儿在靶场小试了一下身手,虽然脱了靶,但是他依然觉得这次的“红色”打卡太超值了!
  
  
   带着兴奋的心情,松子儿和爸爸登上了返程的列车,下了车,松子儿琢磨着回家干点啥,爸爸却说在回家前,他们还要再打卡一个红色旅游地。在哈尔滨站下了火车,爸爸带着松子儿走了十分钟,来到了东北抗联博物馆。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来说,松子儿对这个博物馆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知道这里有个博物馆,陌生是因为他从没有真正地走进去参观过。进入博物馆,松子儿才知道,这里与其他博物馆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所情景式的博物馆,声、光、电、3D等手段与实物展品相配合,将东北抗联将士们作战的环境和场景真实地展现在了松子儿的眼前。爸爸说,这是一所全面反映东北抗联将士们十四年抗战历程的综合性博物馆。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民族人民组成的抗日队伍,其前身是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革命武装,共十一个军,三万余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抗联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坚持抗战十四年,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共歼灭敌人十八万余人,牵制敌人七十六万余人。看着馆内那座无名雕像和那些反映东北抗联生活的文物,松子儿觉得自己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
  
  
  
   编辑/蒋思
其他文献
写景作文是记叙文的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写作方式,来表达写作者对景物的感受。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有游记性质的写景记叙文,常常突出景物自身的某些特点;第二种则是借景抒情为主的写景记叙文,常用来表达作者对某些景物的心理感受。别低估写景作文的难度,写不好的话很容易变成一本稀里糊涂的“流水账”。今天我们就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____即景”为例,跟大家分享如何写出一篇形象而生动的
期刊
根河,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在广袤的根河湿地上,它繁衍出许多条小溪般的支流,在湿地上如一条条长长的哈达,静静地流淌着。   身处根河湿地,不觉中整个身心就被融化了。那满眼皆景的绿,一下子浸入你的心底,升起一股爆发呼唤的冲动,吐纳之后便被深深陶醉。根河蜿蜒流淌,宛如来自天空的一条银色的玉带在草原的绿衣上倚侧回转,流淌不息。沿岸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矮树灌木和丰茂叠翠的碧草黄花。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偶尔泛起小
期刊
上午,杨米告诉我,蛙叶槽里的荷花要在秋天的时候挖出来放水桶里,拎到室内养着根,春天再种到槽子里。要不然,荷花在外面会被冻死。而池塘里的荷花因为塘泥多,根扎得深,冬天根冻不死,春天照样长出叶子来。每年,都是奶奶带着她挖。因为奶奶弯腰费劲,需要杨米帮忙。今年这情况,估计要杨米自己挖了。   “姐,以后我像奶奶一样,每年都在槽子里给你养荷花,你随时回来看啊!”   我点点头,从头上摘下漂亮的粉色发卡
期刊
从赤脚医生到工程院院士,她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是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开创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她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前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她就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丈夫——李兰娟。   李兰娟,今年73岁,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患有眼疾,全家靠母亲卖山货维持家用。她的求学之路甚是坎坷,一度没
期刊
暑假的每个夜晚,爸爸都会带我到公园里进行脚伤后的康复行走练习,我喜欢在月光下和爸爸散步。   夜空中皎洁的明月像个玉盘镶在满天星斗之间,如水的月光洒在小路上,爸爸牵着我的手,慢慢地走。透过月光,路边郁郁葱葱的小树都戴上了银冠,慢慢地我们来到小池塘边。映着月光,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金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走近看,水底边缘还有奇形怪状的鹅卵石,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那几朵艳丽的荷花
期刊
地点:玛琪家中   人物:玛琪、琼斯太太(玛琪的妈妈)、教学视察员      【第一幕:教学视察员带着一整箱工具,敲门登场。】   (配乐:“咚咚”的敲门声)   视察员:琼斯太太您好,我是机器视察员,我来为您检查机器。   琼斯太太:您好,快请进。   (视察员微笑着看了看玛琪,开始检查机器。)   (配乐:修理东西的“咔咔”声)   玛琪:(在旁嘀咕)希望他拆开以后就不知道怎
期刊
人和动物是什么关系呢?你可能会说,人和动物非常不一样,字典上也说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而且人还会说话会写字。所以人类才有了自己伟大而独特的文明,就像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写的那样:“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是,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好像也没那么大。比如,人和动物一样,都要吃饭,都会有竞争,也都有喜怒哀乐。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喜欢用一些动物的身体和性格特征去形容人,比如
期刊
写人作文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必须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就要为“人”服务。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今天我们就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漫画老师”为例,跟大家交流一下如何写一篇生动有趣的记叙文。  啄木鸟老师  我们班
期刊
阳光明媚的日子,我躺在软软的草地上望着天空中漂浮着的朵朵白云。它们须臾变化无穷,有的柔软蓬松如同大朵棉花糖,有的飘逸梦幻如同仙女的纱裙,有的活泼俏皮如同小动物在嬉闹……很快我就陷入了奇妙的想象之中。一块五彩云朵飘到了我面前,云中走出一位仙女,笑盈盈地向我走来,送给了我一包五彩斑斓的魔法棉花糖。仙女告诉我,吃下它我就可以变成云朵魔法师,可以随意操纵云朵!真会有这么神奇的事吗?我马上好奇地打开,放了一
期刊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看似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词,但它的背后却藏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无论身处何地,中国人对故乡的眷恋就如同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一般,历史悠久却常看常新。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托着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角,也难以割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没有哪一个远行的游子能忘记故乡的温暖和亲人的牵挂。对游子来说,故乡是一首永远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