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近年来受到各国高度重视并加以大力发展。国有林场有着丰富且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由于受观念、资金、功能等束缚,限制了产业发展。本文以江苏省国有宜兴市林场为例,试图分析其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提出国有林场加快林业产业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路与见解。
【关键词】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发展;见解
1.宜兴林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1自然区位优势明显
宜兴林场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西侧,紧傍104国道,宁杭高速公路、宁杭城际高速铁路均从场边通过。林场最近处距宜兴城区仅4公里,东临太湖,南连浙江长兴,西依安徽广德,北靠江苏常州。横贯全场的川(川埠)——张(张渚)公路将林场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处于风景名胜宜兴竹海、张公洞、灵谷洞及善卷洞、龙池山的中心位置,北部则为宜兴西氿风景观光带的延伸部分。宜兴林场属无锡阳羡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资源储备十分丰富
全场占地面积3273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191.1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7.5%。场内植被丰富,种类繁多,经调查,全场含维管束植物164科491属890种,种子植物120余种。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更难得的是,场内还保存有一些罕见的濒危珍稀树种,1998年就发现了国家一类保护树种——银缕梅目前国内最大的野生群落。林场环境幽美,鸟语花香,林间常见的珍奇鸟类有40余种,山间出没着穿山甲,东方蝾螈、麂子等珍稀野生动物。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同意建立国家森林公园。
1.3生态格局初步形成
宜兴林场峰谷相间,交错排列,所在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阳光充足,构成了复杂的小地形、小气候。多年来,林场在做好护林防火、护笋养竹、森林虫害防治等工作的同时,利用林相结构调整、项目开发的有利契机,着力生态旅游景观的培育与营造。南部建有江苏省龙池~小黑沟森林自然保护区,该区系全省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珍贵动物出没其间。优越的自然条件,珍奇的生物种类,独特的人文景观,逐渐形成林场独有的生态资源格局。
2.宜兴林场发展生态旅游的不利因素
2.1观念陈旧,创新发展意识不强
宜兴林场所在地均为山区,较为偏僻,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流受到限制,部分干部职工群众目光短视,小农意识较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观念还相当普遍。
2.2资金缺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建场初期,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精神指导下,宜兴林场与其他国有林场一样,以木材生产为主,用材林建没得到较快发展,经济效益相对较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林场的经济优势逐渐丧失,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生态公益林建设程正式启动,林场的主要职能由木材生产完全转向生态管护,用材林生产迅速萎缩,收入来源渠道偏窄。
2.3无的放失,整体发展思路不清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下,林场生产发展方式单一,2001年1月1日起,宜兴林场实行成建制由事业性质转制为企业性质,要求林场投入到市场中参与激烈的竞争,而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决定了林场在市场竞争中较其他企业相比始终处于劣势,同时,林场以创造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主的功能定位及其林地使用等政策也制约了潜力的发挥。
3.加快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路
3.1坚持政策导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新发展自信心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党的十八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要求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宜兴较早提出“旅游振兴”战略,明确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并在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着力打造云湖旅游度假区、阳羡生态旅游区、善卷洞风景区、蜀山风景区和东氿生态运动体验区等五大旅游板块。“十二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年增长均要达15%,到2015年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要分别达到2011万人次和201亿元。从中央到地方鼓励生态建设、经济转型的一系列政策导向,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更是一种“道路自信”,有力地促进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创新突进。
3.2坚持多元合作,依据自身特色,寻求转型发展突破点
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生态资源都与其周边地区的、单位的既相似又相别,当今正值新型生态产业纷纷兴起之际,最忌讳人云亦云,缺乏特色。如何抓住自身资源特色、发展富有个性的生态产业,是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南京市高淳区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区)”战略,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桠溪依托丘陵山区自然资源,以发展低碳绿色产业为支撑,建成了一个集休闲、度假、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风景区,高淳也因此赢得“国际慢城”称号。而宜兴确立生态优势作为城市最大的后发优势,其南部山区定位为生态旅游开发功能区,太华镇在实施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找寻转型突破点,依托秀美的自然生态和传统的中草药养生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业,致力建设“花海养生胜地”,经过三年努力,该镇生态旅游产业特色魅力凸显,2014年全镇旅游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300万元,同比增长30%。宜兴林场应利用自然内部禀赋,顺应生态旅游建设这一定位要求,走差别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深挖内部潜力,有效整合资源,锁定生态观光主题,采取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积极促进林地使用权流转。广泛吸纳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资本从事林业开发,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3坚持规划引领,围绕新型业态,做实统筹发展新亮点
没有科学的规划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常熟市虞山林场充分利用虞山、尚湖山水天然相连这一自然资源优势,挖掘剑阁历史文化底蕴,经过多年规划建设,将资源整合成几十处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休闲观光景点,建成国家5A级休闲度假旅游区,每年光门票收入达5000多万元,堪称国有林场开发建设生态旅游的成功典范。宜兴林场要以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龙池山小黑沟自然保护区和江苏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为载体,充分利用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和南岳禅寺等自然景观优势,坚持“四高”(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高环境质量)为总体目标,加强与重点科研院校合作,引进高新技术,物化科研成果,量化建设标准,强化运作力度,优化品种结构,把生产科普、休闲体验、旅游观光、生态景观整合在一起,重点开发生态旅游产业。通过规划实施,把林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总量殷实、职工生活富裕、发展后力强劲的生态林业基地。要加顷的茅山、猴头山优质高产茶叶示范基地;在北部建设33.33公顷的狄青坞、陆平岕杨梅、快项目实施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进程,在南部建设53.33公顷的林木种苗产业区,以及30公早熟梨基地;充分利用毛竹再生速度快、利用价值高和一次投入、永续利用以及当地毛竹加工技工成熟、产业化水平高的优势,加快毛竹产业基地建设,其中,建设13.33公顷的竹种园,分别改造533.33公顷的毛竹丰产林和166.67公顷的笋用林。
【关键词】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发展;见解
1.宜兴林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1自然区位优势明显
宜兴林场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西侧,紧傍104国道,宁杭高速公路、宁杭城际高速铁路均从场边通过。林场最近处距宜兴城区仅4公里,东临太湖,南连浙江长兴,西依安徽广德,北靠江苏常州。横贯全场的川(川埠)——张(张渚)公路将林场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处于风景名胜宜兴竹海、张公洞、灵谷洞及善卷洞、龙池山的中心位置,北部则为宜兴西氿风景观光带的延伸部分。宜兴林场属无锡阳羡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资源储备十分丰富
全场占地面积3273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191.1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7.5%。场内植被丰富,种类繁多,经调查,全场含维管束植物164科491属890种,种子植物120余种。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更难得的是,场内还保存有一些罕见的濒危珍稀树种,1998年就发现了国家一类保护树种——银缕梅目前国内最大的野生群落。林场环境幽美,鸟语花香,林间常见的珍奇鸟类有40余种,山间出没着穿山甲,东方蝾螈、麂子等珍稀野生动物。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同意建立国家森林公园。
1.3生态格局初步形成
宜兴林场峰谷相间,交错排列,所在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阳光充足,构成了复杂的小地形、小气候。多年来,林场在做好护林防火、护笋养竹、森林虫害防治等工作的同时,利用林相结构调整、项目开发的有利契机,着力生态旅游景观的培育与营造。南部建有江苏省龙池~小黑沟森林自然保护区,该区系全省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珍贵动物出没其间。优越的自然条件,珍奇的生物种类,独特的人文景观,逐渐形成林场独有的生态资源格局。
2.宜兴林场发展生态旅游的不利因素
2.1观念陈旧,创新发展意识不强
宜兴林场所在地均为山区,较为偏僻,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流受到限制,部分干部职工群众目光短视,小农意识较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观念还相当普遍。
2.2资金缺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建场初期,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精神指导下,宜兴林场与其他国有林场一样,以木材生产为主,用材林建没得到较快发展,经济效益相对较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林场的经济优势逐渐丧失,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生态公益林建设程正式启动,林场的主要职能由木材生产完全转向生态管护,用材林生产迅速萎缩,收入来源渠道偏窄。
2.3无的放失,整体发展思路不清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下,林场生产发展方式单一,2001年1月1日起,宜兴林场实行成建制由事业性质转制为企业性质,要求林场投入到市场中参与激烈的竞争,而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决定了林场在市场竞争中较其他企业相比始终处于劣势,同时,林场以创造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主的功能定位及其林地使用等政策也制约了潜力的发挥。
3.加快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路
3.1坚持政策导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新发展自信心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党的十八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要求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宜兴较早提出“旅游振兴”战略,明确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并在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着力打造云湖旅游度假区、阳羡生态旅游区、善卷洞风景区、蜀山风景区和东氿生态运动体验区等五大旅游板块。“十二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年增长均要达15%,到2015年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要分别达到2011万人次和201亿元。从中央到地方鼓励生态建设、经济转型的一系列政策导向,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更是一种“道路自信”,有力地促进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创新突进。
3.2坚持多元合作,依据自身特色,寻求转型发展突破点
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生态资源都与其周边地区的、单位的既相似又相别,当今正值新型生态产业纷纷兴起之际,最忌讳人云亦云,缺乏特色。如何抓住自身资源特色、发展富有个性的生态产业,是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南京市高淳区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区)”战略,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桠溪依托丘陵山区自然资源,以发展低碳绿色产业为支撑,建成了一个集休闲、度假、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风景区,高淳也因此赢得“国际慢城”称号。而宜兴确立生态优势作为城市最大的后发优势,其南部山区定位为生态旅游开发功能区,太华镇在实施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找寻转型突破点,依托秀美的自然生态和传统的中草药养生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业,致力建设“花海养生胜地”,经过三年努力,该镇生态旅游产业特色魅力凸显,2014年全镇旅游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300万元,同比增长30%。宜兴林场应利用自然内部禀赋,顺应生态旅游建设这一定位要求,走差别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深挖内部潜力,有效整合资源,锁定生态观光主题,采取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积极促进林地使用权流转。广泛吸纳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资本从事林业开发,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3坚持规划引领,围绕新型业态,做实统筹发展新亮点
没有科学的规划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常熟市虞山林场充分利用虞山、尚湖山水天然相连这一自然资源优势,挖掘剑阁历史文化底蕴,经过多年规划建设,将资源整合成几十处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休闲观光景点,建成国家5A级休闲度假旅游区,每年光门票收入达5000多万元,堪称国有林场开发建设生态旅游的成功典范。宜兴林场要以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龙池山小黑沟自然保护区和江苏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为载体,充分利用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和南岳禅寺等自然景观优势,坚持“四高”(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高环境质量)为总体目标,加强与重点科研院校合作,引进高新技术,物化科研成果,量化建设标准,强化运作力度,优化品种结构,把生产科普、休闲体验、旅游观光、生态景观整合在一起,重点开发生态旅游产业。通过规划实施,把林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总量殷实、职工生活富裕、发展后力强劲的生态林业基地。要加顷的茅山、猴头山优质高产茶叶示范基地;在北部建设33.33公顷的狄青坞、陆平岕杨梅、快项目实施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进程,在南部建设53.33公顷的林木种苗产业区,以及30公早熟梨基地;充分利用毛竹再生速度快、利用价值高和一次投入、永续利用以及当地毛竹加工技工成熟、产业化水平高的优势,加快毛竹产业基地建设,其中,建设13.33公顷的竹种园,分别改造533.33公顷的毛竹丰产林和166.67公顷的笋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