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引发的效应

来源 :小学生学习指导·当代教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y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回放
   下课了!
   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我被一大群孩子包围了,“老师,我捡到了一支铅笔”“老师,我捡到了一把格尺”“老师,昨天放学的时候,我捡到了五角钱”……很快,我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孩子们拾金不昧的“战利品”。我微笑着对孩子们说:“你们真是好孩子!”激励的话语鼓舞着每一个拾金不昧的孩子。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拾金不昧的好事每天都在发生,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全班大多数的孩子都捡到过东西并上交老师,他们得到了我的表扬,也为各自的小组加了分(小组加分是班级内部为了全面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但过了不久,我便发现了问题:孩子们所交的物品有的是新的,有的就是自己曾经用过的。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们不仅在浪费,而且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为了得到为自己小组加分的机会而在撒谎。
   二、案例分析
   一件事情的出现可能是偶然的,但同样的事情反复发生就必定是有原因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班级的一名同学下课时在教室里捡到了一张电话卡,询问了周围的同学,也没有找到失主,这名同学就把电话卡交给了我。找到了电话卡的主人后,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这位拾金不昧的同学,对这种精神给予大加赞扬,并为她所在的小组加20分。当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名同学也得到了全班同学羡慕的眼光……这也许就是引起这场“拾金不昧”风波的原因吧!
   为什么后来会出现那么多“拾金不昧”的好事,甚至有的还是自导自演的呢?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孩子们过分追求上进和荣誉。捡到一张电话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还为小组加了分,对于有的孩子来说,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激励,同时也是一个大大的诱惑。看着别的同学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别的小组都有分加,过分地追求上进和荣誉导致了孩子失衡的心理,错误地认为只要得到表扬,做什么都是对的。二是孩子们对做好事的理解还比较狭隘。老师表扬了拾金不昧的同学,他们就认为只有捡到东西交给老师,做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才会得到表扬。但是,电话卡不能每天都有人丢,拾金不昧的好事也不能每天都有,即使有丢的东西,也不能人人都捡到。机会太少,只能自己另想他法。三是孩子们的价值观还不成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孩子们对于金钱的概念越来越淡化,勤俭节约的思想越来越远。而且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孩子提出买什么东西,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满足,绝不会在学习用品上,甚至其他东西上跟孩子计较,这也给孩子们想出这样的办法提供了“土壤”。于是,就出现了个别孩子在老师面前使出“拾金不昧”小伎俩的一幕。
   应该说,孩子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拥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都有为自己小组加分的荣誉感,这无可厚非,但这种为了追求表扬和加分的“拾金不昧”的做法必须制止。该怎么办呢?
   有一天,我发现××用一根水性笔管套住一根铅笔头继续用着,我灵机一动。上课了,我神秘地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一种新型铅笔,你们想看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我拿出××的铅笔:“就是它,怎么样?”孩子们很失望。我从抽屉里拿出一大堆孩子们捡到的文具说:“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好多文具朋友哭着告诉我,它们还能用就被小主人扔掉了,还有的小主人把它们交给了老师...(我发现有的孩子低下了头)……其实,这些文具朋友多想为它的小主人服务哇?你们想满足它们的愿望吗?”“想!”“好,那老师就把这些文具保存好,当你们哪个小组有了进步,老师就奖励给你们小组,希望你们用它写出更好的字,画出更美的画!”
   从那以后,班级里再也没有出现自己导演的“拾金不昧”事件,孩子们也意识到做好事有很多方面。我欣喜地感受到,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节约,个别孩子爱慕虚荣的想法也有所改变。
   三、反思展望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说:“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繁杂、细小事物的重复。”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往往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对于老师来讲,教育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复杂更不能放弃。跟孩子们在一起,常常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是好事,有的是不好的事。比如上面讲到的案例,就是由一件好事引发的不好现象。但是,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都要去辩证地分析,不能只看好的方面,不去分析不好的影响,更不能对出现的不好的事情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要正确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細、做实、做到位,才能使我们的育人工作达到高效。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当孩子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积淀的好习惯,捕捉到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好的变化,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和喜悦,这就是教育带给我们的快乐,更是付出带给我们的幸福。我也相信,通过老师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乘着好习惯的航船,终将驶向美好的未来。
其他文献
摘要:“体验德育”强调与学生生活的联结,强调的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努力让每一次德育活动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把德育过程变成学生道德修养的过程,使学生主动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良好人格。我校在践行体验德育过程中,寻找发力点,以八个有形的抓手开创学校德育新常态。   关键词:体验德育 生活 实践 感悟   陶行知老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
期刊
现实中,评课议课坚守自我立场的现象较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以为,评课要坚守以下四大立场:   一是教材立场。文本是客观存在,有其不同的社会价值,如怡情、消遣、教化功能,但作为教学文本,必须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价值,充分体现教材的编写立场,包括知识意义和思想意义。教师对教学文本解读得对与错、优与劣、深与浅、多与寡、旧与新,都必须在把握教材编写的立场上进行,具体体现在落实预习、文本
期刊
据《钱江晚报》报道,杭州多所中小学校园内近日出现小鸡、小鸭、小乌龟等各类小动物的身影,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关注。经记者走访后了解,原来这是当地生命教育的产物,其中又以“孵小鸡”最为流行。多所学校建有自己的鸡舍,甚至是农场,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利用孵蛋器、受精蛋等必备工具,兴致勃勃地观察小鸡的孵化过程。孵化成功后,不但要喂食送水,很多孩子还会领一只小鸡回家饲养,于是,家长也参与其中,共同参与生命教
期刊
摘要:由于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经验、教学素养、个性风格等方面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不同的教师呈现的课堂也会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审视同一课例的不同设计时,感受着不同的思想观点、操作方式,在同伴间经验和理念的碰撞中完成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资源的重新组合。   关键词:算法 算理 知识建构 多样化 最优化   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要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发
期刊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现代课程标准下的一种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新性精神。如果老师的恰当点拨能够让孩子学会质疑、探究、交流,那么孩子们将会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质疑交流 点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关于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谈论最多、关注最多的话题。知识构建主义认为,学习知识并不完全是通过教师
期刊
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岁月如歌,物换星移,教育也在40年里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进步的故事。回顾人生,在教师的岗位上,我已工作了24年,也见证了和平区教育20年来的发展,唯独不变的还是那份对教育深深的热爱……   一、因为热爱,所以奉献   从执教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的举止行为要更加规范,因为从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一课为例,借助美术与语文学习的共通因素开展整合式学习,基于整合之“源”,探索整合之“途”,追求整合之“愿”,探索跨学科整合的策略与方式,让学习方式从单一走向多维,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跨学科 整合 童年的水墨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从而在不同学科渗透和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隨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推进,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也纷纷涌现。本文结合注意力训练社团开办三年来的探索实践,从心理健康社团开设的意义、组织架构的搭建、社团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准备建立与正在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提供模式参考与工作借鉴。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社团 建设模式   一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当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产品进入校园以后,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能力?本文试从“转换视角‘识’伟人,关注盲点拓新知”“动画演示显征途,‘千里迢迢’无须言”“直播‘自学’习方法,同伴互助显成就”“引入资料富文本,交流讨论解‘难’处”“反馈讲评酌字眼,舞文弄墨促能力”这五种课堂实际操作来谈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转型的课堂实施。 
期刊
作者简介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教授、特级教师、管理学博士,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成绩显著,曾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学比赛第一名。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海淀区优秀德育工作管理干部,并荣获五四青年奖章。曾参与两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著《高中古诗文译解》等书,主编、参编著作十余部,发表文章20余万字。  离开了崇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