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子银行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后,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受到各管监管部门的广泛重视。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也集聚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本文着重分析近些年来影子银行的发展以及它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关键词:影子银行;发展;影响;金融体系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最初是指房地产贷款被加工成有价证券,在资本市场上出售交易,使得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逐渐被投资所替代,属于银行的证券化活动。美国“影子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成倍扩张信用,“影子銀行”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改变了传统银行体系把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的做法。目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涉及到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8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使用“准银行”概念描述“影子银行”体系,指出,近年来其在发达经济体中获得长足发展,融资规模已超过传统的银行体系。2010年9月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与正统商业相比,不吸收存款,却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提供贷款资金,行使商业银行传统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但“影子银行”提供贷款资金并非像传统商业银行那样直接与公司企业进行,而是通过证券和银行业务在很宽领域配置资金。“影子银行”经常超越银行和证券领域限制,通过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实体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传统商业银行进行各种复杂的业务往来。“影子银行”体系具有高杠杆率和高流动性特征,信息不透明,复杂的融资交易使其很少甚至根本不受传统银行那样的监管。高杠杆性、高流动性、信息不透明性以及较少受监管性加上通过各种渠道与资本市场发生的各种密切联系,使得“影子银行”带来致命的“高传染性”。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有两个: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由于中国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货币政策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宏观经济。央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额度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这种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影子银行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融资的结构。过去中国的社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90%的社会融资都是银行贷款,近些年来社会融资结构趋于多元化。影子银行的发展动摇了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中的垄断地位,过去央行只要控制了银行贷款规模和流向就能掌握社会融资情况,而现在影子银行同样具备了强大的信用创造的能力,仅仅调控银行贷款规模、盯住货币供应量,已经不能完全掌握社会融资情况,很难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效果。另外,由于大量的影子银行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其规模和投向难以监测和统计,更是加大了央行掌握社会融资情况的难度。
影子银行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充足,市场对影子银行资金的需求减弱,影子银行创造的信用规模相应也会减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但央行紧缩货币时,银行信贷额度减少,资金供不应求,一些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企业就会转向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创造的信用补充了商业银行收紧的信贷,央行紧缩货币的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子银行的利率普遍高于商业银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信托融资的利率高于一般贷款利率,民间融资的利率更是高达20%以上。影子银行资金的利率不受制于央行的利率限制,完全由市场的供需决定,更能反映出市场的资金供需状况,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利率市场化。大量资金绕开银行而投入到影子银行体系中寻求更合理的回报率,造成了金融“脱媒”现象。影子银行的活跃使得社会融资的规模越来越难以统计,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迫使央行向价格目标转换,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从而不得不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影子银行是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补充。中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领域居于垄断地位,但由于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信贷配给等限制,一些区域、行业和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足够的银行贷款。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业银行种种限制的问题。影子银行游离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之外,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和设计增加了市场的信贷供给,满足了市场的融资需求。一些行业和中小企业的经营前景不确定性较大、违约风险较高,导致商业银行不愿意为其发放贷款,影子银行则出于高收益的目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了这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快速发展的影子银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了一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也引起了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
从资金成本来看,企业从影子银行获得的资金的成本平均要高于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中国发行的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大多在9%~15%之间,民间借贷的利率达到了20%甚至更高,而大部分工业企业的净利润都在10%以下,很难承受如此之高的融资成本。高昂的资金成本严重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挤压了企业的利润,也降低了企业再投资的规模。由于融资困难和资金成本高昂,许多中小企业干脆放弃了实业,将资金投入到影子银行体系中赚取利息。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中国实体经济的萎缩和制造业的衰退,整个国民经济也将失去稳固、强大的根基。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影子银行在满足各类融资需求、金融创新、推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过度使用杠杆等原因,影子银行体系也蕴含着巨大风险。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引导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第一,加强并完善影子银行体系信息披露制度。第二,应对不同性质、不同风险的影子银行实行差异化管理,避免一刀切。第三,建立统一的影子银行监管机构,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各项法律法规。第四,建立防火墙制度,有效隔离影子银行风险。
作者简介:金鑫(1992—),男,山西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7(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关键词:影子银行;发展;影响;金融体系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最初是指房地产贷款被加工成有价证券,在资本市场上出售交易,使得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逐渐被投资所替代,属于银行的证券化活动。美国“影子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成倍扩张信用,“影子銀行”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改变了传统银行体系把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的做法。目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涉及到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8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使用“准银行”概念描述“影子银行”体系,指出,近年来其在发达经济体中获得长足发展,融资规模已超过传统的银行体系。2010年9月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与正统商业相比,不吸收存款,却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提供贷款资金,行使商业银行传统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但“影子银行”提供贷款资金并非像传统商业银行那样直接与公司企业进行,而是通过证券和银行业务在很宽领域配置资金。“影子银行”经常超越银行和证券领域限制,通过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实体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传统商业银行进行各种复杂的业务往来。“影子银行”体系具有高杠杆率和高流动性特征,信息不透明,复杂的融资交易使其很少甚至根本不受传统银行那样的监管。高杠杆性、高流动性、信息不透明性以及较少受监管性加上通过各种渠道与资本市场发生的各种密切联系,使得“影子银行”带来致命的“高传染性”。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有两个: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由于中国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货币政策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宏观经济。央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额度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这种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影子银行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融资的结构。过去中国的社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90%的社会融资都是银行贷款,近些年来社会融资结构趋于多元化。影子银行的发展动摇了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中的垄断地位,过去央行只要控制了银行贷款规模和流向就能掌握社会融资情况,而现在影子银行同样具备了强大的信用创造的能力,仅仅调控银行贷款规模、盯住货币供应量,已经不能完全掌握社会融资情况,很难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效果。另外,由于大量的影子银行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其规模和投向难以监测和统计,更是加大了央行掌握社会融资情况的难度。
影子银行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充足,市场对影子银行资金的需求减弱,影子银行创造的信用规模相应也会减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但央行紧缩货币时,银行信贷额度减少,资金供不应求,一些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企业就会转向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创造的信用补充了商业银行收紧的信贷,央行紧缩货币的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子银行的利率普遍高于商业银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信托融资的利率高于一般贷款利率,民间融资的利率更是高达20%以上。影子银行资金的利率不受制于央行的利率限制,完全由市场的供需决定,更能反映出市场的资金供需状况,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利率市场化。大量资金绕开银行而投入到影子银行体系中寻求更合理的回报率,造成了金融“脱媒”现象。影子银行的活跃使得社会融资的规模越来越难以统计,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迫使央行向价格目标转换,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从而不得不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影子银行是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补充。中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领域居于垄断地位,但由于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信贷配给等限制,一些区域、行业和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足够的银行贷款。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业银行种种限制的问题。影子银行游离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之外,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和设计增加了市场的信贷供给,满足了市场的融资需求。一些行业和中小企业的经营前景不确定性较大、违约风险较高,导致商业银行不愿意为其发放贷款,影子银行则出于高收益的目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了这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快速发展的影子银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了一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也引起了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
从资金成本来看,企业从影子银行获得的资金的成本平均要高于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中国发行的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大多在9%~15%之间,民间借贷的利率达到了20%甚至更高,而大部分工业企业的净利润都在10%以下,很难承受如此之高的融资成本。高昂的资金成本严重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挤压了企业的利润,也降低了企业再投资的规模。由于融资困难和资金成本高昂,许多中小企业干脆放弃了实业,将资金投入到影子银行体系中赚取利息。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中国实体经济的萎缩和制造业的衰退,整个国民经济也将失去稳固、强大的根基。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影子银行在满足各类融资需求、金融创新、推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过度使用杠杆等原因,影子银行体系也蕴含着巨大风险。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引导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第一,加强并完善影子银行体系信息披露制度。第二,应对不同性质、不同风险的影子银行实行差异化管理,避免一刀切。第三,建立统一的影子银行监管机构,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各项法律法规。第四,建立防火墙制度,有效隔离影子银行风险。
作者简介:金鑫(1992—),男,山西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7(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