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及特点,对居民行为与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居民行为;居住环境;设计;关系
居住区环境与人类居住生活物质实体和人类居住生活社会状况等密不可分,此时人们需要在闲暇时间内得到全身心放松,所以居住环境好坏与优劣等尤为重要。居住区环境内部需要为居民住户提供安全环境氛围、舒适环境氛围和自然环境氛围以及相关宁静环境氛围等,之后在此基础上充分满足居民行为需求和居民心理需求等,特殊状态下人们行为模式往往能够衬托出人类的基本行为倾向,所以我们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单纯注重建筑本身功能和建筑本身合理性,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居民行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居住区环境设计工作开展与实施。
1 居住区环境居民行为与居住区环境设计关系综述
(1)居民行为要点分析。应该了解到,人类行为是人类心理的重要反映,同时人类行为目的和人类行为动机的存在也是为了满足人类心理需求和实际需求。因为人类是居住环境的重要主体,人类心理因素和人类行为因素是具体环境设计过程中的依据与根本。从实际角度而言,居住区居民行为主要分为室内行为和室外行为两种,可利用人类文化和人类社会行为等对基础性居住区环境设计进行有效利用。
(2)居民行为特征要点分析。居民行为在居住区环境内部的表现成丰富多样趋势,同时具备一定行为随意性和行为偶然性,但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居民行为表象中,居民日常行为实质上具备相关规律性,以下是详细介绍:第一,目的性强。目的性强是整体居民行为特征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这类居民群体中的基本方向性也相对较强,居民行为路线一般较为固定且路程距离被预订为短距离,所以此时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应遵循这一居民活动特性和居民活动路线,反之则会被抄近路而破坏整个设计以至达不到预期居民区环境设计效果。第二,无目的性。无目的性居民行为特征中,居民具有无目的移动性特点,这类居民主要是指没有确定目的而随意进行区域性移动的人群,无目的性居民方向和无目的性居民路线并没有固定选择,有时最短行进路线也并不是其最佳之选。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基础性活动时间与交往行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活动时间越长,其自身内部交往行为发生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延长无目的性随意移动居民群体的基础性活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也是我们在进行环境设计过程中所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之一。
(3)居住区环境与环境设计。广义而言,居住区环境群体中住宅内部环境才是核心,具体居住区建筑以居住区内环境形式存在,而住宅部分则被原定为基本外部居住环境,我们通常所说的内部环境,其居民拥有此环境的占有权,但是居民外部环境则归全体居民成员共有。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为满足居民的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居民创造经济、实用、美观、合理、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环境设计不仅关系到技术,还关系到艺术创造的过程。
2 在尊重居民行为基础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原则综述
(1)注重实际调研与分析。居住区环境设计质量评估并不是由开发商和相关设计师所决定的,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其应由环境使用者居民来进行对应判断操作和决定操作等,此时环境设计师应该进行充分调研和实际分析,在整合主要调研结果后按照调研信息进行后续居住区环境设计。
(2)对居民区内部居民行为习性等加以重视。居民与居住区环境关系十分密切,但此种关系要求特定人群与特定环境二者联系起来,在居民区中,居民会进行一些长期活动,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特定活动模式和相关特定居民行为习惯等,居住区环境设计者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尊重特定人群行为习惯,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以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民需求。
(3)以居民需求为主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居民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居民心理领域性、居民心理私密性、居民心理个人空间性和环境认知心理效应等,上述居民心理需求决定着最终居住区环境设计模式和环境使用方式等。换个角度而言,居住区环境设计同样影响着居民心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将居民心理需求放在首位,这样做出的居民区环境设计才能达到居民使用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3 居住区环境设计要点综述
(1)对空间层次序列进行合理改造。人类心理活动与人类最终行为表现密不可分,居民日常行为活动也会对居住区环境空间造成影响,二者呈动态发展态势,所以居住区绿地空间环境设计应以当地居民行为心理因素为设计标准。传统式住宅空间层次序列发展经历了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转变,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四合院的檐廊虽是交通空间,但由于使用人数较少,交通作用并不十分突出,所以成为室内外空间过渡的关键和引发交往活动的主要因素。现代居住环境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传统水平方向居住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下经济发展需求,此时需增加居住安全性和室内空间性能,外部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提供一定私密性居住空间,此类空间层次要各不相同,运用此种方法便能有效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宽敞的广场空间和通透的广场空间使得居民可以进行自由运动和休闲与激动等,广场角落、广场转角和相关过渡区等需进行细腻处理和精心布置,适时添加坐憩设施,有效利用不同结构的遮阳伞并结合植物绿化进行私密空间创造,此时的私密空间需满足符合人体尺度和围合感等要求。只有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才能使不同的活动主体各得其所。
(2)在环境空间建立时使其具备一定可识别性且建立居民归属感。失败景观设计和毫无特色的住宅建筑使得居民感受不到环境设计所带来的魅力和美感以及惬意等,居民只能够单纯借助小区宅楼编号进行具体位置找寻,实际并无归属感可言。从实际角度而言,要将重新建立起居民归属感与安全感,在环境设计中应从出入口处下功夫,因为出入口位置处具有一定标志性,心理暗示作用极强,居住区居民归属感倍增的同时也会使外来者产生警觉性。小区入口设计要具备个性与特点,是空间角色转换特性尽显无疑,使居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地位。在固定地点进行标志性建筑物设立,对入口道路线型、入口道路铺装等形成具有温馨、典雅气息的居民住在入口,同时可也将其当作居民休息固定停留点,可引发小区居民进行自主交往与活动,居民从进入小区到打开家门,通过个性鲜明的小区出入口、边界感强烈的庭院出入口、公共性氛围浓郁的住宅出入口,逐步强化归属感,体会到了家在一步步靠近。
4 结束语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对居住区环境设计工作重视起来,众所周知,居住区环境设计工作是整体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居住区环境设计是当前我国房产开发热点和重点,需要注意的是,居住区环境设计和居住区环境建设过程均会存在一定误区,最为常见的就是人们在设计居住环境时忽略了居住区居民群体行为心理及相应影响等。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顾姚双,等.住宅绿地空间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居民行为;居住环境;设计;关系
居住区环境与人类居住生活物质实体和人类居住生活社会状况等密不可分,此时人们需要在闲暇时间内得到全身心放松,所以居住环境好坏与优劣等尤为重要。居住区环境内部需要为居民住户提供安全环境氛围、舒适环境氛围和自然环境氛围以及相关宁静环境氛围等,之后在此基础上充分满足居民行为需求和居民心理需求等,特殊状态下人们行为模式往往能够衬托出人类的基本行为倾向,所以我们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单纯注重建筑本身功能和建筑本身合理性,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居民行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居住区环境设计工作开展与实施。
1 居住区环境居民行为与居住区环境设计关系综述
(1)居民行为要点分析。应该了解到,人类行为是人类心理的重要反映,同时人类行为目的和人类行为动机的存在也是为了满足人类心理需求和实际需求。因为人类是居住环境的重要主体,人类心理因素和人类行为因素是具体环境设计过程中的依据与根本。从实际角度而言,居住区居民行为主要分为室内行为和室外行为两种,可利用人类文化和人类社会行为等对基础性居住区环境设计进行有效利用。
(2)居民行为特征要点分析。居民行为在居住区环境内部的表现成丰富多样趋势,同时具备一定行为随意性和行为偶然性,但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居民行为表象中,居民日常行为实质上具备相关规律性,以下是详细介绍:第一,目的性强。目的性强是整体居民行为特征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这类居民群体中的基本方向性也相对较强,居民行为路线一般较为固定且路程距离被预订为短距离,所以此时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应遵循这一居民活动特性和居民活动路线,反之则会被抄近路而破坏整个设计以至达不到预期居民区环境设计效果。第二,无目的性。无目的性居民行为特征中,居民具有无目的移动性特点,这类居民主要是指没有确定目的而随意进行区域性移动的人群,无目的性居民方向和无目的性居民路线并没有固定选择,有时最短行进路线也并不是其最佳之选。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基础性活动时间与交往行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活动时间越长,其自身内部交往行为发生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延长无目的性随意移动居民群体的基础性活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也是我们在进行环境设计过程中所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之一。
(3)居住区环境与环境设计。广义而言,居住区环境群体中住宅内部环境才是核心,具体居住区建筑以居住区内环境形式存在,而住宅部分则被原定为基本外部居住环境,我们通常所说的内部环境,其居民拥有此环境的占有权,但是居民外部环境则归全体居民成员共有。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为满足居民的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居民创造经济、实用、美观、合理、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环境设计不仅关系到技术,还关系到艺术创造的过程。
2 在尊重居民行为基础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原则综述
(1)注重实际调研与分析。居住区环境设计质量评估并不是由开发商和相关设计师所决定的,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其应由环境使用者居民来进行对应判断操作和决定操作等,此时环境设计师应该进行充分调研和实际分析,在整合主要调研结果后按照调研信息进行后续居住区环境设计。
(2)对居民区内部居民行为习性等加以重视。居民与居住区环境关系十分密切,但此种关系要求特定人群与特定环境二者联系起来,在居民区中,居民会进行一些长期活动,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特定活动模式和相关特定居民行为习惯等,居住区环境设计者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尊重特定人群行为习惯,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以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民需求。
(3)以居民需求为主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居民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居民心理领域性、居民心理私密性、居民心理个人空间性和环境认知心理效应等,上述居民心理需求决定着最终居住区环境设计模式和环境使用方式等。换个角度而言,居住区环境设计同样影响着居民心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将居民心理需求放在首位,这样做出的居民区环境设计才能达到居民使用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3 居住区环境设计要点综述
(1)对空间层次序列进行合理改造。人类心理活动与人类最终行为表现密不可分,居民日常行为活动也会对居住区环境空间造成影响,二者呈动态发展态势,所以居住区绿地空间环境设计应以当地居民行为心理因素为设计标准。传统式住宅空间层次序列发展经历了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转变,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四合院的檐廊虽是交通空间,但由于使用人数较少,交通作用并不十分突出,所以成为室内外空间过渡的关键和引发交往活动的主要因素。现代居住环境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传统水平方向居住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下经济发展需求,此时需增加居住安全性和室内空间性能,外部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提供一定私密性居住空间,此类空间层次要各不相同,运用此种方法便能有效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宽敞的广场空间和通透的广场空间使得居民可以进行自由运动和休闲与激动等,广场角落、广场转角和相关过渡区等需进行细腻处理和精心布置,适时添加坐憩设施,有效利用不同结构的遮阳伞并结合植物绿化进行私密空间创造,此时的私密空间需满足符合人体尺度和围合感等要求。只有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才能使不同的活动主体各得其所。
(2)在环境空间建立时使其具备一定可识别性且建立居民归属感。失败景观设计和毫无特色的住宅建筑使得居民感受不到环境设计所带来的魅力和美感以及惬意等,居民只能够单纯借助小区宅楼编号进行具体位置找寻,实际并无归属感可言。从实际角度而言,要将重新建立起居民归属感与安全感,在环境设计中应从出入口处下功夫,因为出入口位置处具有一定标志性,心理暗示作用极强,居住区居民归属感倍增的同时也会使外来者产生警觉性。小区入口设计要具备个性与特点,是空间角色转换特性尽显无疑,使居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地位。在固定地点进行标志性建筑物设立,对入口道路线型、入口道路铺装等形成具有温馨、典雅气息的居民住在入口,同时可也将其当作居民休息固定停留点,可引发小区居民进行自主交往与活动,居民从进入小区到打开家门,通过个性鲜明的小区出入口、边界感强烈的庭院出入口、公共性氛围浓郁的住宅出入口,逐步强化归属感,体会到了家在一步步靠近。
4 结束语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对居住区环境设计工作重视起来,众所周知,居住区环境设计工作是整体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居住区环境设计是当前我国房产开发热点和重点,需要注意的是,居住区环境设计和居住区环境建设过程均会存在一定误区,最为常见的就是人们在设计居住环境时忽略了居住区居民群体行为心理及相应影响等。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顾姚双,等.住宅绿地空间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