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引导小学生通过自主体验的方式来学习德育知识,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融入其中的方式来感受成功,体验生活,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的方式来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自主体验”;道德品质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通过有效德育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一步步地成功和进步。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自主体验的方式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历,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通过学生主动感悟的方式来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使学生在环境中受到影响和熏陶,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受到优秀道德和品质对学生的影响,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提高。
一、重视班会主题设计,成为学生体验渠道
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班会课这个舞台,通过这个平台来使学生认识德育标准,注重体验,融入其中。在班会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鼓励学生体验德育知识,如讲故事、小品表演、舞蹈或者是演讲等等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同的班会内容和班会活动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自主感悟,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使学生可以在班会课上受到思想的洗礼。同时教师要关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班会教育,转化学生的思想,诱导学生对正确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认识。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会促进学生主动感悟,积极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
二、重视国学经典选择,成为学生体验内容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教师通过国学经典来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感悟会大大提高教育效果,使学生明事理、知道德,进而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国学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也渗透着做人的道理和德育知识,是学生学会为人处事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比如学生在《弟子规》中体验到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身素质。学生在阅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会感悟到要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命令和吩咐,不能懒惰、要听话,懂道理。在阅读《论语》中,学生通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奢则不孙,俭则故;与其不孙也,宁故”“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语句学会体验到做人以及做事的方法,通过熟练朗诵和背诵的方式来提高自身修养和品质,实现学生学会做人、做事,道德品质的提高。学生通过积极地阅读国学经典会在反复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悟出做人的道理和方法,进而可以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和价值,更加主动地学习和背诵。
三、重视活动实践安排,成为学生体验形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的方式来感悟德育道理。这种教育并不是直接的,但是却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活动的情境会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图,进而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学校组织的合唱比赛中,刘某的鞋在上场的时候被后面的同学踩掉了,他没有停下来去穿上自己的鞋,而是直接光著脚登上了合唱舞台,光着脚参与完成了合唱比赛。面对刘某的这种表现,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赞赏,对他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进行赞扬,使其他的同学可以学习,认识到集体的利益要远远高于个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舍弃自己是一种无私;关心集体是一种大度,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值得赞扬的。通过集体活动中的真人真事,学生会更好地理解集体荣誉和团队精神,进而使这种精神在内心深处深深扎根。教师通过活动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会使学生能够学会帮助,懂得关爱,在活动中互评互赏,能够赏识别人,懂得付出。学生懂得付出了就会变得更加关爱,不再自私刻薄了,这样会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提高学生的品质,促进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一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
四、重视教学环境设置,成为学生体验情境
环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教师利用环境来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促进学生主动体验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并且温馨的环境,促进学生在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品质。在教室内,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园地”“英语角”“光荣榜”等环境设计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明确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素质,进而向着高尚的同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品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走廊上,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发愤图强,孝敬父母等名人名言,比如“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是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有志者事竟成”“天道酬勤”等,使学生可以经常性地看到这些激励人的语句,在习惯的作用下,将它们内化到自己的内心中,成为心中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具有了高尚的道德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来说也也有积极的作用,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会促进学生主动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罗静,陈国威.小学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8(21).
[2]石怀文.试论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7(15).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自主体验”;道德品质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通过有效德育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一步步地成功和进步。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自主体验的方式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历,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通过学生主动感悟的方式来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使学生在环境中受到影响和熏陶,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受到优秀道德和品质对学生的影响,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提高。
一、重视班会主题设计,成为学生体验渠道
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班会课这个舞台,通过这个平台来使学生认识德育标准,注重体验,融入其中。在班会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鼓励学生体验德育知识,如讲故事、小品表演、舞蹈或者是演讲等等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同的班会内容和班会活动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自主感悟,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使学生可以在班会课上受到思想的洗礼。同时教师要关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班会教育,转化学生的思想,诱导学生对正确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认识。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会促进学生主动感悟,积极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
二、重视国学经典选择,成为学生体验内容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教师通过国学经典来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感悟会大大提高教育效果,使学生明事理、知道德,进而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国学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也渗透着做人的道理和德育知识,是学生学会为人处事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比如学生在《弟子规》中体验到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身素质。学生在阅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会感悟到要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命令和吩咐,不能懒惰、要听话,懂道理。在阅读《论语》中,学生通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奢则不孙,俭则故;与其不孙也,宁故”“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语句学会体验到做人以及做事的方法,通过熟练朗诵和背诵的方式来提高自身修养和品质,实现学生学会做人、做事,道德品质的提高。学生通过积极地阅读国学经典会在反复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悟出做人的道理和方法,进而可以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和价值,更加主动地学习和背诵。
三、重视活动实践安排,成为学生体验形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的方式来感悟德育道理。这种教育并不是直接的,但是却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活动的情境会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图,进而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学校组织的合唱比赛中,刘某的鞋在上场的时候被后面的同学踩掉了,他没有停下来去穿上自己的鞋,而是直接光著脚登上了合唱舞台,光着脚参与完成了合唱比赛。面对刘某的这种表现,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赞赏,对他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进行赞扬,使其他的同学可以学习,认识到集体的利益要远远高于个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舍弃自己是一种无私;关心集体是一种大度,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值得赞扬的。通过集体活动中的真人真事,学生会更好地理解集体荣誉和团队精神,进而使这种精神在内心深处深深扎根。教师通过活动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会使学生能够学会帮助,懂得关爱,在活动中互评互赏,能够赏识别人,懂得付出。学生懂得付出了就会变得更加关爱,不再自私刻薄了,这样会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提高学生的品质,促进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一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
四、重视教学环境设置,成为学生体验情境
环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教师利用环境来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促进学生主动体验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并且温馨的环境,促进学生在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品质。在教室内,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园地”“英语角”“光荣榜”等环境设计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明确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素质,进而向着高尚的同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品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走廊上,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发愤图强,孝敬父母等名人名言,比如“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是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有志者事竟成”“天道酬勤”等,使学生可以经常性地看到这些激励人的语句,在习惯的作用下,将它们内化到自己的内心中,成为心中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具有了高尚的道德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来说也也有积极的作用,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会促进学生主动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罗静,陈国威.小学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8(21).
[2]石怀文.试论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