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峰:绰莫拉日峰,7326米,喜马拉雅,不丹/中国西藏
人物:Marko Prezelj和Boris Lorsnci(斯洛文尼亚)
时间:2006年10月10日~16日(4天上攀,2天下撤)
风格:阿尔卑斯方式
路线:西北柱状山体路线
长度:2000米
难度:ED2 M6 /30~70°
2006年10月16日,我和BorisLorencic成功开辟了绰莫拉日峰西北侧柱状山体路线。
新路线的开辟是我们在五天紧张并恶劣的环境内以阿尔卑斯攀登方式完成的。和以往的风格相同,这又是一次高效严谨的阿式攀登。
早在十年前,我就从一本介绍中国山峰资源的书中看到了这座“迷人的金字塔山峰”,但随后几年的资料搜集工作始终没有太多进展。由于绰莫拉日靠近边境,使得该地区的攀登申请很难得到批准。2004年,Roger Payne和Julie-Ann Clyma沿南山脊路线登顶,这才是绰莫拉日攀登史上的第四次登顶纪录。
2006年10月初,我们从北京出发,沿刚建成的青藏铁路乘火车到拉萨,然后换乘越野吉普抵达江孜旁边的一座小村庄,从那里骑马进山,于9月23日在5100米高度建立大本营。队伍先沿6706米的JangmoGopsha北壁攀登以适应海拔和气候,几天后的一场大风吹垮了大本营的五顶帐篷,攀登者第一次领略到了该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
10月12日,我们徒步前往山脚下。其中Rok Btagus、TIne Cuder、SamoKrmeiJ和Matej Kladnik沿从北壁左侧切割开的冰雪槽路线登顶绰莫拉日。路线下半部分坡度在45度~60度之间,末端加剧至80度,他们将这条1900米长的新路线定级为TD (法国阿尔卑斯难度标准)。
10月13日,我和Bors开始攀登西北山脊,从一条“有齐膝深的积雪,并且陡峭部分覆盖着坚硬的雪、冰”的沟壑攀登到西北立柱的顶端。暴露在山脊上,迎接我们的是强风与富有挑战性的雪况——表层积雪易碎,有超过一英尺厚的松散的粉雪。当攀登到陡峭的岩石路段时,我们找到了一处安全的露营地,岩石屋檐下是一个雪檐。这里刚好能挡住大风,我们花了一个小时平整出营地搭好帐篷。

第二天,我们只带了备用手套和一些饮料就出发了(在我们喝它之前就已经冻成块),当天的设想是侦察前方路线上险峻的混合路段.如果条件允许将尝试直接冲顶。当天风很大,夹杂着硬实的晶体状雪粒,非常严肃的攀登,最高难度M6 。我们最终设法完成了混合路段,它包括了几段糖雪组成的极具挑战性的垂直通道,还有几段覆盖薄冰的绳距,看上去和下方岩石粘合得并不紧密。从攀岩路段转入冰雪路段的攀登非常有趣,那里正好是迎风处,持续的风吹来硬雪粒打在我们脸上,以至于根本无法抬头观察。我们攀上第二段雪面,在那又发现了一个或多或少能遮住点风的露营点。然后开始向昨晚的营地下撤,先倒攀过冰雪段,然后绳降通过岩石段。
第三天我们打包好装备,沿着侦察时已经熟悉过的地形攀登到昨天发现的那个露营点。我们用了两个多小时整理出一块平台,支好帐篷。10月16日,清晨的寒气中,我们攀登了最后一部分陡峭的混合路线,完成三个有趣的混合绳距后,我们到达雪脊,再往前是一段斜坡直上顶峰.那里的深雪将最后一次考验我们的能力。顶峰风很大,我们原路下撤,倒攀过积雪段,然后绳降通过混合路段回到第一个营地过夜(6300米),第二天继续下撤到大本营。
攀登的困难主要不是技术难点,主要困难来自由于路线高度暴露,我们沿途饱受强风的摧残,寻找合适的攀登路线和躲避狂风的吹袭。在我们攀登的时候,狂风使稳定附着岩壁上的雪剥落了约三十厘米厚。
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攀登,我们原计划中的下降路线要经过的南山脊实在是太危险了,所以我们花了两天时间在岩壁上用绳索下降,在那里想开辟一个露营的地方难度也非同一般。
总体来说,这条路线和海拔7027米的斯潘蒂克峰(Spantik)的“金色支柱”路线(Vl、5度11a、A3,2300米)非常相似,同样都是对技术要求很高的混合路线,缺乏稳定的天气,路线不清晰,而且很难找到合适的露营地点。这是一次需要认真对待的攀登,成功的关键更在于后勤安排和攀登策略的选择,而不仅仅是能完成一些困难的动作。我全程领攀free了所有难点,从BC营地开始往返六天,全都是混合地形的攀登,非常危险,这条路线的难度很难确定,因为每天的情况都在变化,不过我敢说最高难度达到ED2、M6 /30~70°,长度约1950米。
入选背景
生于1965年的Marko Prezelj是目前斯洛文尼亚最优秀的登山者之一。七岁开始由其父亲带领开始登山。16岁时,他开始正式独立高海拔攀登与阿尔卑斯攀登。他几乎擅长所有攀爬方式,青年时期就在苏格兰完成大量混合路线的攀登,其中有很多都是在冬季以阿尔卑斯攀登方式完成。目前他与妻子和两个儿子生活在Kamnlk,以高山向导外加探险摄像师作为正式职业。2001年,他通过世界上最严格的IFMGA向导标准考试,开始带队在世界各地攀登。
Prezelj评价自己是一名“老派”登山者,可那些非凡的攀登经历却显示他一点都不过时,1991年和Andrej Stremfelj历时五天以阿尔卑斯方式登顶干城章嘉南壁(8476米),并因此荣获当年金冰镐奖,Stephen Venables称其为“史上最大胆的一次冒险”;2000年完成Spantik峰(7027米)“金色柱状山体”路线的第二次登顶;2001年,和Stephen Koch搭档51小时往返麦金利开辟新路线“LightTraveler”,并自由攀登猎人峰“Moonflower Buttress”路线;2004年和Steve House开辟North Twin北壁新路线,
Prezelj和Mck Fowler一样对8000米高峰似乎并不感冒。现在他的攀爬主要精力主要都是放在以阿尔卑斯方式攀登一些6000米级与7000米级山峰的技术性路线上:53小时往返完成门隆则峰(7191米)东墅登顶,Yebokangal Ri(7332米)东坡,沿北坡首登格仲康(7952米)。完成以上任何一条线路都是绝大多数攀登者的终极梦想。
Marko Prezelj本身应该是属于比较保守内向的登山家,他几乎从来不对外鼓吹自己的攀登成就,也极少讲授自己的攀登经验,而且他一直表示个人的攀登经验不具有代表性,同样也不能简单概括,所以不适合向外人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