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这些饱受磨难的灵魂静静伫立,默对斜阳。她们的经历既是政治的,也是历史的;既是个人的,也是女性的。
当“慰安妇”这三个触目惊心的大字时隔经年再度大规模袭来,不禁要问,所有人真正理解所谓“慰、安”背后,被侮辱、损害、扭曲的公道与人性吗?
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诱骗、逼迫等手段强征随军性奴隶,目的是“安抚士兵、鼓舞士气”。而“慰安妇”之名,是日军强加给这些随军性奴隶的“美称”,是最卑鄙可耻的遮羞布。说到底,那些弱势女流,只是日军发泄兽欲的无辜对象。
大部分“慰安妇”来自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本土、日据台湾,也有许多来自东南亚、荷兰等地的女性,其中在日本本土召集的“慰安妇”又被称为“女子挺身队”——和“神风敢死队”相似,“女子挺身队”也是军国主义怪胎的产物,是侵略战争机器上畸形的零件。她们或许可以自我催眠,“这是光荣,这是奉献;这是履行帝国的意志,这是奔赴前线服务皇军”。事实上呢,“炮灰”终归是“炮灰”。
而最讽刺、最具悲剧意味的是,日本战败投降后,出于对进驻美军的恐慌畏惧,尤其是出于对日本妇女或遭暴行凌辱的忧虑,政府决定参照战时“慰安妇”制度,为进驻美军提供“慰安”设施和性服务。此事代价不菲,大藏省财税局长池田勇人却飞快批准了预算——“用这笔钱换取日本女性的贞洁和血统的延续,十分划算。”其后,日本内务省通告全国,要求各地警务部门协助建立为占领军提供性服务的慰安所,“特殊慰安施设协会”(Recreation and Amusement Association,简称RAA)遂“应运而生”。政府冠冕堂皇地声称“协会维护民族纯洁、百年大计,乃阻挡狂澜的防波堤、战后社会秩序的地下支柱”;明眼人早一望即知:这是“国家卖春机关”。
起初,连妓女都不情愿这么快就要“转化思维”、服侍“敌人”,于是日本政府干脆撕下伪装,为凑数公然征集良家妇女。其时日本国内民生凋敝,很多女性迫于生存压力,只得无奈应聘所谓“涉外俱乐部女事务员”的“职位”。梦魇就此开始,据记载:“没日没夜,美国兵嚼着口香糖在外面排队等着,女人们在屋子里形同监禁,根本没有拒绝的自由。”“有些是稚嫩的女孩,对异性还没什么认识呢,遭到忽然白人忽然黑人的轮番蹂躏,很可怜啊。一个曾在银行工作过的姑娘就是这样精神崩溃自杀的,后来只好把她秘密埋葬了。”
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当底层女性苦苦挣扎的时候,日本皇族、公卿贵胄、豪门财阀却把自家娇养的掌上明珠们尽量保护得滴水不漏;另一方面,有些战时狺狺狂吠的右翼投机分子,又在战后“积极投身RAA事业”,利用本国妇女的身体大发横财……用普罗民众的“慰安”换来“上流社会”的“清白”与苟且,踩着同胞手足的血泪与尸骸上位,军国主义的荼毒让本已丧心病狂的衣冠禽兽愈发泯灭人性。
尔后,出于对性病泛滥以及自身形象问题的顾虑,1946年3月10日,占领军司令部以“公然卖淫是对民主理想的背叛”为由,要求日本政府关闭各处慰安所。日本“慰安妇”们就这样被扫地出门,并且拿不到任何补偿;而多半染上“脏病”、衣食无着的她们,可行性最高的谋生手段,依然是从事皮肉生意。
日本“慰安妇”在人数上可能是最多的
那么,既为战争“挑起国”又为“战败国”,既为战争“加害者”又为“受害者”的日本,其社会本身究竟如何看待“慰安妇”问题?带着种种疑问,《新民周刊》特约日本《东方新报》,采访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日关系专家高原明生。
高原明生表示,“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不只有中国人、朝鲜人等,还有日本人。而且,日本“慰安妇”在人数上可能是最多的。但是,战后日本政府并未将日本“慰安妇”作为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体来对待,也极少有受害者站出来发声。高原明生分析,日本“慰安妇”中有很多人是被骗和被强迫的,但是也有不少人是自愿的——被强迫还是自愿,这在日本成为“慰安妇”问题的主要争论点之一。日本《大辞泉》对“慰安妇”的解释,可一窥此争论之端倪:“慰安婦”是指在卖春设施、慰安所里以战场上的军人为对象进行卖春的女性。这样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慰安妇”制度的残酷性。
大概1965年前后,一些关心日本和朝鲜关系的人注意到战时“慰安妇”的存在,但是那时并未引起大的反响。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韩国社会的变革,韓国国内开始将“慰安妇”当作社会问题看待。1990年1月,韩国学者尹贞玉在媒体上发表了有关“慰安妇”的调查报告,日韩的历史问题、社会问题逐渐被人们认识,“慰安妇”问题终于在韩国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同年5月,卢泰愚总统访问日本,韩国人民要求日本谢罪和补偿的呼声越来越高。同年12月,韩国的受害者们向日本政府提出诉讼,日本政府展开对“慰安妇”的调查。1993年8月,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的河野洋平发表“河野谈话”,承认日军强制募集、移送、管理“慰安妇”这一事实,并表明道歉与反省。
在日本学术界,有很多有关“慰安妇”问题的研究,尽管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主流还是持批判态度的。高原明生指出:“我看到的日本学术研究中,没有人是否认存在‘慰安妇’这一事实的,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这是战争带来的巨大悲剧,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而在日本社会,一般民众对“慰安妇”问题的认知似乎限于日本与亚洲邻国的“纠纷”。高原明生称,没有看到关于日本民众对“慰安妇”问题认知程度的调查,很难说日本普通民众如何看待“慰安妇”问题。但是,普通日本民众获得与“慰安妇”有关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日本媒体的报道,而媒体通常只在“慰安妇”问题成为日本与邻国“外交纠纷”的时候才会报道,从这一点来看,可以想见很多日本普通民众并未将“慰安妇”问题当作一个社会问题。“‘慰安妇’问题是一个涉及‘性’的话题,在面向年轻人的教育方面,比较难处理。”
当“慰安妇”这三个触目惊心的大字时隔经年再度大规模袭来,不禁要问,所有人真正理解所谓“慰、安”背后,被侮辱、损害、扭曲的公道与人性吗?
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诱骗、逼迫等手段强征随军性奴隶,目的是“安抚士兵、鼓舞士气”。而“慰安妇”之名,是日军强加给这些随军性奴隶的“美称”,是最卑鄙可耻的遮羞布。说到底,那些弱势女流,只是日军发泄兽欲的无辜对象。
大部分“慰安妇”来自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本土、日据台湾,也有许多来自东南亚、荷兰等地的女性,其中在日本本土召集的“慰安妇”又被称为“女子挺身队”——和“神风敢死队”相似,“女子挺身队”也是军国主义怪胎的产物,是侵略战争机器上畸形的零件。她们或许可以自我催眠,“这是光荣,这是奉献;这是履行帝国的意志,这是奔赴前线服务皇军”。事实上呢,“炮灰”终归是“炮灰”。
而最讽刺、最具悲剧意味的是,日本战败投降后,出于对进驻美军的恐慌畏惧,尤其是出于对日本妇女或遭暴行凌辱的忧虑,政府决定参照战时“慰安妇”制度,为进驻美军提供“慰安”设施和性服务。此事代价不菲,大藏省财税局长池田勇人却飞快批准了预算——“用这笔钱换取日本女性的贞洁和血统的延续,十分划算。”其后,日本内务省通告全国,要求各地警务部门协助建立为占领军提供性服务的慰安所,“特殊慰安施设协会”(Recreation and Amusement Association,简称RAA)遂“应运而生”。政府冠冕堂皇地声称“协会维护民族纯洁、百年大计,乃阻挡狂澜的防波堤、战后社会秩序的地下支柱”;明眼人早一望即知:这是“国家卖春机关”。
起初,连妓女都不情愿这么快就要“转化思维”、服侍“敌人”,于是日本政府干脆撕下伪装,为凑数公然征集良家妇女。其时日本国内民生凋敝,很多女性迫于生存压力,只得无奈应聘所谓“涉外俱乐部女事务员”的“职位”。梦魇就此开始,据记载:“没日没夜,美国兵嚼着口香糖在外面排队等着,女人们在屋子里形同监禁,根本没有拒绝的自由。”“有些是稚嫩的女孩,对异性还没什么认识呢,遭到忽然白人忽然黑人的轮番蹂躏,很可怜啊。一个曾在银行工作过的姑娘就是这样精神崩溃自杀的,后来只好把她秘密埋葬了。”
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当底层女性苦苦挣扎的时候,日本皇族、公卿贵胄、豪门财阀却把自家娇养的掌上明珠们尽量保护得滴水不漏;另一方面,有些战时狺狺狂吠的右翼投机分子,又在战后“积极投身RAA事业”,利用本国妇女的身体大发横财……用普罗民众的“慰安”换来“上流社会”的“清白”与苟且,踩着同胞手足的血泪与尸骸上位,军国主义的荼毒让本已丧心病狂的衣冠禽兽愈发泯灭人性。
尔后,出于对性病泛滥以及自身形象问题的顾虑,1946年3月10日,占领军司令部以“公然卖淫是对民主理想的背叛”为由,要求日本政府关闭各处慰安所。日本“慰安妇”们就这样被扫地出门,并且拿不到任何补偿;而多半染上“脏病”、衣食无着的她们,可行性最高的谋生手段,依然是从事皮肉生意。
日本“慰安妇”在人数上可能是最多的
那么,既为战争“挑起国”又为“战败国”,既为战争“加害者”又为“受害者”的日本,其社会本身究竟如何看待“慰安妇”问题?带着种种疑问,《新民周刊》特约日本《东方新报》,采访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日关系专家高原明生。

高原明生表示,“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不只有中国人、朝鲜人等,还有日本人。而且,日本“慰安妇”在人数上可能是最多的。但是,战后日本政府并未将日本“慰安妇”作为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体来对待,也极少有受害者站出来发声。高原明生分析,日本“慰安妇”中有很多人是被骗和被强迫的,但是也有不少人是自愿的——被强迫还是自愿,这在日本成为“慰安妇”问题的主要争论点之一。日本《大辞泉》对“慰安妇”的解释,可一窥此争论之端倪:“慰安婦”是指在卖春设施、慰安所里以战场上的军人为对象进行卖春的女性。这样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慰安妇”制度的残酷性。
大概1965年前后,一些关心日本和朝鲜关系的人注意到战时“慰安妇”的存在,但是那时并未引起大的反响。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韩国社会的变革,韓国国内开始将“慰安妇”当作社会问题看待。1990年1月,韩国学者尹贞玉在媒体上发表了有关“慰安妇”的调查报告,日韩的历史问题、社会问题逐渐被人们认识,“慰安妇”问题终于在韩国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同年5月,卢泰愚总统访问日本,韩国人民要求日本谢罪和补偿的呼声越来越高。同年12月,韩国的受害者们向日本政府提出诉讼,日本政府展开对“慰安妇”的调查。1993年8月,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的河野洋平发表“河野谈话”,承认日军强制募集、移送、管理“慰安妇”这一事实,并表明道歉与反省。
在日本学术界,有很多有关“慰安妇”问题的研究,尽管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主流还是持批判态度的。高原明生指出:“我看到的日本学术研究中,没有人是否认存在‘慰安妇’这一事实的,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这是战争带来的巨大悲剧,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而在日本社会,一般民众对“慰安妇”问题的认知似乎限于日本与亚洲邻国的“纠纷”。高原明生称,没有看到关于日本民众对“慰安妇”问题认知程度的调查,很难说日本普通民众如何看待“慰安妇”问题。但是,普通日本民众获得与“慰安妇”有关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日本媒体的报道,而媒体通常只在“慰安妇”问题成为日本与邻国“外交纠纷”的时候才会报道,从这一点来看,可以想见很多日本普通民众并未将“慰安妇”问题当作一个社会问题。“‘慰安妇’问题是一个涉及‘性’的话题,在面向年轻人的教育方面,比较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