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迅速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却遭遇了“寒流”,突出表现为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相矛盾。本文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模式的现状,以及社会需要的人才现状,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当前就业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现状分析 对策
1.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1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首先,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中专升格而来的,中专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层次整体水平偏低,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低,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与追求,教育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较弱的现象。并且大多数新的专业教师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甚至是本科毕业生,从普通高校到高职院校,缺乏企业背景,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导致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其次,高职教师的学历水平不高、实践能力又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讲授方式,希望教师能在教学方法方面做出改进,但是教师不能有效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不能有效开发专业课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不能有效开展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高职师资总量相对不足也是突出问题,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生师比都超过20:1,使教师不得不疲于应付教学工作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由于课程负担较重,创新训练不够和参与科研项目较少,造成师资队伍整体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1.2专业设置不尽如人意。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专业的建设发展难以适应职业结构频繁变动的矛盾,专业需要一个成熟期是教育的内在规律,由于只是条状的、线性的结构,院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就需要不断调整和开办新专业,这必然严重影响专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最终影响院校的持续发展。此外,教学计划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构建。有些院校照搬学科型大学的模式,仅仅是课时删减或课程的叠加,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大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由此造成专门人才视野不宽、底蕴不厚、动力不足、功力不深、后劲不大、个性不强、品位不高的现象,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新时期所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1.3校企合作有待提高。
产学研三者是互为一体的,然而,各方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企业处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学校人才的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天然联系,又不可能实行行政干预,研究经费紧张。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由于缺乏动力,缺乏政策支持,缺乏长久目标,造成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使得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良性循环,对其运行的效果也没有建立适用的体系。
2.高职人才培养对策
2.1明确以教师为中心地位的职业教育思想。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与实际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高质量“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师资的主流。首先,要在干部中改变长期以来“重科学,轻技术;重管理,轻实践”的思想,并带动全体师生员工确立教师是学院办学主体的观念,形成尊重教师、服务教师的氛围,为教师业务提高创造条件。其次,教师也须了解和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发展前景,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办学观和教学观,增强责任感,提高事业心;最后,要扩大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加大宣传力度,把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2.2加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双师”师资队伍建设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虽然说每个学校的师资都能达到80%以上的数量,但是,其中大部分教师都不具有“双师”教师的能力。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培养具有真正“双师”素质的师资为目标,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但具有教学水平和经验,而且有扎实的加工能力和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同时应该广泛邀请社会上的同行专家作为行业代表参加课程的开发、教学大纲的审议,以及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3突出特色性与灵活性。
灵活性、科学性、职业功能性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所共有的基本属性。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确定课程,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及品质要求,按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调整。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增强课程的弹性,广泛增设选修课数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并在毕业后能立即投入工作。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突出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
2.4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要全方位规范管理,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标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树立自己的品牌,在管理制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对接,实现了学术标准与工业标准的融合。企业获得了合格的员工,学员实现了优质就业,学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方共成长、同进步的实践使学院坚持不懈地走校企合作之路,以企业管理流程——ISO质量认证体系为依据,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逐渐走上良性循环。
3.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我国高职教育环境的改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办学模式不断改进,加强和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形势必将好转,这同样也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M].教高厅[2002]5号.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J].惠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4]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报,2006,第3版.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现状分析 对策
1.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1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首先,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中专升格而来的,中专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层次整体水平偏低,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低,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与追求,教育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较弱的现象。并且大多数新的专业教师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甚至是本科毕业生,从普通高校到高职院校,缺乏企业背景,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导致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其次,高职教师的学历水平不高、实践能力又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讲授方式,希望教师能在教学方法方面做出改进,但是教师不能有效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不能有效开发专业课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不能有效开展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高职师资总量相对不足也是突出问题,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生师比都超过20:1,使教师不得不疲于应付教学工作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由于课程负担较重,创新训练不够和参与科研项目较少,造成师资队伍整体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1.2专业设置不尽如人意。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专业的建设发展难以适应职业结构频繁变动的矛盾,专业需要一个成熟期是教育的内在规律,由于只是条状的、线性的结构,院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就需要不断调整和开办新专业,这必然严重影响专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最终影响院校的持续发展。此外,教学计划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构建。有些院校照搬学科型大学的模式,仅仅是课时删减或课程的叠加,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大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由此造成专门人才视野不宽、底蕴不厚、动力不足、功力不深、后劲不大、个性不强、品位不高的现象,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新时期所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1.3校企合作有待提高。
产学研三者是互为一体的,然而,各方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企业处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学校人才的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天然联系,又不可能实行行政干预,研究经费紧张。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由于缺乏动力,缺乏政策支持,缺乏长久目标,造成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使得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良性循环,对其运行的效果也没有建立适用的体系。
2.高职人才培养对策
2.1明确以教师为中心地位的职业教育思想。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与实际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高质量“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师资的主流。首先,要在干部中改变长期以来“重科学,轻技术;重管理,轻实践”的思想,并带动全体师生员工确立教师是学院办学主体的观念,形成尊重教师、服务教师的氛围,为教师业务提高创造条件。其次,教师也须了解和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发展前景,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办学观和教学观,增强责任感,提高事业心;最后,要扩大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加大宣传力度,把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2.2加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双师”师资队伍建设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虽然说每个学校的师资都能达到80%以上的数量,但是,其中大部分教师都不具有“双师”教师的能力。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培养具有真正“双师”素质的师资为目标,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但具有教学水平和经验,而且有扎实的加工能力和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同时应该广泛邀请社会上的同行专家作为行业代表参加课程的开发、教学大纲的审议,以及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3突出特色性与灵活性。
灵活性、科学性、职业功能性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所共有的基本属性。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确定课程,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及品质要求,按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调整。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增强课程的弹性,广泛增设选修课数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并在毕业后能立即投入工作。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突出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
2.4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要全方位规范管理,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标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树立自己的品牌,在管理制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对接,实现了学术标准与工业标准的融合。企业获得了合格的员工,学员实现了优质就业,学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方共成长、同进步的实践使学院坚持不懈地走校企合作之路,以企业管理流程——ISO质量认证体系为依据,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逐渐走上良性循环。
3.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我国高职教育环境的改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办学模式不断改进,加强和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形势必将好转,这同样也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M].教高厅[2002]5号.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J].惠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4]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报,2006,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