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30年,经他指导的学生先后有1800多项发明获各级各类奖项,38人获省市青少年英才奖;他注重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推广,先后有140多篇文章发表在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上,正式出版图书6本,并获市、省政府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他先后研制教具200多件,有58项科研和实验成果获得教育部或省级奖励,2011年5月,他还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成知识“容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创造,是他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他积极推行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浙江省杭州市艮山中学特级教师陈欢庆。
土法上马 自制仪器
1977年,大学毕业的陈欢庆来到了艮山中学,怀揣梦想、准备大展拳脚的他却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实验仪器不足,难以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
比如讲解声波在空气如何传播时,需用到“声波演示仪”做实验,以加深学生对声波传播原理的理解,可实验室里没有这类仪器,怎么办?陈欢庆决定土法上马,自己动手研制一台“纵波实验器”。
原理图和结构图出炉后,在实际操作中陈欢庆却处处碰壁。螺旋振动弹簧作为实验器材中的主要元件,对弹簧有特殊的要求,弹簧倔强系数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然而当时不仅市面上没有现成的产品出售,就算到工厂定做,也会因制作工艺太复杂而遭到拒绝。面对难关,陈欢庆决定自己创造奇迹。
煤炉烧制、通电热处理,这些常用的方法都难以制作出合适的弹簧,陈欢庆的实验陷入了僵局。
一天夜里,下班后的陈欢庆走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装的全是“弹簧”二字。忽然听到“咣”的一声响,原来不小心踢翻了一只易拉罐。他上前捡起它,仔细端详一番:“这不就是我踏破铁鞋无处觅的东西吗?”当晚,陈欢庆毫无睡意,他找来易拉罐,将铜丝绕于其上,连夜烧制弹簧。
功夫不负苦心人,一只废弃的易拉罐成了陈欢庆成功的桥梁,他烧制出了第一个符合科学实验要求的特殊“轻型弹簧”。
陈欢庆将其作为声波的传递介质,成功地将声波图像在实验器上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教育部优秀新产品研究成果二等奖。产品投产后,被正式列入教育部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并受到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的好评。
从此,陈欢庆一发不可收拾,在科技创新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劲,创造的思维也越来越广阔。为了发明创造,陈欢庆几乎废寝忘食,有时为了完成一件小制作,可以推迟几小时吃饭,为了画好一张图纸,可以彻夜不眠。
正是这种忘我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在科技创新中收获累累硕果,先后在艮山中学自制科学实验教具200多件,发明了冲击摆、树脂光滑平台、新型金属片实验器、模拟分子运动投影气桌、微型气垫导轨仪等50多项科学仪器,十多项研究成果由生产厂家投入生产,创造效益数百万元。
小发明迷的大朋友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艮山中学开设了许多课外科技活动。陈欢庆常常利用上劳技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把一些思维活跃的“小发明迷”吸引到课外科技发明活动中心来。
学生有兴趣学家电,陈欢庆就自己去浙大报电子电器班,边学边教;学物理光讲理论,学生不感兴趣,陈欢庆就自己做科普教具,绕线圈、画电路图展示给大家……渐渐地他成了“小发明迷”们的大朋友。
艮山中学开设科技创新课后,陈欢庆既当辅导教师又当班主任。学校里有位叫孔东进的高中生,学习成绩一般,但美术功底不错,陈欢庆便抓住他的这一特长,鼓励他画科技发明作品。
孔东进很受启发,一周内画了32份创新发明草图。虽然这些作品大多没有新意,但陈欢庆仍挑选出几幅略有创意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他慢慢地对“小发明”产生了兴趣,陈欢庆还破格接纳他为科技班的学员。
渐渐地,孔东进对科技创新入了迷,可家长却不领这份情,多次到学校要求陈欢庆把他“撵”出科技班。陈欢庆只好耐着性子做家长的工作,他说:“如果小孔参加科技班后学习成绩下降,你尽可找我麻烦。”
之后的日子里,孔东进不仅学习没有掉队,设计制作的创新作品还在省市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有一项还荣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并荣获“光华青少年科技奖”,他还被评为浙江省十佳中学生,高考时顺利地考上了美术院校。
这时,孔东进的家长才明白孩子参加科技班的好处,非常诚恳地向陈欢庆表示歉意和感谢。
思奋进 不偷闲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陈欢庆并不满足,一有机会就给自己充电。他常说,“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必须是一条大河”。在杭州教育学院物理专业毕业后,陈欢庆又先后在浙江大学学习家用电器、算法语言等,取得了七门课程结业证书,之后又获得计算机专业本科学历。
为了使科技创新迅速普及,带动更多的人搞发明创造,陈欢庆不断撰写论文,把自己多年来的思维方法、实践经验介绍给别人。迄今,他在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已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多功能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和《力的作用演示器》等实用性论文在省级期刊《实验教学与装备》发表后,不少读者给陈欢庆来信,表示对科技创新感兴趣,希望能给予更多的指导。《螺旋式纵波演示器》在中国物理学会《大学物理》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同行们的极大兴趣,有几位老师根据论文的描述进行制作,但都被弹簧这一难关给堵住了,不得不上门请教。当陈欢庆将科学方法和关键点毫无保留地介绍后,他们都感慨万千:“陈老师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真不简单!”
如今,五十多岁的陈欢庆依然精力充沛,他对工作的热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个人。
作为浙江省较早从事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积极自编科技创新教材,先后与人合作出版了《创造力开发教程 》、《实践与创造力培养》,不仅满足了本校教学需要,还为其他学校提供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指导教材,促进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开展。
未来,陈欢庆将继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思,甘当学生创新的“助燃剂”,照耀科技创新这方沃土。
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成知识“容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创造,是他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他积极推行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浙江省杭州市艮山中学特级教师陈欢庆。
土法上马 自制仪器
1977年,大学毕业的陈欢庆来到了艮山中学,怀揣梦想、准备大展拳脚的他却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实验仪器不足,难以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
比如讲解声波在空气如何传播时,需用到“声波演示仪”做实验,以加深学生对声波传播原理的理解,可实验室里没有这类仪器,怎么办?陈欢庆决定土法上马,自己动手研制一台“纵波实验器”。
原理图和结构图出炉后,在实际操作中陈欢庆却处处碰壁。螺旋振动弹簧作为实验器材中的主要元件,对弹簧有特殊的要求,弹簧倔强系数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然而当时不仅市面上没有现成的产品出售,就算到工厂定做,也会因制作工艺太复杂而遭到拒绝。面对难关,陈欢庆决定自己创造奇迹。
煤炉烧制、通电热处理,这些常用的方法都难以制作出合适的弹簧,陈欢庆的实验陷入了僵局。
一天夜里,下班后的陈欢庆走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装的全是“弹簧”二字。忽然听到“咣”的一声响,原来不小心踢翻了一只易拉罐。他上前捡起它,仔细端详一番:“这不就是我踏破铁鞋无处觅的东西吗?”当晚,陈欢庆毫无睡意,他找来易拉罐,将铜丝绕于其上,连夜烧制弹簧。
功夫不负苦心人,一只废弃的易拉罐成了陈欢庆成功的桥梁,他烧制出了第一个符合科学实验要求的特殊“轻型弹簧”。
陈欢庆将其作为声波的传递介质,成功地将声波图像在实验器上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教育部优秀新产品研究成果二等奖。产品投产后,被正式列入教育部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并受到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的好评。
从此,陈欢庆一发不可收拾,在科技创新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劲,创造的思维也越来越广阔。为了发明创造,陈欢庆几乎废寝忘食,有时为了完成一件小制作,可以推迟几小时吃饭,为了画好一张图纸,可以彻夜不眠。
正是这种忘我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在科技创新中收获累累硕果,先后在艮山中学自制科学实验教具200多件,发明了冲击摆、树脂光滑平台、新型金属片实验器、模拟分子运动投影气桌、微型气垫导轨仪等50多项科学仪器,十多项研究成果由生产厂家投入生产,创造效益数百万元。
小发明迷的大朋友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艮山中学开设了许多课外科技活动。陈欢庆常常利用上劳技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把一些思维活跃的“小发明迷”吸引到课外科技发明活动中心来。
学生有兴趣学家电,陈欢庆就自己去浙大报电子电器班,边学边教;学物理光讲理论,学生不感兴趣,陈欢庆就自己做科普教具,绕线圈、画电路图展示给大家……渐渐地他成了“小发明迷”们的大朋友。
艮山中学开设科技创新课后,陈欢庆既当辅导教师又当班主任。学校里有位叫孔东进的高中生,学习成绩一般,但美术功底不错,陈欢庆便抓住他的这一特长,鼓励他画科技发明作品。
孔东进很受启发,一周内画了32份创新发明草图。虽然这些作品大多没有新意,但陈欢庆仍挑选出几幅略有创意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他慢慢地对“小发明”产生了兴趣,陈欢庆还破格接纳他为科技班的学员。
渐渐地,孔东进对科技创新入了迷,可家长却不领这份情,多次到学校要求陈欢庆把他“撵”出科技班。陈欢庆只好耐着性子做家长的工作,他说:“如果小孔参加科技班后学习成绩下降,你尽可找我麻烦。”
之后的日子里,孔东进不仅学习没有掉队,设计制作的创新作品还在省市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有一项还荣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并荣获“光华青少年科技奖”,他还被评为浙江省十佳中学生,高考时顺利地考上了美术院校。
这时,孔东进的家长才明白孩子参加科技班的好处,非常诚恳地向陈欢庆表示歉意和感谢。
思奋进 不偷闲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陈欢庆并不满足,一有机会就给自己充电。他常说,“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必须是一条大河”。在杭州教育学院物理专业毕业后,陈欢庆又先后在浙江大学学习家用电器、算法语言等,取得了七门课程结业证书,之后又获得计算机专业本科学历。
为了使科技创新迅速普及,带动更多的人搞发明创造,陈欢庆不断撰写论文,把自己多年来的思维方法、实践经验介绍给别人。迄今,他在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已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多功能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和《力的作用演示器》等实用性论文在省级期刊《实验教学与装备》发表后,不少读者给陈欢庆来信,表示对科技创新感兴趣,希望能给予更多的指导。《螺旋式纵波演示器》在中国物理学会《大学物理》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同行们的极大兴趣,有几位老师根据论文的描述进行制作,但都被弹簧这一难关给堵住了,不得不上门请教。当陈欢庆将科学方法和关键点毫无保留地介绍后,他们都感慨万千:“陈老师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真不简单!”
如今,五十多岁的陈欢庆依然精力充沛,他对工作的热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个人。
作为浙江省较早从事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积极自编科技创新教材,先后与人合作出版了《创造力开发教程 》、《实践与创造力培养》,不仅满足了本校教学需要,还为其他学校提供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指导教材,促进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开展。
未来,陈欢庆将继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思,甘当学生创新的“助燃剂”,照耀科技创新这方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