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东野圭吾推理小说《恶意》中人性描写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ang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野圭吾是日本当代有名且多产的推理小说家。他在参考著名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的写作风格的同时,也不断地吸收其他优秀作品的养分,并以独特的风格开创“写实本格派”这一独特的写作流派,并且在作品中对社会问题以及人性展开了大量的探讨。本文以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恶意》为中心,基于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从人物形象、人物心理、写作手法等角度尝试解读《恶意》中的人性描写。
  关键词:东野圭吾;《恶意》;人性描写
  作者简介:严鑫,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一、关于东野圭吾及小说《恶意》
  东野圭吾1958年出生于大阪,中学时期开始喜爱文学创作,1985年凭借作品《放学后》获得第十三届江户川乱步奖。1998年,东野的小说作品《秘密》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并凭此入围了直木奖。东野以其独特的风格开创“写实本格派”这一写作流派,在作品中对社会问题以及人性展开了大量的探讨。《恶意》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恶意》中,作者采用手记文体的写作手法,通篇采用自述的方式,通过绵密的推理,经常给读者一种即将接近真相的感觉,却在下一秒突然反转。东野在文中一边分析犯人的犯罪动机,同时将复杂的人性通过巧妙的推理一点一点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小说中的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天,在自己家中被人发现遭到杀害。第一个达到案发现场的是日高的妻子以及他的好朋友野野口修。加贺恭一郎是调查这个案子的警察。加贺通过自己的调查及推理,最后确认野野口修就是真凶。但是对于凶手的杀人动机,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一直没有阐明。在小说的最后,作者揭露出真正的动机居然只是因为嫉妒而产生的恨意而已。在作者笔下,野野口修怀着一种狭隘的恨意杀害了日高。在之后的案件调查过程中,不但没有丝毫的后悔,反而为了贬低诋毁日高,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
  二、《恶意》中的人性描写
  2.1 从写作手法解读《恶意》中的人性描写
  在小说的三分之一内容处,作者就道明了犯人的真实身份。而这正是小说精彩部分的开端。东野圭吾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进行心理描写,探寻那藏在人性深处的犯罪动机。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唤起读者对凶手的同情,然后通过层层推理,把隐藏在最深处的犯罪动机摆在读者的眼前。人性有善恶之分,凶手的恨意是人性之恶的一部分。但是若有一个契机使人们去直面心中的这种人性之恶,多数人都会被自己这份恶意震惊到。而《恶意》就是把这种隐藏在心底的恨意放大在读者眼前,引起读者对人性的反思。
  大部分的推理作家花费大量的篇幅在作案手法的设计上,用少量的语言介绍犯罪动机,重点放在杀人手法及真相的推理过程上,通过一些出人意料的剧情进展来抓住读者的心。但是在《恶意》中,东野与这一写作主流背道而驰,用大量的篇幅來探寻凶手的杀人动机。在凶手的荒唐至极的犯罪动机被揭开的那一瞬间,很多读者的心中会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这是因为,凶手的犯罪动机与人性之恶的部分密切关联,坦然接受也就意味着要直面人性之恶,这种恶意是一种让人觉得恐怖的存在,却在人性深处,若有若无地存在着。但《恶意》的魅力在于,剧情推展到此为止,戛然而止的结局告诉了读者没有别的可能性,这种人性深处的恨意就是一切的罪恶根源,使读者不得不去面对不得不去接受。
  2.2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解读《恶意》中的人性描写
  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在《恶意》的前大半部分,读者并不能感受到小说的主题—“恶意”。作者通过层层铺垫引出小说主题,但是到底是什么,只有看到最后才会知道,这也是推理小说的特点及魅力所在。于是看似一桩简单的杀人事件便上升到对人性之恶的探讨之上。但是最后真相被揭开的时候,读者会发现与想象之中的出入很大。凶手所有的恨意的源泉竟是来自于自卑感。
  东野塑造的凶手是一个自我意识过剩的人,自小便沉浸在怀才不遇的情绪里。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嫉妒待人友善招人喜爱的日高邦彦,但是善良的日高却一直把他当作好朋友,并且帮助他走上了作家之路。凶手在嫉妒日高的优越生活以及作为畅销作家的成绩之时,也对当下自己的弱小有着太多不甘心。再加上,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就被告知得了癌症命不久矣。于是,对梦想的不甘心以及对日高的嫉妒逐渐转化为内心深处深深的恶意。在接下来的生活里,这份恶意充斥在野野口修的脑海中,不断膨胀,最后,杀害日高并且为了诋毁他而捏造各种谎言就成了野野口修人生的全部。东野用了大篇幅来推理动机所在,在犯人对于犯罪动机的自述部分,却只用了寥寥数语轻轻带过,以此显示恶意已经充斥到了犯人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三、总结
  嫉妒之心或多或少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可是即使有嫉妒,一般也不会达到如此之深的地步。这种由于某方面的自卑感而导致的嫉妒之心一般隐藏于人们内心最深处,很多人甚至都不会承认这种嫉妒之情,在不小心被触碰到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否认,更别说直面这种嫉妒之心了。倘若我们任由这种情愫在心中滋长而不加以控制,就会招致一些意象不到的恐怖后果。因此东野圭吾以此为视角,呼吁人们直面人性中关于恶的部分,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和否认。
  参考文献:
  [1]東野圭吾.悪意[M].东京:讲谈社文库.2001.
  [2]别册宝岛编集部.僕たちの好きな東野圭吾[M].东京:宝島社.2009.
  [3]秦思思.《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特色解析》[D].湖南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身处上流社会的女性代表莉莉·巴特,也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她悲剧性的一生。本文试图用布拉德雷的悲剧理论来解读莉莉悲剧性的命运。习惯于奢华生活的莉莉追求上流社会豪华舒适的生活,但她发自内心鄙视上流的虚伪狡诈以及一切的束缚制约。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因其矛盾冲突的性格,使莉莉在命运的沼泽中不断沉浮,越陷越深,最终自我毁灭。  关键
摘 要:本文从葛浩文译《狼图腾》入手,分别从语言层面及文化层面讨论葛氏在译作中展现出的“创造性重写”与“忠实性背叛”,进一步探讨译文与原文间差异的客观存在性,从而证实“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及强大的解释功能。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葛浩文;《狼图腾》;重写;背叛  作者简介:杨瑶(1994.5-),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5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2015SJB680。  摘 要:19-20世纪英国的女性知识分子对英国的文学发展,尤其是女性文学的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从女性知识分子的历史存在开始分析,描述了此阶段中知识女性逐步壮大成熟的原因。作者分别对比了19世纪男女作家笔下知识女性形象的异同,重点阐述了20世纪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原因和过程,通过分析19-20世纪英国
摘 要:法国 “龚古尔文学奖”的2010年度获奖小说《地图与疆域》描述了主人公杰德的工作和情感生活。通过对现实与虚幻,死亡与衰老,孤独与麻木的相关描写,该作品为读者呈现了西方消费社会中的人情冷漠和利己主义。而这种清醒的无动于衷,消极的不作为正是当代犬儒主义的重要表现。通过现实和荒诞相互交织,一种强烈的反讽跃然纸上。  关键词:《地图与疆域》;米歇尔·维勒贝克;现代犬儒主义;法国文学  作者简介:吴
摘 要:樋口一叶作为日本文学史上最为优秀的女作家,对于日本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樋口一叶的文学作品和文笔特色进行分析,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思考做出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樋口一叶;女性主体意识;思考;小说研究  作者简介:吴迪(1987-)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延续了了欧·亨利作品的一贯风格,不仅表现了作家布局谋篇的功力,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赞美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本文从小说的故事梗概入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阐释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人物形象;人性之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关联性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393号。  摘 要:芥川龙之介通过对《今昔物语集》中故事的再改编再创作,写下了许多成名小说。成名之后,芥川龙之介又把自己的体会和对《今昔物语集》的深切感悟传播到国内外,使人们认识到《今昔物语集》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芥川龙之介;前期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