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二五”时期,大学语文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总体框架上呈现出立体化、网络化的编写趋势;版面设计方面追求形式设计对教材内容的恰当表现,显现出一种图文并茂的态势。不过,从教材编写体例和教材内容来看,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存在不同见解,应统一规范;大学语文教材在分层分类编写、加强语文能力训练以及选文内容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教材;教育理念
一、引言
一门学科的教材是其教学状况、教育理念乃至相关理论研究的集中体现,在整个学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时期为了促进教材建设的发展,确保优质教材走进课堂,教育部先后于2012年11月、2014年10月公布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一批1 102种、第二批1 688种,其中大学语文教材共计8种。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质量优、使用面广、影响大,能够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因此,这8种教材的建设情况、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以及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都具有深刻影响。这便是本文研究的缘起及意义所在。
二、教材基本情况
从教育部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教材书单中,本文摘录出大学语文“十二五”规划教材书目情况,详见表1(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有两个版本,本文选取甲种本作为研究对象)。
这8种教材在总体框架、编写体例、选文和版面设计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体现出教材建设的哪些发展趋势,下文将详细分析。
1.总体框架
从整体框架看,这些教材分为单一纸质教材、纸质教材加多媒体课件、立体教学资源集成三种类型,详见表2。
表2显示,传统的“单一纸质”教材在教材总数中虽然还占有37.5%的比例,但“立体教学资源集成”教材在数量上却更胜一筹,代表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教材编写呈现出一种立体化、网络化的趋势。
2.编写体例
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这些教材组织文选的方式多样。或以专题为线编排,或以主题为线编排,或以文学史为线编排,或以语文能力为线编排,或以文化为线编排,还有的教材并非单一主线,而是几种编排线索有所交叉,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这8种教材在组织、架构文选方面没有统一的趋势,灵活多样,各有优劣。如温儒敏本《高等语文》以“专题”讲座方式编排,各个专题基本上是学界专门研究这一专题的专家编写而成,這对师生的专题理论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徐中玉、齐森华本《大学语文》是影响比较大的“主题”型教材,这种“主题”型的编排体例优点是可以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深入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某一主题的语文素养,缺点是选文的主旨往往并不单一,难免交叉重叠,且古今中外不同文体的选文编排在一起不太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王步高本《大学语文》是“文学史”型教材,这种教材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文学史知识结构,但将大学语文的学习定位为“文学”的学习,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魏饴本《大学语文新编》是比较有新意的“语文能力”型教材,这种分听说读写技能的编排方式着眼于语文学科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体设计,承继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集中提升学生就业前的语文能力。蒋述卓、邓乔彬本《大学语文》是“文化”型教材,这种教材往往定位于特定的学习群体(比如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等)学习中国文化之用。
3.选文情况
选文是一本教材的内容主体,历来是教材编写者着力的重点,各家所选的文章一般均为文质兼美的范文。本文主要讨论选文的古今中外情况,因为教材编写在这一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实质上反映的是语文教育理念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问题上的分歧。这8种教材的古今中外选文统计情况,详见表4。
表4显示,在选文方面偏重古文的情况比较明显,在教材全部选文中,古文占的比例最高的达99.2%,最低的也达到了17.6%。外国作品的数量则很少,选取外国作品最多的是魏饴本《大学语文新编》,共计12篇,达到23.5%,其他的教材均不超过10%,甚至一半的教材没有选择外国作品。总体来看,大学语文教材选文视域不够宽阔,比较重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则关注较少。
4.版面设计
教材的选文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它的版面设计对于内容的呈现也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形象生动的版面设计会更具亲和力,吸引学生,反之则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8种教材在版面设计方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文字的版面样式,比如王步高本、尚永亮本等。一种是配置了大量与教材内容契合度很高的图片,比如徐中玉、齐森华本和魏饴本等。特别是陈洪本《大学语文》请国画大师范曾为教材精心创作了以人物肖像为主的绘画,首创美术大师为大学语文教材配图先例,且教材中的大量图片是彩印图片,这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大有裨益。总体来看,编写者越来越重视版面设计等形式性的因素对教材内容的表现作用,追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努力使得教材编写显现出一种图文并茂的态势。
三、教材编写体现出的教育理念
在对这8种教材的基本情况考察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这些教材的编写理念。
1.课程定位
关于语文课的定位,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对这些教材的内容调查之后,却发现各家对大学语文课的课程定位理解仍有差异,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文选课,在教材内容中只有文选,没有语言知识、写作知识等内容。认为应基于对文选的鉴赏和体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方面通过对文选写作要领的领会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文选内容的欣赏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陈洪本《大学语文》。 一种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中国文学课,基于中国文学史来编排,包括文学知识和文选。认为大学语文课应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学知识,帮助其建立中国文学史的知识框架,在古今文学精品的熏陶下塑造健全人格,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如王步高本《大学语文》。
一种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就业前语文适应能力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侧重在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演讲学、思维学等方面的学习及训练”。教材内容包括文选以及相应的听、说、读、写知识及能力训练,如魏饴本《大学语文新编》。
一种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中国文化教育课,教材内容包括文选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文选的学习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蒋述卓、邓乔彬本《大学语文》。
此外还有一些教材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文选与写作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的结合,在教材内容中既有文选又有相应的知识介绍,如朱万曙本《大学语文》。
总之,大学语文课的课程定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明显分歧,需要继续探索解决。
2.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构建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是每一学科的重要任务,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实施除了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外,最重要的就是相应的课程学习网站的建设。
根据我们的考察,这8种大学语文教材中有4种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课程学习网站的内容虽有差异,但基本上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录像、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资料库等,有的课程学习网站还设有教学互动项目。课程学习网站使得大学语文教学突破了传统单一纸质教材的时空局限,实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教材在总体框架上表现出来的这种信息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集成趋势说明大学语文人才培养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编写教材,开展教学。
四、前瞻
自1978年大学语文复课,经过近40年的发展,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特别是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将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写进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极大地促进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不过考察分析“十二五”规划教材之后,本文认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仍存在一些問题,今后还需改进完善。
1.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需统一规范
通过对教材编写体例和教材内容的考察,可以发现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理念不尽相同,特别是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什么,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认识,教材编写难免陷入“各自为政”的局面,大学语文教学也会无所适从。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母语政策规划经验,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确立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形成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统一规范,建立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育的完整规划,使得各层级的语文教育有据可依,合理衔接。
2.大学语文教材应分层分类编写
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而言,编写之初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材的拟想学习者已有的语文水平以及学习需求。这8种教材中只有蒋述卓、邓乔彬本《大学语文》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特别针对海外华人及外国留学生等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需。其他版本的教材均为通用性教材,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全体学生,不论是何种层级高校的学生,也不论是何种专业的学生,对学习者群体差异考虑不够,一并论之。众所周知,不同层级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学生已有的语文能力不等,学习需求也并不一致,因此教材编写者应当编写出不同层级的大学语文教材。同时,还应加强分类编写,可根据农、工、医、文、体等专业分类编写个性化、针对性强的精品教材,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高质量专业语文教材的需求。
3.大学语文应加强语文能力训练
大学语文教育除了人文素养的提升之外,还应当进行必要的语文能力训练,虽不必像中小学那样训练识字、造句、作文等基本能力,但还需训练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比如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这是因为,经过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学生所具有的语文能力还不足以满足今后工作生活的需要。但根据对这8种教材的考察发现,仅魏饴本《大学语文新编》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侧重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纸质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着力培养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其他教材对语文能力训练关注明显不足,教材内容没有专门的语文能力训练部分,寄希望于学生在文选的学习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体认提升语文能力,浸润在古今中外经典范文中,固然有助于提升语文能力,但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相应的训练对大学语文教育也相当重要,这应当引起教材编写者的注意。
4.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应古今中外兼及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现代历史相对较短,选取古代作品多,可以理解。但也需考虑学生生活的时代以及学生的当下关切,适当增加中国现当代作品,增强教材的时代感,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此外,当今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地球人”而存在,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关起门来夜郎自大,需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关注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观念,因此也应当加大外国作品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 魏饴. 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新探[J]. 中国大学教学,2007(6).
[2] 王步高等. 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J]. 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 陈洪. 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7(3).
[4] 李君. 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D]. 南开大学,2010.
[5] 贺阳等. 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N]. 光明日报,2011-01-11.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教材;教育理念
一、引言
一门学科的教材是其教学状况、教育理念乃至相关理论研究的集中体现,在整个学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时期为了促进教材建设的发展,确保优质教材走进课堂,教育部先后于2012年11月、2014年10月公布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一批1 102种、第二批1 688种,其中大学语文教材共计8种。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质量优、使用面广、影响大,能够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因此,这8种教材的建设情况、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以及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都具有深刻影响。这便是本文研究的缘起及意义所在。
二、教材基本情况
从教育部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教材书单中,本文摘录出大学语文“十二五”规划教材书目情况,详见表1(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有两个版本,本文选取甲种本作为研究对象)。
这8种教材在总体框架、编写体例、选文和版面设计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体现出教材建设的哪些发展趋势,下文将详细分析。
1.总体框架
从整体框架看,这些教材分为单一纸质教材、纸质教材加多媒体课件、立体教学资源集成三种类型,详见表2。
表2显示,传统的“单一纸质”教材在教材总数中虽然还占有37.5%的比例,但“立体教学资源集成”教材在数量上却更胜一筹,代表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教材编写呈现出一种立体化、网络化的趋势。
2.编写体例
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这些教材组织文选的方式多样。或以专题为线编排,或以主题为线编排,或以文学史为线编排,或以语文能力为线编排,或以文化为线编排,还有的教材并非单一主线,而是几种编排线索有所交叉,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这8种教材在组织、架构文选方面没有统一的趋势,灵活多样,各有优劣。如温儒敏本《高等语文》以“专题”讲座方式编排,各个专题基本上是学界专门研究这一专题的专家编写而成,這对师生的专题理论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徐中玉、齐森华本《大学语文》是影响比较大的“主题”型教材,这种“主题”型的编排体例优点是可以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深入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某一主题的语文素养,缺点是选文的主旨往往并不单一,难免交叉重叠,且古今中外不同文体的选文编排在一起不太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王步高本《大学语文》是“文学史”型教材,这种教材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文学史知识结构,但将大学语文的学习定位为“文学”的学习,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魏饴本《大学语文新编》是比较有新意的“语文能力”型教材,这种分听说读写技能的编排方式着眼于语文学科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体设计,承继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集中提升学生就业前的语文能力。蒋述卓、邓乔彬本《大学语文》是“文化”型教材,这种教材往往定位于特定的学习群体(比如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等)学习中国文化之用。
3.选文情况
选文是一本教材的内容主体,历来是教材编写者着力的重点,各家所选的文章一般均为文质兼美的范文。本文主要讨论选文的古今中外情况,因为教材编写在这一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实质上反映的是语文教育理念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问题上的分歧。这8种教材的古今中外选文统计情况,详见表4。
表4显示,在选文方面偏重古文的情况比较明显,在教材全部选文中,古文占的比例最高的达99.2%,最低的也达到了17.6%。外国作品的数量则很少,选取外国作品最多的是魏饴本《大学语文新编》,共计12篇,达到23.5%,其他的教材均不超过10%,甚至一半的教材没有选择外国作品。总体来看,大学语文教材选文视域不够宽阔,比较重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则关注较少。
4.版面设计
教材的选文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它的版面设计对于内容的呈现也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形象生动的版面设计会更具亲和力,吸引学生,反之则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8种教材在版面设计方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文字的版面样式,比如王步高本、尚永亮本等。一种是配置了大量与教材内容契合度很高的图片,比如徐中玉、齐森华本和魏饴本等。特别是陈洪本《大学语文》请国画大师范曾为教材精心创作了以人物肖像为主的绘画,首创美术大师为大学语文教材配图先例,且教材中的大量图片是彩印图片,这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大有裨益。总体来看,编写者越来越重视版面设计等形式性的因素对教材内容的表现作用,追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努力使得教材编写显现出一种图文并茂的态势。
三、教材编写体现出的教育理念
在对这8种教材的基本情况考察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这些教材的编写理念。
1.课程定位
关于语文课的定位,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对这些教材的内容调查之后,却发现各家对大学语文课的课程定位理解仍有差异,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文选课,在教材内容中只有文选,没有语言知识、写作知识等内容。认为应基于对文选的鉴赏和体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方面通过对文选写作要领的领会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文选内容的欣赏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陈洪本《大学语文》。 一种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中国文学课,基于中国文学史来编排,包括文学知识和文选。认为大学语文课应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学知识,帮助其建立中国文学史的知识框架,在古今文学精品的熏陶下塑造健全人格,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如王步高本《大学语文》。
一种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就业前语文适应能力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侧重在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演讲学、思维学等方面的学习及训练”。教材内容包括文选以及相应的听、说、读、写知识及能力训练,如魏饴本《大学语文新编》。
一种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中国文化教育课,教材内容包括文选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文选的学习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蒋述卓、邓乔彬本《大学语文》。
此外还有一些教材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文选与写作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的结合,在教材内容中既有文选又有相应的知识介绍,如朱万曙本《大学语文》。
总之,大学语文课的课程定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明显分歧,需要继续探索解决。
2.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构建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是每一学科的重要任务,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实施除了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外,最重要的就是相应的课程学习网站的建设。
根据我们的考察,这8种大学语文教材中有4种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课程学习网站的内容虽有差异,但基本上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录像、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资料库等,有的课程学习网站还设有教学互动项目。课程学习网站使得大学语文教学突破了传统单一纸质教材的时空局限,实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教材在总体框架上表现出来的这种信息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集成趋势说明大学语文人才培养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编写教材,开展教学。
四、前瞻
自1978年大学语文复课,经过近40年的发展,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特别是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将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写进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极大地促进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不过考察分析“十二五”规划教材之后,本文认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仍存在一些問题,今后还需改进完善。
1.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需统一规范
通过对教材编写体例和教材内容的考察,可以发现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理念不尽相同,特别是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什么,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认识,教材编写难免陷入“各自为政”的局面,大学语文教学也会无所适从。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母语政策规划经验,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确立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形成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统一规范,建立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育的完整规划,使得各层级的语文教育有据可依,合理衔接。
2.大学语文教材应分层分类编写
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而言,编写之初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材的拟想学习者已有的语文水平以及学习需求。这8种教材中只有蒋述卓、邓乔彬本《大学语文》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特别针对海外华人及外国留学生等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需。其他版本的教材均为通用性教材,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全体学生,不论是何种层级高校的学生,也不论是何种专业的学生,对学习者群体差异考虑不够,一并论之。众所周知,不同层级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学生已有的语文能力不等,学习需求也并不一致,因此教材编写者应当编写出不同层级的大学语文教材。同时,还应加强分类编写,可根据农、工、医、文、体等专业分类编写个性化、针对性强的精品教材,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高质量专业语文教材的需求。
3.大学语文应加强语文能力训练
大学语文教育除了人文素养的提升之外,还应当进行必要的语文能力训练,虽不必像中小学那样训练识字、造句、作文等基本能力,但还需训练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比如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这是因为,经过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学生所具有的语文能力还不足以满足今后工作生活的需要。但根据对这8种教材的考察发现,仅魏饴本《大学语文新编》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侧重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纸质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着力培养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其他教材对语文能力训练关注明显不足,教材内容没有专门的语文能力训练部分,寄希望于学生在文选的学习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体认提升语文能力,浸润在古今中外经典范文中,固然有助于提升语文能力,但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相应的训练对大学语文教育也相当重要,这应当引起教材编写者的注意。
4.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应古今中外兼及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现代历史相对较短,选取古代作品多,可以理解。但也需考虑学生生活的时代以及学生的当下关切,适当增加中国现当代作品,增强教材的时代感,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此外,当今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地球人”而存在,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关起门来夜郎自大,需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关注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观念,因此也应当加大外国作品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 魏饴. 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新探[J]. 中国大学教学,2007(6).
[2] 王步高等. 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J]. 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 陈洪. 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7(3).
[4] 李君. 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D]. 南开大学,2010.
[5] 贺阳等. 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N]. 光明日报,2011-01-11.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