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不仅是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启蒙学科,更是培养学生语言基础能力和全面综合能力的基础学科。在近年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就大力倡导课本剧进课堂,提倡以课本剧为载体,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本剧;文化修养;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129-01
“口头为语,笔头为文”,这是教育家叶圣陶对语文课最形象的定位,语文教育归根到底是思想的教育,是人文的教育,也是人性解放的教育。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内容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语文教学形式的创新尝试不断涌现,比如语文综合活动实践课,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入社会,体验生活,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观察、理解等能力的目的;开设演讲课,让学生将所学内容编写成演讲稿,既锻炼了写作,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而课本剧也在小学课本中崭露头角,虽然数量不多,但其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们。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文章属于课文剧呢?所谓课本剧,就是把语文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其实,课本剧并不是一个新词,在近年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就大力倡导课本剧进课堂,提倡以课本剧为载体,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第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为例,来谈谈这种教学形式的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鲤鱼的故事。由于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课文,所以初读时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分角色朗读起来了。而我在教学时就先出示文中的臺词,要求学生尝试用舞台剧表演的形式,能有一定表现力地进行朗读。当然,对于初次接触独幕剧的四年级孩子来说,这样的要求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能力,所以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看看话剧演员是如何表演的,然后带他们讨论如何演的好,从而明确表演的注意点,有了这样的要求指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课下主动练习,有的学生还特意制作并购买了舞台道具、服装等,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表情、动作都很到位,甚至这篇课文结束后还有不少同学产生了改编其他课文内容的想法,由此可见,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而之后的《负荆请罪》等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本剧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课本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现在的孩子很早就开始接触电脑、手机,若延用过去写错一个字罚抄十遍乃至几十遍的死板做法,不但很难被孩子接受,就连现在已为人父母的“80后”家长对此做法也颇不以为然。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以形象为中介,许多进行过课本剧实践的老师反映,直观、生动的课本剧既顺应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课本剧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能写的编剧本,爱想象的当导演,善于模仿的做演员,能画的设计布景,实在什么都不擅长的还可以当评委和观众。总之,全体投入,一个都不少。学生在课本剧编、排、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增强了能力,语文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愉快而高效。
二、课本剧是教学新形式的一种补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型学习。课本剧这种教学形式的创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将课本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会去深入解读课本,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透彻。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一般来说,城市孩子落落大方,表现欲强,编演课本剧很容易取得好效果;而农村学生普遍比较羞涩,课本剧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所以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三、课本剧表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很多孩子性格比较内向,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有的同学一回答问题就紧张,说出来的话也结结巴巴,胆子比较小,长此以往就容易自卑。而课本剧表演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很想去尝试,而课本剧表演是需要勇气和信心的。也许一次表现不是很理想,但次数多了,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慢慢增强,表演也会越来越好,交际能力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四、课本剧表演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正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年龄,而课本剧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想象活动的过程。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角色是假的,但情感却是真的。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有的可用玩具替代,有的可用彩纸去做。表演时,根据情节的发展还要适当增减一些语言、动作、心理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把不同角色表演的形象逼真、生动感人。在表演过程中,想象发挥得越充分,越逼真,表演就越精彩、越感人。
另外,课本剧的演出,还使学生从再现作品的生动、真实的画面中,体会人、事、情、理、境的内在联系及典型意义,受到美的陶冶,德的潜移默化,领略到感人的艺术境界,并在艺术美的熏陶下自我教育,培养起真、善、美的道德情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格。
课本剧对语文教学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课本剧表演使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它把课堂教学及德育、美育结合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审美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D].北京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本剧;文化修养;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129-01
“口头为语,笔头为文”,这是教育家叶圣陶对语文课最形象的定位,语文教育归根到底是思想的教育,是人文的教育,也是人性解放的教育。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内容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语文教学形式的创新尝试不断涌现,比如语文综合活动实践课,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入社会,体验生活,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观察、理解等能力的目的;开设演讲课,让学生将所学内容编写成演讲稿,既锻炼了写作,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而课本剧也在小学课本中崭露头角,虽然数量不多,但其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们。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文章属于课文剧呢?所谓课本剧,就是把语文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其实,课本剧并不是一个新词,在近年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就大力倡导课本剧进课堂,提倡以课本剧为载体,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第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为例,来谈谈这种教学形式的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鲤鱼的故事。由于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课文,所以初读时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分角色朗读起来了。而我在教学时就先出示文中的臺词,要求学生尝试用舞台剧表演的形式,能有一定表现力地进行朗读。当然,对于初次接触独幕剧的四年级孩子来说,这样的要求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能力,所以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看看话剧演员是如何表演的,然后带他们讨论如何演的好,从而明确表演的注意点,有了这样的要求指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课下主动练习,有的学生还特意制作并购买了舞台道具、服装等,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表情、动作都很到位,甚至这篇课文结束后还有不少同学产生了改编其他课文内容的想法,由此可见,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而之后的《负荆请罪》等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本剧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课本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现在的孩子很早就开始接触电脑、手机,若延用过去写错一个字罚抄十遍乃至几十遍的死板做法,不但很难被孩子接受,就连现在已为人父母的“80后”家长对此做法也颇不以为然。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以形象为中介,许多进行过课本剧实践的老师反映,直观、生动的课本剧既顺应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课本剧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能写的编剧本,爱想象的当导演,善于模仿的做演员,能画的设计布景,实在什么都不擅长的还可以当评委和观众。总之,全体投入,一个都不少。学生在课本剧编、排、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增强了能力,语文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愉快而高效。
二、课本剧是教学新形式的一种补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型学习。课本剧这种教学形式的创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将课本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会去深入解读课本,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透彻。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一般来说,城市孩子落落大方,表现欲强,编演课本剧很容易取得好效果;而农村学生普遍比较羞涩,课本剧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所以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三、课本剧表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很多孩子性格比较内向,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有的同学一回答问题就紧张,说出来的话也结结巴巴,胆子比较小,长此以往就容易自卑。而课本剧表演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很想去尝试,而课本剧表演是需要勇气和信心的。也许一次表现不是很理想,但次数多了,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慢慢增强,表演也会越来越好,交际能力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四、课本剧表演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正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年龄,而课本剧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想象活动的过程。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角色是假的,但情感却是真的。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有的可用玩具替代,有的可用彩纸去做。表演时,根据情节的发展还要适当增减一些语言、动作、心理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把不同角色表演的形象逼真、生动感人。在表演过程中,想象发挥得越充分,越逼真,表演就越精彩、越感人。
另外,课本剧的演出,还使学生从再现作品的生动、真实的画面中,体会人、事、情、理、境的内在联系及典型意义,受到美的陶冶,德的潜移默化,领略到感人的艺术境界,并在艺术美的熏陶下自我教育,培养起真、善、美的道德情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格。
课本剧对语文教学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课本剧表演使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它把课堂教学及德育、美育结合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审美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D].北京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