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地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起步,对于初次接触地理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智慧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个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中学时期就树立地理学习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结合实际、结合语文学科及生活接触的日常诗句,提高学生对抽象的地理事物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诗词运用 学习兴趣 基本理念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地理教学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意在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让地理教学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有“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人们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的意识。因此,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生活化成了必然趋势。生活化教学对中学生地理学习有重要意义:利用生活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地理教学生活化,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笔者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地理事物是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例如:南方地区的学生很容易明白白墙黑瓦、江南烟雨,却难以想象大漠窑洞、风沙万里的画面。当然,利用多媒体图片直接展示确实是很直观也很省事的做法。但是笔者发现,将地理事物与相关诗句相结合,学生反而更感兴趣,诗句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是一大亮点。
诗句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千百年间不断传诵,很多诗句还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将诗句与地理相结合,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减弱地理理性思维,深入理解教材,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诗句导入,创设情境
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绘画工具,往往简单的几个字词组句就能将美丽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语言在教师的教学中尤其重要,一句看似不经意间的趣话,可以让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优美的诗句也不例外,恰到好处的导入话语可以创设出本堂课的学习情境。
如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时,笔者在导入中引用三位诗人的诗进行对比,一个是丘逢甲的《春愁》,接下来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最后是余光中的《乡愁》。当这三个诗句逐一展示在幻灯片上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此时笔者引出话题:“三位不同的诗人都用自己的笔描绘了心中的思想。祖国还没有统一,两岸同胞骨肉分离,海峡两岸早日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非常想了解台湾的知识,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了解台湾的社会风貌。可以说诗词帮助笔者营造出了这节课需要的爱国情怀,创设了最适合这堂课的情境,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要求,此时同学们的眼中闪耀着对知识的渴望。
二、恰当选用,简化难点
学生学习地理时,自然地理永远是一个难题。自然地理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但是如果选择一些诗句说明,情况确实有所好转。讲授到自然地理时,利用诗歌,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教师的观点启发,经过对比—辩论—总结,教学难点得以简化,知识理解得以深入。选取的诗句需要仔细斟酌,尽量选取学生已学习的,或者通俗易懂的。
如讲述气候当中的季风时,笔者选择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我国非季风区分布地区及它的定义。对不同气候特点进行对比时,则选取典型代表诗句“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气温日较差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梅雨发生时节及特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的垂直变化等。这些诗句的巧妙应用帮助同学们更深入理解自然地理。将已学知识迁移到感知的地理知识中,不得不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简化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三、拓宽视野,印象感知
初中生对世界是不可能完全感知的,如何让学生了解自然景观,并加深对自然景观的印象显得尤为重要。诗歌当中,诗歌画面的呈现能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如讲述黄河时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使学生了解黄河的流向及外流河的特点,从而类比到长江,让学生自己分析长江的河流特点,再引入“朝辞白帝彩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分河段研究长江的三峡地区及长江蕴含的水力资源、生物资源等。讲到草原时,则利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帮助教师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出草原景观。可见诗句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还陶冶情操,加深对地理景观的认识。
四、诗句结尾,精彩生成
在教学结尾时,诗句利用往往较多。主要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教师会选择诗句作为最后总结话语。如笔者教授农业生产特点时最后的总结话语则是:“‘淮北则为枳,聚生淮南则为橘’说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而‘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又反映出季节性的特点。”两句诗句的引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第二方面,教师在最后选择诗句时会考虑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进行检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哪座山?位于第几级阶梯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受什么因素影响。通过练习,学生慢慢掌握做这类题目的技巧。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地利用诗句确实给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辅助,让地理课堂更多姿多彩。学生利用诗句突破地理难点后获得了很强的成就感,无疑是对地理兴趣培养的最大动力。然而诗句虽好,选择需谨慎。一堂地理课一两首小诗就可以增加色彩,过多、选择不当、生涩难懂则本末倒置了。因此在诗句选择上应该注意通俗性、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那么地理课堂上则会处处散发出激情和智慧。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诗词运用 学习兴趣 基本理念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地理教学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意在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让地理教学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有“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人们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的意识。因此,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生活化成了必然趋势。生活化教学对中学生地理学习有重要意义:利用生活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地理教学生活化,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笔者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地理事物是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例如:南方地区的学生很容易明白白墙黑瓦、江南烟雨,却难以想象大漠窑洞、风沙万里的画面。当然,利用多媒体图片直接展示确实是很直观也很省事的做法。但是笔者发现,将地理事物与相关诗句相结合,学生反而更感兴趣,诗句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是一大亮点。
诗句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千百年间不断传诵,很多诗句还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将诗句与地理相结合,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减弱地理理性思维,深入理解教材,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诗句导入,创设情境
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绘画工具,往往简单的几个字词组句就能将美丽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语言在教师的教学中尤其重要,一句看似不经意间的趣话,可以让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优美的诗句也不例外,恰到好处的导入话语可以创设出本堂课的学习情境。
如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时,笔者在导入中引用三位诗人的诗进行对比,一个是丘逢甲的《春愁》,接下来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最后是余光中的《乡愁》。当这三个诗句逐一展示在幻灯片上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此时笔者引出话题:“三位不同的诗人都用自己的笔描绘了心中的思想。祖国还没有统一,两岸同胞骨肉分离,海峡两岸早日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非常想了解台湾的知识,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了解台湾的社会风貌。可以说诗词帮助笔者营造出了这节课需要的爱国情怀,创设了最适合这堂课的情境,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要求,此时同学们的眼中闪耀着对知识的渴望。
二、恰当选用,简化难点
学生学习地理时,自然地理永远是一个难题。自然地理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但是如果选择一些诗句说明,情况确实有所好转。讲授到自然地理时,利用诗歌,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教师的观点启发,经过对比—辩论—总结,教学难点得以简化,知识理解得以深入。选取的诗句需要仔细斟酌,尽量选取学生已学习的,或者通俗易懂的。
如讲述气候当中的季风时,笔者选择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我国非季风区分布地区及它的定义。对不同气候特点进行对比时,则选取典型代表诗句“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气温日较差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梅雨发生时节及特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的垂直变化等。这些诗句的巧妙应用帮助同学们更深入理解自然地理。将已学知识迁移到感知的地理知识中,不得不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简化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三、拓宽视野,印象感知
初中生对世界是不可能完全感知的,如何让学生了解自然景观,并加深对自然景观的印象显得尤为重要。诗歌当中,诗歌画面的呈现能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如讲述黄河时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使学生了解黄河的流向及外流河的特点,从而类比到长江,让学生自己分析长江的河流特点,再引入“朝辞白帝彩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分河段研究长江的三峡地区及长江蕴含的水力资源、生物资源等。讲到草原时,则利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帮助教师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出草原景观。可见诗句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还陶冶情操,加深对地理景观的认识。
四、诗句结尾,精彩生成
在教学结尾时,诗句利用往往较多。主要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教师会选择诗句作为最后总结话语。如笔者教授农业生产特点时最后的总结话语则是:“‘淮北则为枳,聚生淮南则为橘’说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而‘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又反映出季节性的特点。”两句诗句的引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第二方面,教师在最后选择诗句时会考虑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进行检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哪座山?位于第几级阶梯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受什么因素影响。通过练习,学生慢慢掌握做这类题目的技巧。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地利用诗句确实给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辅助,让地理课堂更多姿多彩。学生利用诗句突破地理难点后获得了很强的成就感,无疑是对地理兴趣培养的最大动力。然而诗句虽好,选择需谨慎。一堂地理课一两首小诗就可以增加色彩,过多、选择不当、生涩难懂则本末倒置了。因此在诗句选择上应该注意通俗性、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那么地理课堂上则会处处散发出激情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