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月19日晚,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艾奥瓦州结束了第一战的争夺。马萨诸塞参议员约翰·克里赢得38%选票,名列第一;此前在民意测验中遥遥领先的迪安仅得到18%的选票,名列第三。
也许就像迪安的前竞选主席格罗斯曼所说的:“赢得竞选的并不是那些最能激动人心的候选人,而是那些失误最少的人。就像是一次谢幕,迪安的告别比一年多前他的出场要热情洋溢得多。他说:“我将不再积极竞选总统职位。不过,我们将利用我们巨大的基层网络来组成一个新的团体,积极促成民主党内的变革,最终改变我们国家的面貌。”
2002年12月,迪安在纽约曼哈顿华尔道夫酒店大堂接受采访时,第一次谈到他将要开始的竞选行动。就这样,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没有大财团的支持,没有骄人的政治资历,佛蒙特州前州长迪安开始了自己的竞选行动。而这一行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愤怒”!
去年,一本名叫《新世紀的常识》的小册子风靡美国。书中引用了杜鲁门的一句话:“是让那些出身豪门的小子控制这个国家,还是让人民来治理国家?” 小册子的矛头直指当今美国大选以钱夺权的模式,作者不是别人,正是迪安。在迪安的号召下,一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基层选举运动开始了。“迪安为美国”———这是美国点击率最高的竞选网站。
“布什从大公司获得两亿美元的资助。我们可以通过从两百万美国人的每个人手中获得100美元来实现同样的目标。如果你不能负担100美元,捐出10美元,再找9个人各捐10美元。”这段平实而充满信心的话,打动了许多原本对选举失去信心的选民。2003年,不借助任何大财团的势力,迪安筹集了四千万美元的经费,创造了美国选举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有人说,迪安比任何候选人都更了解民主党选民的心理需求,那就是:打败布什!迪安把自己称做“民主党里的民主派”,用愤怒将自己与其他民主党候选人区别开,也用愤怒赢得了选民的心,奠定了民主党的竞选基调。因为迪安的号召,这次参加民主党初选的选民数打破了以往的记录。在这次大选中,甚至产生了一个新词“Deaniacs”,意思是“迪安的狂热追随者”。
但在狂热的激情之后,迪安和他的支持者们还是发现,竞选比“运动”要复杂艰难得多。最后迪安退出了竞选,但就在这时,另一个人出现了,他和迪安一样,用愤怒挑战布什,挑战驴象两党的竞选规则。
“从今天开始我将参加2004年的总统竞选,和所有希望改变集团统治的人们一道努力!”独立竞选人、著名作家兼律师拉尔夫·纳德的宣言将美国人的记忆带回到了四年前的大选。四年前,纳德以第三党绿党候选人身份竞选美国总统,挑战两大党派的权力垄断。在民主党人看来,是纳德抢走了原本可以属于戈尔的选票,护送着布什走进了白宫。
四年之后,正当民主党同仇敌忾要打败布什的时候,纳德却再度出山。曾经在2000年帮助纳德的人都劝他别再搅局。民意调查显示,2/3的美国人不希望纳德参加此次大选。人们担心,四年前的故事会再度重现,但纳德对此并不在意。“那些说我是捣蛋鬼的人应该重新审视他们对自由、对民权的立场。我感到可笑的是,那些支持妇女有堕胎权的声音现在却在反对人们的被选举权。”
对于即将年满70的纳德来说,参选的目的是向两党竞选的体制提出挑战。在他看来,华盛顿已经成了企业集团占领区。金钱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无孔不入。而民主党与共和党在代表大集团利益这一点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虽然他的理念是正确的,但是,正确并不意味着成功。迪安的故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说迪安是从民主党阵营里杀将出来的叛逆者,希望通过集合基层民众的力量改变美国大选的金钱本位,那么,一生为消费者权益奔走呼吁、与大公司作对的纳德,则是一个游离在体制之外的挑战者,用冷酷的抨击拷打美国政治的神经。虽然站在不同的位置,两人却发出了同样的声音:让选举摆脱金钱的控制,真正成为展现民意的平台。
也许,这就是竞选,一场现实的政治决斗,而不是狂热的民主运动。没有党派支持,没有资金援助,几乎可以肯定,纳德无法走向白宫。但是就像一位政治分析人士所说的,纳德的力量不在于金钱,不在于势力,而在于他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