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兄弟的烟草战争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ju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照南(1870年-1922年)十三岁时,父亲病逝,之后跟随叔父简铭石到香港经商,充当助手,来往于日本、香港之间。几年后,叔父助以资本,简照南从此自立,在日本神户开设了专营海货布匹等进出口货物的“东盛泰”批发商号,1893年,将二弟简玉阶带到日本,1900年左右,又在香港开设“怡兴泰”商号,经营土洋杂货,由简玉阶主持店务。简照南还创立了“顺泰”轮船公司,租船行驶越南、缅甸之间,随后购置“广东丸”巨轮一艘,往来日本、暹罗、安南,远及欧美各大码头。由于清廷暗弱,中国人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不能领取公海航行执照,简照南便加入了日本籍,取名松本照南,向日本政府注册,以领取执照。经营航运,使简氏兄弟得以“心胸益阔,智力日增”。不久,“广东丸”号轮船沉没,简照南资本亏折,无力再置新船,便放弃了航运业。
  英美烟草公司于1899年以一千万日元控股了日本私有烟草公司中最大的村井兄弟有限公司的60%股份。这项投资带来了高额的利润回报,仅1902年,在日本的利润额就接近50万美元。1902年,简照南参观了村井烟草公司,萌生了建立烟厂的想法。这一年,英美卷烟公司在上海浦东陈家嘴设厂,从此,卷烟继鸦片之后,成为另一暴利商品输入中国,英美卷烟公司随即垄断市场,每年从中国攫取的利润近八千万元银币。
  1905年,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以十万元股本在香港创办广东南洋烟草公司,简氏兄弟占股份48.2%,其他友人占51.8%,只装备有一台烤炉、一间烘房、一台发电机、两台磨刀机和四台卷烟机,并聘请日本技师。这是本土的第二家烟草工厂,两年前,盛宣怀创办了三星烟厂,但很快被英美烟公司兼并了。
  
  十年求生
  
  广东南洋烟草公司一成立,英美烟草公司就视之为大敌,他们借口南洋所产的白鹤牌香烟与其出品玫瑰牌包装纸颜色相同,诬为“影射”,由香港巡理府出面,强行收缴广东南洋烟草公司价值二千多元的成品,在府前焚毁。简照南被迫改为出品“双喜”和“飞马”两种新牌,但1908年初,英美烟草公司又以当时南洋最畅销的20支圆装双喜牌与其出品的三炮台香烟包装相似,派员警告,要其立即停售双喜牌香烟,否则控以冒仿商标罪。同时,又派人分别警告香港和九龙各烟贩,禁其售卖南洋香烟,如果仍售卖,即控告之。各烟贩慑于洋人势力,多不敢陈列“南洋”出品的香烟,只藏在柜内偷卖,或全部停售。南洋烟草公司一蹶不振,前后开工仅十三个月,负债竟十余万,不得不向简铭石求援。简铭石为此调借共九万元,简照南又将怡兴泰号结束,集中资金尽力投入南洋烟草,但业务仍无法打开,不得不于1908年5月宣布破产拍卖。简铭石得知无人接手,再次施以援手,用九万元买人,经整理后,再交给简照南兄弟经营,易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于1909年2月第二次正式营业,新公司以简照南为总司理,简玉阶为副司理,在香港重新注册为无限公司,小规模重新开始经营。简氏兄弟占股94%以上,故以兄弟公司命名。
  简照南让简玉阶利用原“怡兴泰”字号的老关系,重新到马来西亚一带开业,一边经营土洋杂货,一边推销香烟,又在泰国开设怡生公司,重操瓷器旧业,不久便清还了所欠债务。复业之初,香烟仍然销路不畅,亏折逾万,简照南狠抓质量,又派人到南洋各地和国内各省,调查“南洋”烟和“英美”烟的营销动态,凡有利于产品改进且属可行的意见,皆立即采用,1911年扭亏为盈,获利约两万元。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海外华侨大受鼓舞,“南洋”香烟开始在南洋群岛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牌1000箱(每箱五万支)。1912年,“南洋”即获利四万余元,1913年又获利十万元,1914年更获利十六万元。简照南便结束了马来西亚土洋杂货商务,倾全力于烟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简照南不失时机地扩大业务,几乎把所赚利润全部投入再生产。之后,营业额不断扩大,分支机构遍布南洋各地,国内的代理点和代理商不断增设。1915年,“南洋”日产香烟600万枝,11个品牌,其中最著名的“飞艇”、“飞马”、“双喜”牌香烟,年贸易额达二百三十多万元。同年,“南洋”向北洋政府注册,资本额为一百万元。1916年“南洋”赢利达一百万元。1915年,简照南赴上海筹办烟厂,从日本、美国购买卷烟机安装,筹办一年多后,于1917年初正式开工。沪厂开工后,出品猛增,销路极旺,年年售罄,供不应求。1917年,“南洋”赢利一百五十万。1918年,赢利二百余万元,营业额达一千四百余万元。
  
  恶意竞争
  
  早在1914年,见“南洋”发展势头汹汹,英美烟草公司欲以高价买下“南洋”,并威胁说,若不肯卖,即将采取其他手段。当时“南洋”资产约值五十万元,英美烟草公司愿出资一百万元。简照南认为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如果一口回绝,恐遭不测,便开出三百万元高价,否则不卖。英美烟草公司见状,反而担心简氏兄弟卖厂后,拿这笔巨资另起炉灶,只得作罢。英美烟草公司接着先是大幅降价,然后又大量推出新品牌与“南洋”竞争。在东北,英美烟草公司推出“白刀”牌,对抗“南洋”的“飞船”牌;在广州,英美烟草公司又推出“大头针”、“大山”牌,与“南洋”的“地球”牌针锋相对。他们还故意购进大批“南洋”烟,藏至霉变,再大量抛出,甚至收买“南洋”在印尼雅加达的仓管员,把烟放霉了再发货,借此破坏“南洋”的信誉。简照南认为应对这种局面,“攻城不如攻心”,他一边以“中国人请吸中国烟”为宣传口号,大造舆论,并借在北京参加国货展览会之机,自总统至各部总长,以及报界、出版界人士均遍送之。一边推出新产品“三喜”牌,烟盒中藏有奖券,大奖有金表,小奖也有名家美术画,随烟赠品中还多了一种印制精美的古今仕女或古代人物画片,此外还将“飞船”牌香烟降价推销了一个月。
  对英美烟草公司恶意营销,简照南也进行了反击。时任广东警察厅长的陈景华是简铭石的朋友,简照南利用这层关系,请他帮忙。陈景华勒令死刑犯临刑前手持英美烟草公司的“老刀”牌香烟,沿街吸食,给公众造成十分晦气的印象,“老刀”牌香烟因此在广州一度滞销。双方对市场的争夺一直打到了妓院里。1916年9月,简照南从张家口到北京,几次给简玉阶等人写信,信中提到对手甚至派人每晚到妓院里打茶围,凡见到南洋的香烟必定排斥,看到张挂的南洋公司广告月份牌,也要设法拿下,谎称喜欢这个月份牌,请妓女送给他。
  针对对手当时又指责“三喜”香烟与其“三炮台”同一纸色的故伎重演,简照南把“三喜”牌改成“喜鹊”牌,同时将改牌原委“诉诸社会”。广东省、香港报界把英美烟草公司对“三喜”烟的无理苛求披露后,“烟贩与吸家同时忿激”,“各皆代抱不平,而‘喜鹊’及各牌推销,同时为之猛进”。英美烟草公司 第一次的吞并企图以及随之而来的报复行动就这样失败了。
  1917年,简照南在上海筹建烟厂,以一万两银订购一家烟厂所需的全套设备,英美烟草公司知道后立即愿以十万两银购买,引诱卖主设法取消合同。卖主信守合同,英美烟草公司未能得逞。接着,英美烟草公司再次企图收购“南洋”,由其在中国的负责人向简照南提出一个合并方案。方案提出:“南洋”可不变更名称和形式,独立经营,总经理仍由简家人担任,“英美”则认购60%股份。另外,英美烟草公司甚至暗许简氏兄弟二百万元红利,声明不入公司账目。这个方案对“南洋”也很有诱惑力,简照南也不禁为之心动,但在港的简氏兄弟们一致反对合并,又想到英美烟草公司一贯作为,简照南不能不小心翼翼。他针对其利在速成的心理,假意与之谈判,以便俟机而动,最终由于担心国人反感,放弃了合并。见不能如愿,英美烟草公司施展了更加卑劣的手段。
  
  身份风波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抵制日货的呼声铺天盖地,这对“南洋”拓展本来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然而,此时简照南却陷入困境。1919年5月,英美烟草公司出四十万银元给沪上大商黄楚九作为包办费,指使其到北洋政府农商部买通上下,抓住早年简照南曾加入日籍之事大做文章,控告“南洋”为日籍资本,所出卷烟均为“日货”,并煽动媒体攻击简照南。农商部被其收买,竟勒令吊销“南洋”执照,停止营业。简照南正在美国订购烟叶,闻讯胆疾发作,入院割治,病未痊愈便赶回国内。
  1919年5日14日、17日、18日、22日,“南洋”四次在上海新闻报发表“敬告国人”文告,阐明真相,以待公评,称简照南并未脱离中国国籍。各界人士闻悉,群情激愤,舆论哗然。工商团体文电交驰,纷纷为其提供证明,海外侨胞更是义愤填膺。5月28日,简照南迅速办妥脱离日籍手续,在报纸登出启事,在社会舆论压力下,1919年10月,“南洋”申请恢复注册,获得批准。经过这次风波,“南洋”决定向社会公开招股,进行一次更大规模的扩大和改组,简氏兄弟股权稀释为60.6%,重新定名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各方代表公推简照南为永远总理,简玉阶为协理。从新公司创立至1923年,每年赢利均达四百余万元之巨。
  简照南聘请曾为英美烟公司效力的陈炳谦重组了南洋公司的财务,他成功运作了简氏家族1919年的股票出售。1922年、1923年,陈炳谦说服简照南和公司董事会创立了几个不同的新机构以吸收资本,包括南洋兄弟银行、一家保险公司及一家经营东南亚华侨向国内亲人汇款的汇兑机构。简照南又将改善生产体系的任务交给了陈炳谦的侄子——麻省理工学院企业管理系毕业的陈其均,他以美国公司为模板,引入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科学管理,即“泰罗制”。著名企业史专家钱德勒在其名著《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在简照南的带领下,在专业人士的推动下,南洋的行政管理日渐专业化,在结构上更能紧密结合,变得越来越像西方的大企业。
  1922年,52岁的简照南突然病逝,简玉阶接任总理。由于简玉阶性格软弱,简氏家族的其他成员无视简玉阶的管理权威和其他专业管理人员的意见,致使公司走向衰败。同时,国是日非,经营环境恶化,在“南洋”资金极困难的1937年,宋子文低价攫取了“南洋”27%股份,“受邀”成为董事长。建国后,“南洋”归国家所有。“红双喜”虽然存在,但简氏兄弟已经消逝在历史的深处。
其他文献
要了解任何一门学科,进行学术史的梳理都是必要的。即便是物理学,也需要知道从伽利略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的大致状况。但是,学术史的尴尬在于,当你掌握了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后,就不再需要从头梳理它的发展史。对学术史的兴趣,往往是外行比内行更大。除了部分以学术史为主干内容的人文学科外,凡是狭义科学的学科,随着专业研究的深化,学术史的意义会衰减。所以,学术史的研究不仅对于非学术的大众来说是小众,而且在
期刊
Fagerberg曾提出这样一个讨论:“如果厂商A在某一情境下第一次引入一个特殊的创新,厂商B随后在另一个情境下引入相同的创新,我们能称B为创新者吗?”尽管实践中我们通常把A称为创新者,把B称为模仿者,但事实上也可以认为B同样是一个创新者,因为B第一次将该创新引入了一个新的情景。  我们将这种从发达经济体引进商业模式,并运用到新兴经济体中以满足本地客户偏爱和市场基础设施的流程定制,称为二次商业模式
期刊
编者按:  “裂变:中国企业创始人分手调查”是《管理学家》2010年推出的专题案例,旨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创始人分手的原因、失败因素及成功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了让“调查”更具代表性,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或提供研究素材,任何建议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期刊
在遇到矛盾或争端时,我们常常讲“情理法”。但很多时候,只讲“情理法”是不够的,例如孙春贵和孙寅贵两兄弟的案例。  孙寅贵是很讲“情”的。例如,请二哥孙春贵加入“天梯”项目,并担任了总经理;当他发现孙春贵不胜任总经理时,给出的补偿也很有“诱惑力” (300万);经过“辞退事件”后,孙寅贵又给孙春贵安排了一个职位高于总经理,但没有实权的执行董事,可谓情至义尽。  孙寅贵是很讲“理”的。从本质上讲,他和
期刊
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兴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地区)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创意产业在我国也引起了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发展较快、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  但是,创意产业不同其他产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创意往往是掌握在个人的手里,而不是某个公司,由于缺乏商业运作经验,这些创意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创意
期刊
早期的企业,人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到大型事业部制企业,人被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尤其是经济学中对人的抽象平均化倾向,使企业只有“劳动力”,而不是活生生的人。迄今的管理学理论中,尽管口口声声以人为本,但因为人的能力和性格千差万别,人的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无法在理论上说明“人”。正如曾在IT公司担任过CEO的哈罗德·杰宁(Harold Geneen)指出的:“大部分新公司的结构和体系中充斥着日趋复杂
期刊
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的区域经济发展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的一本畅销书《创意阶层的兴起》(The Rise of theCreative Class),揭示了当代创意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一时间,各个区域争相发展所谓的创意产业。然而,现有的思路只是局限在艺术和动漫设计等传统的创意领域,利用“创意集市”的新概念所构建的创意产品研发平台,则是都市创意产业的新事物。  创
期刊
2010年6月,美国康奈尔大学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核研院和环境系共同成立了“绿色跨越研究中心”。作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与交流平台,“绿色跨越研究中心”将开展中国“绿色跨越”典型模式研究、影响因素研究,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创新及“绿色跨越”方面的咨询,并承担政府的相关政策研究课题。  康奈尔大学约翰管理学院教授、全球可持续企业中心首任主席斯图亚特·哈特(Stuart L.Hart)提出了“公司是这个星
期刊
个性化公司是高沙尔对当代经营管理树立的标杆,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仅仅知道什么是“个性化”还不够,它就像壮观的山峰,看似引人入胜,但若找不到攀登的道路,就不可能到达巅峰。高沙尔对此给出了管理上的路径。    塑造员工的行为:改变“场所的气味”    人是环境的产物。“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自古就提醒人们必须重视环境。高沙尔认为,要想得到所期望的员工行为,就必须改变“行为
期刊
“纤夫合约”的非经济解释    张五常观察到:三峡上的纤夫会同意“雇一个监工来抽他们”(hiring amonitor to whip them),而且还分享他们的劳动剩余。他解释说,因为每个纤夫的努力程度难于衡量,很难监督其他的纤夫会不会偷懒(shirking),所以一个强权的管理者是必须的,那样才符合每个纤夫的利益。  这个例子曾经给笔者很大的启发,它使人反思传统的资本剥削劳动、管理者剥削劳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