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重点阐述了理解课文、扩展想象等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并强调只要我们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学生将来就一定会有所创新。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再造想象,也可以用课文中的悬念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从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才的活动,而当前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更显重要了。既然如此,怎样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教给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办法
学生联想力、想象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去想,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联想的办法。具体的方法有:相似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在戈壁滩挺立的白杨树联想到边疆建设者;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者。相关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如:由鲜艳的红领巾想到烈士的鲜血,想到革命事业、自己的职责;由种树联想到育人。对比联想,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与苦难、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等。再造想象,即根据文字语言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根据古诗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根据课文《清明上河图》想象其画面。把这些联想的方法教给学生,至少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方法与思路。
二、凭借语言材料,启发想象
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决定了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从语言文字开始,必须让儿童在感知语言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借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再描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造过程。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言尽而意未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创造出一种无言的意境,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带色彩。如:《麻雀》一课,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猎狗与老麻雀的不同动作,突出老麻雀的果敢、勇气,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在讲课中步步为营,自然而然地引到揭示伟大母爱的主旨上来。让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可以发现事物间的变化与异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这里不仅更深地理解了课文,而且培养了想象力。
三、运用延伸知识启发学生的联想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语文知识、课本知识与生活、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这样的联系,把相关的知识进行延伸,启发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就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例如: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用自己身上的汗毛变出无数个小孙悟空可以看出:从古代起,人类就有了克隆复制自身的幻想。所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时,可引出“假如我会克隆”这一话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们热烈讨论,展开了联想和想象:有的想克隆人类的翅膀,减轻交通的压力;有的想克隆树木、河流、新鲜的空气,改善地球的环境;有的想克隆人类的各种器官,减轻病人的痛苦……同学们在这丰富的想象中,都会有新的发现。
四、续写故事,扩展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语言意境跟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所积累的各种信息有着必然的联系。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粗看起来故事已讲完了,但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的悬念,言虽尽意未了。对这类教材的处理,要使学生解放大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对“想入非非”的学生不横加指责,冷嘲热讽,要在表扬他们敢想的同时给予引导。同时,还要让学生讲为什么这样想、“原型”是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变得更开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续写故事的方法,使学生得到了更多培养想象力的机会,激起了想象的兴趣,也发展了思维,使学生遨游在想象的天地。
五、巧用媒体,观察想象
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教学中,要适时巧用多媒体,用与诗歌意境相吻合的画面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在想象中了解诗意,感悟诗情,体味诗境,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低年级学生难理解,就借助图片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这座大山与平时我们看到的山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形象的讲述,远处高山上那皑皑白雪的美景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了诗中,与文章产生了共鸣,那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就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⑴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⑵再看什么?(荷叶)⑶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像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六、鼓励动笔,模仿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写想象作文是习作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即便是纪实作文,也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这样作品才更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幻想和想象,是习作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小学生正处于幻想的年龄,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多彩多姿的憧憬,教学时应把他们的话题适当加以引导,让他们的奇思妙想变成一个个美妙的故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十分乐意给原有情节加上想象的“尾巴”,他们的想象是十分丰富的,延伸出的“结尾”五花八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氛围。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这里还需指出的是,离开生活本身的胡思乱想不是创造性想象,只有与生活愿望本身结合并指向未来,开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才是特殊的创造性想象。所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要善于调控把握,不可没有逻辑、过于荒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永恒的主题,并非朝夕之功即能奏效,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只要我们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学生将来就一定会有所创新。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才的活动,而当前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更显重要了。既然如此,怎样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教给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办法
学生联想力、想象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去想,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联想的办法。具体的方法有:相似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在戈壁滩挺立的白杨树联想到边疆建设者;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者。相关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如:由鲜艳的红领巾想到烈士的鲜血,想到革命事业、自己的职责;由种树联想到育人。对比联想,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与苦难、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等。再造想象,即根据文字语言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根据古诗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根据课文《清明上河图》想象其画面。把这些联想的方法教给学生,至少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方法与思路。
二、凭借语言材料,启发想象
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决定了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从语言文字开始,必须让儿童在感知语言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借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再描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造过程。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言尽而意未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创造出一种无言的意境,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带色彩。如:《麻雀》一课,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猎狗与老麻雀的不同动作,突出老麻雀的果敢、勇气,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在讲课中步步为营,自然而然地引到揭示伟大母爱的主旨上来。让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可以发现事物间的变化与异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这里不仅更深地理解了课文,而且培养了想象力。
三、运用延伸知识启发学生的联想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语文知识、课本知识与生活、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这样的联系,把相关的知识进行延伸,启发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就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例如: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用自己身上的汗毛变出无数个小孙悟空可以看出:从古代起,人类就有了克隆复制自身的幻想。所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时,可引出“假如我会克隆”这一话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们热烈讨论,展开了联想和想象:有的想克隆人类的翅膀,减轻交通的压力;有的想克隆树木、河流、新鲜的空气,改善地球的环境;有的想克隆人类的各种器官,减轻病人的痛苦……同学们在这丰富的想象中,都会有新的发现。
四、续写故事,扩展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语言意境跟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所积累的各种信息有着必然的联系。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粗看起来故事已讲完了,但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的悬念,言虽尽意未了。对这类教材的处理,要使学生解放大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对“想入非非”的学生不横加指责,冷嘲热讽,要在表扬他们敢想的同时给予引导。同时,还要让学生讲为什么这样想、“原型”是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变得更开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续写故事的方法,使学生得到了更多培养想象力的机会,激起了想象的兴趣,也发展了思维,使学生遨游在想象的天地。
五、巧用媒体,观察想象
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教学中,要适时巧用多媒体,用与诗歌意境相吻合的画面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在想象中了解诗意,感悟诗情,体味诗境,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低年级学生难理解,就借助图片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这座大山与平时我们看到的山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形象的讲述,远处高山上那皑皑白雪的美景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了诗中,与文章产生了共鸣,那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就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⑴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⑵再看什么?(荷叶)⑶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像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六、鼓励动笔,模仿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写想象作文是习作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即便是纪实作文,也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这样作品才更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幻想和想象,是习作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小学生正处于幻想的年龄,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多彩多姿的憧憬,教学时应把他们的话题适当加以引导,让他们的奇思妙想变成一个个美妙的故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十分乐意给原有情节加上想象的“尾巴”,他们的想象是十分丰富的,延伸出的“结尾”五花八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氛围。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这里还需指出的是,离开生活本身的胡思乱想不是创造性想象,只有与生活愿望本身结合并指向未来,开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才是特殊的创造性想象。所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要善于调控把握,不可没有逻辑、过于荒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永恒的主题,并非朝夕之功即能奏效,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只要我们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学生将来就一定会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