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化教学是未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生活化教学通过日常生活问题引出数学问题来达到教学目的。鉴于学生在小学期间对于数学这一科目还处于懵懂阶段不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数学而不是看得到、摸不到的空中楼阁。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课堂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课,小学生边听边记。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除了听课就是做习题。在新课标的改革浪潮中我们完全可以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递知识。既能节约老师劳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数学知识和教学经验三者相结合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由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问题引出教学内容,由简到繁,让数学变得浅显易懂,更容易吸收数学知识而不是雾里看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教授“平均数”这节课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年龄。调动课堂气氛,在同学动手计算得出结果后。比较实验结果,“哪组同学的平均年龄最大”“哪组学生的平均年龄最小”。在对实验进行一个小的总结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老师可以借此再引入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教师10人,学生100人,成人门票50元,学生门票25元,团体票30人(含30人)以上每人30元。请设计出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将学生设计的购票方案一一列出择出最优方案。这种课堂实践问题贴近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同时还成功运用了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苛求度,同时还能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结合生活知识,抽象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老师用最直白的语言将知识教授给小学生便于理解。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存在我们周围,它并不是那么神秘、那么难以学习的。如,老师在教授“认识图形”这节课时,老师可以事先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中的桌子、椅子、钟表等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具的形状。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在课上做汇报。老师可以通过学生汇总上来的信息做一个总结,将图形的基本概念传输给学生。老师还可以在课上准备各种各樣的魔方,魔方作为益智类玩具是小学生所熟悉的而且魔方还是规则正多面体。老师可以在课上将多魔方发给小学生,让小学生去发现这些多面体有什么共性和异性,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习新知,了解正多面体的特性。如每一条棱都相等,每个面都是一样的,发现多面体的棱和面的几何关系。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新知,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加感兴趣而不是由老师一言堂的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促使小学生能够留意周围的事物,善于发现和总结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感知生活,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来源于生活。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利用这特点引入新知。如在讲“随机事件”这节课时,老师可以问明天会下雨吗?窗外会有小鸟经过吗?这些都是不确定事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新知。
老师还可以在课上问周六到了,大家会去公园玩。“那么大家会去公园做哪些事情呢?”学生会想起曾经的做过或者看到的事情。学生可能会说“在公园的湖泊里划船”“在公园的草地上放风筝”“在公园里野餐”等。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借此老师引入新知。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生活中还存在哪些随机事件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勤学,勤练勤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才能真正感受知识的精髓所在。学生在学习“应用题”这节课时经常遇到一些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如水库放水,加工机械零件等。这类词题的实质都是一样,其题海战术固化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追击问题”“鸡兔同笼”这类问题部分因素都是理性化,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学生将公式搬来直接用。这在做题考试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却不知从何下手。造成的结果就是书本上的题都会解决,实际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到新的知识后应该去解决实际问题。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下自己家的一年电费条,计算家中每月的平均用电量,哪个月用电最多,哪个月最少等,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将知识束之高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让生活化教学走进小学课堂,以达到生活经验教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将生活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用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杭瑛.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
[2]徐传富.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新课程(下),2012(8).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课堂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课,小学生边听边记。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除了听课就是做习题。在新课标的改革浪潮中我们完全可以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递知识。既能节约老师劳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数学知识和教学经验三者相结合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由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问题引出教学内容,由简到繁,让数学变得浅显易懂,更容易吸收数学知识而不是雾里看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教授“平均数”这节课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年龄。调动课堂气氛,在同学动手计算得出结果后。比较实验结果,“哪组同学的平均年龄最大”“哪组学生的平均年龄最小”。在对实验进行一个小的总结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老师可以借此再引入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教师10人,学生100人,成人门票50元,学生门票25元,团体票30人(含30人)以上每人30元。请设计出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将学生设计的购票方案一一列出择出最优方案。这种课堂实践问题贴近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同时还成功运用了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苛求度,同时还能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结合生活知识,抽象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老师用最直白的语言将知识教授给小学生便于理解。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存在我们周围,它并不是那么神秘、那么难以学习的。如,老师在教授“认识图形”这节课时,老师可以事先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中的桌子、椅子、钟表等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具的形状。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在课上做汇报。老师可以通过学生汇总上来的信息做一个总结,将图形的基本概念传输给学生。老师还可以在课上准备各种各樣的魔方,魔方作为益智类玩具是小学生所熟悉的而且魔方还是规则正多面体。老师可以在课上将多魔方发给小学生,让小学生去发现这些多面体有什么共性和异性,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习新知,了解正多面体的特性。如每一条棱都相等,每个面都是一样的,发现多面体的棱和面的几何关系。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新知,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加感兴趣而不是由老师一言堂的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促使小学生能够留意周围的事物,善于发现和总结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感知生活,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来源于生活。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利用这特点引入新知。如在讲“随机事件”这节课时,老师可以问明天会下雨吗?窗外会有小鸟经过吗?这些都是不确定事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新知。
老师还可以在课上问周六到了,大家会去公园玩。“那么大家会去公园做哪些事情呢?”学生会想起曾经的做过或者看到的事情。学生可能会说“在公园的湖泊里划船”“在公园的草地上放风筝”“在公园里野餐”等。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借此老师引入新知。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生活中还存在哪些随机事件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勤学,勤练勤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才能真正感受知识的精髓所在。学生在学习“应用题”这节课时经常遇到一些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如水库放水,加工机械零件等。这类词题的实质都是一样,其题海战术固化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追击问题”“鸡兔同笼”这类问题部分因素都是理性化,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学生将公式搬来直接用。这在做题考试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却不知从何下手。造成的结果就是书本上的题都会解决,实际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到新的知识后应该去解决实际问题。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下自己家的一年电费条,计算家中每月的平均用电量,哪个月用电最多,哪个月最少等,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将知识束之高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让生活化教学走进小学课堂,以达到生活经验教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将生活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用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杭瑛.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
[2]徐传富.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新课程(下),2012(8).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