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数据时代,网络与习作有机融合。在教学中教师尝试网络互动习作,打造无边界习作的模式,发掘学生另类听说读写的才能。“一段话心情日志”“童漫想象博文”“一周人物在线”“网络日记接力”“班级聊书吧”等各种形式的互动习作,让习作指导从课内走向课外,网前走到网后,从个体辐射群体,从单线突变多维,空中课堂也能落地生花。
【关键词】 网络 互动作文 空中课堂
如果要评选影响20世纪世界文化史的关键词,我想“网络”一词一定入选。如果你问一位小学生:“网络是什么?”他可能给你的回答是:“QQ、微信、游戏、音乐和动画片。”据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对于“开心农场”“保卫萝卜”“消消乐”还有“4399”游戏网上的各种游戏,其热衷程度已超过成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小学生网络学习的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结果也与之相契合。结果显示:“中国小学生在学习中对电脑的使用率远低于其他三国。小学生对于网络有着天生的好奇,但又不能正确认知网络对于自身的作用,缺乏对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这些可能导致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一、 直面现实:网络与习作的貌合神离
(一) “俗”不可耐的网络口语风
如今已是大数据时代。一边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边是小学生对于网络的错误认知和自我伤害性地使用。怎样让网络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阻力?这的确值得我们思考与实践。对此,一些有思想的家长已经开始尝试让孩子在家上网记日记、写作文。可以说网络不仅改变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这部分人的学习方式。但大多数的学生网络作文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网络语言的泛化,博文日志的俗话,内容形式的僵化,这些问题都大大降低了习作的效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习作,杂乱了原本应该单纯的生活。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开发研究价值。同时语文教师也面临新的习作教学挑战,课本上的习作范围和内容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习作指导必然要从课堂走向课外,进入跨时空的“后作文”时代。
(二) “三自三无”的家庭习作范
还有一种现象普遍存在。一般到了小学高年级,老师都会布置一些习作写话类的家庭练笔作业。因为家庭作业无时间限制的自由性,又因为是小学生并没有比在校更强的书面表达的欲望,所以,家庭习作呈现的一般状态是:内容自选、时间自愿、篇幅自定,还有写前无指导、写中无交流、写后无评价的“三自三无”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在家完成习作的兴趣骤减,仅凭责任心去完成习作的大有人在。怎样让学生在家习作也能有滋有味,作为老师怎样指导孩子家庭作文,怎样让习作不再成为生活的累赘?就目前的社会生活形态而言,有效的网络习作指导或许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利用网络的优势以及对于孩子的普遍吸引力,打造网络互动习作的空中课堂就此产生。
二、 互动翻转:打造无边界作文的空中课堂
(一) 内涵诠释
互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互动是这样界定的。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教育社会学者马和民认为,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
互动习作,是指在具体情境下,帮助学生摆脱“自我为战”的习作传统,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机作文模式。
空中课堂即是打破一切时空限制,以网络这一课堂的无形媒介,让习作指导、习作评价、习作修改、习作发表等一系列变得更自由、更便捷、更有效、更生活。
(二) 借用网络优势,开发习作新田地
网络这一新时代的宠儿,它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交互性等一些特点。这些独特魅力的存在,可以让网上作文焕发出它与传统作文的诸多优势来。
1. 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搜集习作图文素材。网上的强大信息量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素材。学生可以搜索相关的文字阅读,也可以浏览图片作为习作的插图。丰富的图文素材既锻炼了学生筛选甄别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 利用网络的多元性,丰富习作呈现形式。生活即习作。学生可以写短小的日志,可以写长篇的博客,可以是当天感悟的说说,也可以是图片新闻的时事评论。形式不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自由表达”的意愿,也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比如“一段话心情日志”“网络日记接力”“班级聊书吧”“我是博客之星”这些形式,让更多的孩子有表达的欲望,表达本身又成了另一种生活。生活即习作,习作也是生活,互相融合。
3. 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实现习作及时发表。英国的母语课标说:“为多种目的和读者,写各种类型的文章;并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美国的母语课标说:“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日本的母语课标说:“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依据对象和目的进行写作。”
纵观以上,不难发现读者意识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根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且越快越好。作文发表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激发兴趣的原动力。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可以实现学生习作及时发表。当习作公开在网上发布,作文就成了作品,习作者成了小作者,同学群成了读者群,甚至老师也成了普通读者的一员。身份的奇妙变换,会让学生产生无穷的热情。
4. 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改变习作评价方式。在网上写作文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怎样评价,怎样有效又有趣的评价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习作评价都是教师一个人去完成,即使面批对象也是习作者本人。很多建议不能在第一时间让学生获得,好的思路和修改方法也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变为空谈,有时还可能因为是教师个人有失偏颇的观点会让学生失去表达的兴趣,可以说传统的习作评价是费力不讨好。在美国作文教学论著《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中就重点指出“作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即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确有效果,但教师在家里或办公室批改作文后再发给学生,则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 现在大家都在网上能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跟帖回复,习作者本人也可以参加互动。点评可以是就习作本身的,也可就习作者态度的,还可以把多名同学的同题异构作文放在一起对比评价。真正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评价,实现网络习作的效益最大化。
习作因为打开网络的这扇窗,变得更加开阔。网络因为多种习作的互动交流,变得更加让孩子喜欢。
(三) 网络成就“听说读写多面手”
在网上习作,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什么?听就是倾听,阅读别人的博文日志,就像在每日倾听别人的生活故事,会激起自己无限的想象,达到了“无声胜有声”,不是面对面胜似面对面的倾听效果。说什么?诉说自己的七彩生活,倾诉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分享无极限,惊喜每天都有。读什么?读文读图读评价,怎么读?对比度,赏析读,评论读,越读越有味儿。写什么?写博文写日志写回帖,心与心的交流更贴近。可以说是网络习作让孩子们成了“听说读写多面手”,网络成就了孩子。
三、 教学应用:网上课堂也能落地生花
(一) 缘起:一个人的两面派作业
寒假刚过照例是收取寒假作业,小珊是班级里一名普通的学生。翻开作业本,一页醒目的“潦草+空白”,细看是一篇要求写寒假里趣事的文章,小珊只写了几行。不禁感慨:这样的习作还算是作业吗?现在的这些学生习作态度真是无可救药了!
去班级博客发表新学期开学宣言,无意中看到小珊的浏览记录,我随即点击进入她的博客。从一篇篇博文和一张张图片中看到了她这个假期的生活、学习是令人意外的充实丰富。原来这里才是“真实的小珊”,这些博文才是真正的“寒假生活与作业”。
不由冷静寻思: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出现这样的两面派作业?同一个学生对待寒假作业本上要求写的习作,是潦草两行应付了事,而在其个人博客上留下的类似主题的博文却洋洋洒洒几百字,细读还不乏文采。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作业内容的布置,是作业方式的选择,还是“作业”本身这两个字带来的问题?
(二) 追查:一次小调查+一场大讨论
有了问题就想知道答案,我于是在班级里开展了一次有关假期作业的意向调查。
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是:第1题33.8%学生选择“特别喜欢”“喜欢”写作文。第4题集中完成习作作业的占51.3%,已超半数。第6题56.2%同学有过在网上写日志、博客的经历。到第7题已经有71.9%的同学愿意在网上完成习作作业。
由调查的内容和数据展开讨论:为什么假期各类习作作业不愿意完成?你们希望怎样完成这样的作业?
大家认为:作业的内容没有互动性;形式较单一,无论是日记、读书笔记还是纪实习作,都是以书面笔写的要求完成的。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习作的空间,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据此,传统作业形式已不适合学生的需求,而必须对作业设计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使它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丰富思想文化的又一个舞台。
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后,接下来在班级QQ群向各位家长征询意见。对于学生假期生活,家长比较倾向的是“学娱结合”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支持孩子在网上完成假期习作作业的家长占了绝大多数。
于是没费什么周折,学生、老师、家长三方很快地协商好:把以往的写在作业本子上的“每周一记”作文,改成“快乐周末1+1”,就是写一篇博文,评论一篇同学的博文。
而到寒暑假时,作业形式可以更多样,写日志、写游记、写博文、到书友俱乐部聊书等。
(三) 尝试:空中习作课堂落地生花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网上习作与空中课堂完美结合。
1. 一段话心情日志。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需要表达,可也明白直白地表达心情的好坏显得幼稚又无味。这种情况下,一段话心情日志就非常适合他们。或借物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干脆“顾左右而言他”。语言体式自由,或林黛玉式的“葬花吟”,或林冲式的“拨草寻蛇”,或学孙悟空“七十二变”。语言风格也自由,或鲁迅式的犀利,或李清照式的婉约,或苏轼般的豪放,或晏殊似的浓情雅思。当然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林语堂式的黑色幽默和王蒙式的意识流。
孩子们不知道自己在一天一段的日志中表达的不仅是心情,累积的不仅是生活体验,不知不觉中已经形成了他们习作的语言风格,形成了文字诉说,心灵交流的美好习惯。
2. 童漫想象博文。孩子们都是想象的高手。他们爱读动漫书,爱看动漫作品,当然个个都是天生的动漫追星族。为了让这有年龄特征的爱好发挥特别的作用,我们经过讨论,成立童漫博文组委会。
每周组委会成员会公布本周的动漫明星是谁?孩子们可以围绕这位动漫明星续编故事。最近热播的《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在班级里是狠狠地火了一把。孩子们把各种各样奇妙的想象给了大白,编出了各种意外又捧腹的剧情,“大白”显然成了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
3. 一周人物在线。中央电视台有一档新闻栏目叫《本周》,深受观众喜欢。究其缘由可能是因为一档30分钟左右的节目会让观众对一周内国内外热点新闻一目了然,这种一网打尽式总结新闻报道融合新闻与评论,好看又好听。
于是利用班级博客这块田地,开辟了一块“一周人物在线”的专栏,每周约稿。稿件哪儿来?每周班级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每周及时记录班级中的真人真事,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写实作文的水平。周末休假前,发动所有同学回忆本周班级发生了哪些事情,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件事,鼓励学生回家在班级博客“一周人物在线”中,以自己的观察和视角,写下你对这件事的见闻感触。 具体形式我们是统一的。
一周人物榜:(写同学名或网名昵称)
聚焦关键词:(如善良、正直、团结、感动等)
精彩回放:(班级时事直播、回放)
我的评论:(写自己对于人、事、物的评价)
每周末,就是我们盘点学校生活,互相点评的大好时光。孩子们你一篇,他一篇,个个俨然成为班级小记者。人人都是事件的目击者、通讯员、报道员、评论员。真人真事,也成了班级奇事趣事大家事。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说得清清楚楚,评得头头是道。
4. 网络日记接力。除了这些常规的博客、微博、日志、说说,还有一些新兴的形式特别被孩子们喜欢。如:作文、故事新编等。最近一段时间班级还流行网络日记接力。3、4个同学分为一组,分小组合作以接力形式完成作文,各小组间形成竞争,比长短,比精彩,比点评量的,比喜欢值的,还比“赠金笔”数量的。学生们把网络作文当作游戏,玩得不亦乐乎。
5. 班级聊书吧。读书是孩子们每周甚至是每天必需的生活。聊书是需要氛围的,尤其是在班级共读一本好书后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网上,可以七嘴八舌,可以自说自话。可以谈读后感,可以推荐另一种阅读。在聊书吧,你可以喜欢一类书、可以讨厌一个人物,可以挑刺书中一句话,还可以猜想书中故事的另一种可能。
五(7)聊书吧,一个专属于本班学生的聊书场所,一个虚拟看不见的场所,但是分明能看到一次次热闹的海聊。这由无数根看不见的互联网线构建起来的是孩子们与书为友的美好境界。
除此之外,还有QQ签名,照片日记,电子旅游日记,这些形式的网络微习作都离不开网前网后的指导。谈话指导、读书引导、同学互导,各种指导链接在班级与网络之间,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应用,学生们对于这种新颖又有实效的习作方式大感兴趣。放暑假前,我又一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我预料的那样,已经有超过70%的同学养成上网记录生活的习惯,网络作文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欢迎,有近九成的学生期待接下来的暑假网文,老师同学间也纷纷约定会积极参加假期的习作课堂。无边界作文已然落地生花在现实世界。
四、 教后知困:且行且思的完美网文追求
(一) 正面、规范评价语的指导应用
现在的学生受到流行网络语言的影响很深,动辄点赞、图片、鲜花、掌声,非主流的评价语不仅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评价也是不真诚的。网上习作的重点是在互动,互动的根本是人际的互动,情感的互动。如果只是追求表面的频繁热闹,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不会给同伴带来真正的积极引导。对于提升作文水平作用有限。
(二) 形式、内容的不断自主创新
学生都是喜新厌旧的,怎样持续保持网络习作的热情,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创新是必然的。我想创新的任务不仅是教师的任务,更应该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内容,无边界作文向无边界表达转变直至变成文心合一是我美好的愿望。
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网络作文正是这样的一股新鲜空气,它弥漫于无边界的网络,无边界的思想,无边界的生活,无边界的交流,让班级众生的精神得以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史带芬·德·克拉森.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 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 袁志勇.从此开始写日志[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
[6] 吴勇.评价儿童习作的十项“标准”[J].语文教学通讯,2015(2C).
【关键词】 网络 互动作文 空中课堂
如果要评选影响20世纪世界文化史的关键词,我想“网络”一词一定入选。如果你问一位小学生:“网络是什么?”他可能给你的回答是:“QQ、微信、游戏、音乐和动画片。”据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对于“开心农场”“保卫萝卜”“消消乐”还有“4399”游戏网上的各种游戏,其热衷程度已超过成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小学生网络学习的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结果也与之相契合。结果显示:“中国小学生在学习中对电脑的使用率远低于其他三国。小学生对于网络有着天生的好奇,但又不能正确认知网络对于自身的作用,缺乏对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这些可能导致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一、 直面现实:网络与习作的貌合神离
(一) “俗”不可耐的网络口语风
如今已是大数据时代。一边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边是小学生对于网络的错误认知和自我伤害性地使用。怎样让网络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阻力?这的确值得我们思考与实践。对此,一些有思想的家长已经开始尝试让孩子在家上网记日记、写作文。可以说网络不仅改变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这部分人的学习方式。但大多数的学生网络作文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网络语言的泛化,博文日志的俗话,内容形式的僵化,这些问题都大大降低了习作的效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习作,杂乱了原本应该单纯的生活。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开发研究价值。同时语文教师也面临新的习作教学挑战,课本上的习作范围和内容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习作指导必然要从课堂走向课外,进入跨时空的“后作文”时代。
(二) “三自三无”的家庭习作范
还有一种现象普遍存在。一般到了小学高年级,老师都会布置一些习作写话类的家庭练笔作业。因为家庭作业无时间限制的自由性,又因为是小学生并没有比在校更强的书面表达的欲望,所以,家庭习作呈现的一般状态是:内容自选、时间自愿、篇幅自定,还有写前无指导、写中无交流、写后无评价的“三自三无”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在家完成习作的兴趣骤减,仅凭责任心去完成习作的大有人在。怎样让学生在家习作也能有滋有味,作为老师怎样指导孩子家庭作文,怎样让习作不再成为生活的累赘?就目前的社会生活形态而言,有效的网络习作指导或许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利用网络的优势以及对于孩子的普遍吸引力,打造网络互动习作的空中课堂就此产生。
二、 互动翻转:打造无边界作文的空中课堂
(一) 内涵诠释
互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互动是这样界定的。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教育社会学者马和民认为,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
互动习作,是指在具体情境下,帮助学生摆脱“自我为战”的习作传统,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机作文模式。
空中课堂即是打破一切时空限制,以网络这一课堂的无形媒介,让习作指导、习作评价、习作修改、习作发表等一系列变得更自由、更便捷、更有效、更生活。
(二) 借用网络优势,开发习作新田地
网络这一新时代的宠儿,它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交互性等一些特点。这些独特魅力的存在,可以让网上作文焕发出它与传统作文的诸多优势来。
1. 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搜集习作图文素材。网上的强大信息量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素材。学生可以搜索相关的文字阅读,也可以浏览图片作为习作的插图。丰富的图文素材既锻炼了学生筛选甄别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 利用网络的多元性,丰富习作呈现形式。生活即习作。学生可以写短小的日志,可以写长篇的博客,可以是当天感悟的说说,也可以是图片新闻的时事评论。形式不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自由表达”的意愿,也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比如“一段话心情日志”“网络日记接力”“班级聊书吧”“我是博客之星”这些形式,让更多的孩子有表达的欲望,表达本身又成了另一种生活。生活即习作,习作也是生活,互相融合。
3. 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实现习作及时发表。英国的母语课标说:“为多种目的和读者,写各种类型的文章;并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美国的母语课标说:“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日本的母语课标说:“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依据对象和目的进行写作。”
纵观以上,不难发现读者意识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根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且越快越好。作文发表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激发兴趣的原动力。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可以实现学生习作及时发表。当习作公开在网上发布,作文就成了作品,习作者成了小作者,同学群成了读者群,甚至老师也成了普通读者的一员。身份的奇妙变换,会让学生产生无穷的热情。
4. 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改变习作评价方式。在网上写作文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怎样评价,怎样有效又有趣的评价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习作评价都是教师一个人去完成,即使面批对象也是习作者本人。很多建议不能在第一时间让学生获得,好的思路和修改方法也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变为空谈,有时还可能因为是教师个人有失偏颇的观点会让学生失去表达的兴趣,可以说传统的习作评价是费力不讨好。在美国作文教学论著《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中就重点指出“作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即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确有效果,但教师在家里或办公室批改作文后再发给学生,则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 现在大家都在网上能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跟帖回复,习作者本人也可以参加互动。点评可以是就习作本身的,也可就习作者态度的,还可以把多名同学的同题异构作文放在一起对比评价。真正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评价,实现网络习作的效益最大化。
习作因为打开网络的这扇窗,变得更加开阔。网络因为多种习作的互动交流,变得更加让孩子喜欢。
(三) 网络成就“听说读写多面手”
在网上习作,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什么?听就是倾听,阅读别人的博文日志,就像在每日倾听别人的生活故事,会激起自己无限的想象,达到了“无声胜有声”,不是面对面胜似面对面的倾听效果。说什么?诉说自己的七彩生活,倾诉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分享无极限,惊喜每天都有。读什么?读文读图读评价,怎么读?对比度,赏析读,评论读,越读越有味儿。写什么?写博文写日志写回帖,心与心的交流更贴近。可以说是网络习作让孩子们成了“听说读写多面手”,网络成就了孩子。
三、 教学应用:网上课堂也能落地生花
(一) 缘起:一个人的两面派作业
寒假刚过照例是收取寒假作业,小珊是班级里一名普通的学生。翻开作业本,一页醒目的“潦草+空白”,细看是一篇要求写寒假里趣事的文章,小珊只写了几行。不禁感慨:这样的习作还算是作业吗?现在的这些学生习作态度真是无可救药了!
去班级博客发表新学期开学宣言,无意中看到小珊的浏览记录,我随即点击进入她的博客。从一篇篇博文和一张张图片中看到了她这个假期的生活、学习是令人意外的充实丰富。原来这里才是“真实的小珊”,这些博文才是真正的“寒假生活与作业”。
不由冷静寻思: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出现这样的两面派作业?同一个学生对待寒假作业本上要求写的习作,是潦草两行应付了事,而在其个人博客上留下的类似主题的博文却洋洋洒洒几百字,细读还不乏文采。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作业内容的布置,是作业方式的选择,还是“作业”本身这两个字带来的问题?
(二) 追查:一次小调查+一场大讨论
有了问题就想知道答案,我于是在班级里开展了一次有关假期作业的意向调查。
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是:第1题33.8%学生选择“特别喜欢”“喜欢”写作文。第4题集中完成习作作业的占51.3%,已超半数。第6题56.2%同学有过在网上写日志、博客的经历。到第7题已经有71.9%的同学愿意在网上完成习作作业。
由调查的内容和数据展开讨论:为什么假期各类习作作业不愿意完成?你们希望怎样完成这样的作业?
大家认为:作业的内容没有互动性;形式较单一,无论是日记、读书笔记还是纪实习作,都是以书面笔写的要求完成的。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习作的空间,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据此,传统作业形式已不适合学生的需求,而必须对作业设计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使它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丰富思想文化的又一个舞台。
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后,接下来在班级QQ群向各位家长征询意见。对于学生假期生活,家长比较倾向的是“学娱结合”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支持孩子在网上完成假期习作作业的家长占了绝大多数。
于是没费什么周折,学生、老师、家长三方很快地协商好:把以往的写在作业本子上的“每周一记”作文,改成“快乐周末1+1”,就是写一篇博文,评论一篇同学的博文。
而到寒暑假时,作业形式可以更多样,写日志、写游记、写博文、到书友俱乐部聊书等。
(三) 尝试:空中习作课堂落地生花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网上习作与空中课堂完美结合。
1. 一段话心情日志。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需要表达,可也明白直白地表达心情的好坏显得幼稚又无味。这种情况下,一段话心情日志就非常适合他们。或借物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干脆“顾左右而言他”。语言体式自由,或林黛玉式的“葬花吟”,或林冲式的“拨草寻蛇”,或学孙悟空“七十二变”。语言风格也自由,或鲁迅式的犀利,或李清照式的婉约,或苏轼般的豪放,或晏殊似的浓情雅思。当然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林语堂式的黑色幽默和王蒙式的意识流。
孩子们不知道自己在一天一段的日志中表达的不仅是心情,累积的不仅是生活体验,不知不觉中已经形成了他们习作的语言风格,形成了文字诉说,心灵交流的美好习惯。
2. 童漫想象博文。孩子们都是想象的高手。他们爱读动漫书,爱看动漫作品,当然个个都是天生的动漫追星族。为了让这有年龄特征的爱好发挥特别的作用,我们经过讨论,成立童漫博文组委会。
每周组委会成员会公布本周的动漫明星是谁?孩子们可以围绕这位动漫明星续编故事。最近热播的《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在班级里是狠狠地火了一把。孩子们把各种各样奇妙的想象给了大白,编出了各种意外又捧腹的剧情,“大白”显然成了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
3. 一周人物在线。中央电视台有一档新闻栏目叫《本周》,深受观众喜欢。究其缘由可能是因为一档30分钟左右的节目会让观众对一周内国内外热点新闻一目了然,这种一网打尽式总结新闻报道融合新闻与评论,好看又好听。
于是利用班级博客这块田地,开辟了一块“一周人物在线”的专栏,每周约稿。稿件哪儿来?每周班级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每周及时记录班级中的真人真事,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写实作文的水平。周末休假前,发动所有同学回忆本周班级发生了哪些事情,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件事,鼓励学生回家在班级博客“一周人物在线”中,以自己的观察和视角,写下你对这件事的见闻感触。 具体形式我们是统一的。
一周人物榜:(写同学名或网名昵称)
聚焦关键词:(如善良、正直、团结、感动等)
精彩回放:(班级时事直播、回放)
我的评论:(写自己对于人、事、物的评价)
每周末,就是我们盘点学校生活,互相点评的大好时光。孩子们你一篇,他一篇,个个俨然成为班级小记者。人人都是事件的目击者、通讯员、报道员、评论员。真人真事,也成了班级奇事趣事大家事。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说得清清楚楚,评得头头是道。
4. 网络日记接力。除了这些常规的博客、微博、日志、说说,还有一些新兴的形式特别被孩子们喜欢。如:作文、故事新编等。最近一段时间班级还流行网络日记接力。3、4个同学分为一组,分小组合作以接力形式完成作文,各小组间形成竞争,比长短,比精彩,比点评量的,比喜欢值的,还比“赠金笔”数量的。学生们把网络作文当作游戏,玩得不亦乐乎。
5. 班级聊书吧。读书是孩子们每周甚至是每天必需的生活。聊书是需要氛围的,尤其是在班级共读一本好书后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网上,可以七嘴八舌,可以自说自话。可以谈读后感,可以推荐另一种阅读。在聊书吧,你可以喜欢一类书、可以讨厌一个人物,可以挑刺书中一句话,还可以猜想书中故事的另一种可能。
五(7)聊书吧,一个专属于本班学生的聊书场所,一个虚拟看不见的场所,但是分明能看到一次次热闹的海聊。这由无数根看不见的互联网线构建起来的是孩子们与书为友的美好境界。
除此之外,还有QQ签名,照片日记,电子旅游日记,这些形式的网络微习作都离不开网前网后的指导。谈话指导、读书引导、同学互导,各种指导链接在班级与网络之间,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应用,学生们对于这种新颖又有实效的习作方式大感兴趣。放暑假前,我又一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我预料的那样,已经有超过70%的同学养成上网记录生活的习惯,网络作文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欢迎,有近九成的学生期待接下来的暑假网文,老师同学间也纷纷约定会积极参加假期的习作课堂。无边界作文已然落地生花在现实世界。
四、 教后知困:且行且思的完美网文追求
(一) 正面、规范评价语的指导应用
现在的学生受到流行网络语言的影响很深,动辄点赞、图片、鲜花、掌声,非主流的评价语不仅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评价也是不真诚的。网上习作的重点是在互动,互动的根本是人际的互动,情感的互动。如果只是追求表面的频繁热闹,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不会给同伴带来真正的积极引导。对于提升作文水平作用有限。
(二) 形式、内容的不断自主创新
学生都是喜新厌旧的,怎样持续保持网络习作的热情,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创新是必然的。我想创新的任务不仅是教师的任务,更应该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内容,无边界作文向无边界表达转变直至变成文心合一是我美好的愿望。
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网络作文正是这样的一股新鲜空气,它弥漫于无边界的网络,无边界的思想,无边界的生活,无边界的交流,让班级众生的精神得以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史带芬·德·克拉森.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 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 袁志勇.从此开始写日志[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
[6] 吴勇.评价儿童习作的十项“标准”[J].语文教学通讯,2015(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