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心知肚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却做着另外的事情。
素质教育是大家的共识,也是近年教育部门一直倡导的。毕竟孩子的未来成才由多方面因素决定。不可否认,很多学校和家长在心里明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身不由己地走上“唯分数”的道路,搞得孩子、家长疲惫不堪,学校无所适从。
攀比之风盛行
在目前还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里,家长更多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成绩,看重孩子们能考多少分,这无形中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攀比的动力。有一家长告诉笔者,孩子如果能考到第几名考过谁谁,他就会奖励孩子。殊不知,孩子也因此将分数看成最重要的事情,其他都免谈。更有一家长说,我不在乎你考多少,只要你比某某强就行。
言为心声,家长的潜台词告诉孩子:你要比某某强。这就是一种攀比。某中学张老师说,家长攀比现象是很普遍的,开家长会,家长们最关注的还是孩子们的分数,以及孩子成绩在班级的位置,无形中家长们是强化“唯分数论”评价体系的支持者。
新疆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乌市高级中学心理教研室主任严林峰说,这些往往造成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脱离实际,忽略了个性化差异,更会造成亲子障碍,学生对家长产生逆反等一系列问题,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现行评价机制中的对策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重点中学老师说,他们学校也会搞一些才艺大赛等所谓素质教育的活动。活动搞完了,也就没事了,对学生没有什么影响,学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生还能做什么呢。某业内人士说,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之所以没有打动学生,重要的是设计不到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因为现行德育教育对学生情感层面、意志层面、行为干预的比较少,学生对此类活动没有大的触动,这是必须花大力气去做的事情。以现在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来讲,现行教育模式太浮躁、太功利,所以类似的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太多,学生不愿意去做,也没必要去关注了,那么素质教育又何从谈起呢?
体系不改,负担难以减轻
为了让孩子挤进名校,张锋一肚子怨气。他说,当前,取消小升初统一考试、控制上课时间和作业等措施,看似为孩子们“减了负”,然而实际情况远非人们想像的那样,一些名牌中学为了获取优秀生源设立了诸多“门槛”,张锋说,他的孩子不在名校学区内,就要有诸如奥数获奖证等证书,这样被录取的机会就大一些。可是张锋为了让孩子攻克这些难关进入名校,牺牲了孩子和大人的周末时间,送孩子去参加培训。有的孩子从上学到小学毕业短短几年要积攒一大摞奥数等证书,“减负”的效果全都体现在了孩子参加培训的负担上。还有一些介于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的“准重点中学”,也设了“门槛”。就这样,优秀生源从上游下来经过几道闸门后,到了下游,也所剩无几,少数生源占有大量优质教学资源,而广大普通生源却没有这样的机会,造成优质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人为不均。表面上是利益驱动,深层次依然是现行评价体系没有改变造成的。
这样下去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中小学生自杀的极端案例也屡屡见诸媒体上。众多家长提出,目前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缺乏,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只能培优、上奥数班。升学、上名校的逻辑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连环套”,套住了孩子本该幸福的童年。
荆楚网网民“李卉云”认为,仅仅靠改变考试方式、减轻课业负担是不可能让孩子和家长们“得救”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改变教育成果评价体系,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对孩子的考评标准要多元化,不仅依靠考试成绩、奥数证书,更多地参考课外活动、兴趣特长、志愿服务等。要彻底改变“干校一律”比拼升学率、获奖率的状况。
体制不改。创造性思维遭扼杀
有家长告诉笔者,孩子去了幼儿园后,老师肯定不会对一个小孩有多少耐心,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热情会在老师的冷默中慢慢熄灭。中国的教育不就是这样的吗?不是中国的孩子天生没有创造力,而是被学校教育所扼杀,从上幼儿园就开始了,去看看幼儿园里那些坐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的孩子,老师的要求就是:老师在讲课时不能随意提问,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你老老实实听老师讲课,按照老师的想法去做,那就是好孩子。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老师在管理上方便多了。但却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有家长说,市里诸多幼儿园也引进了“蒙氏”等具有国外幼儿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但是老师还是用老方法教学,被家长们戏称为“外国理念,中国教法”,实质上还是老一套。
就算幼儿园推广了新教法,但是一些家长认为,现行幼儿园推行的教法与小学缺乏衔接。从家长角度来讲,孩子进入小学就等于走进一个竞争的怪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的紧箍咒。有家长苦恼地说孩子的创造力、想像力都让位于孩子的考试成绩、分数,让位于没有改变的“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
有网友说,太多成人的东两介入,孩子就不会有童真了。我们的社会需要立竿见影的东西,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而且,“素质教育”和“唯分数论”的争论早就存在,也从没有过结果。问题在于,孩子等不起!不可能等争论有了结果,再去教育孩子,这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家长注定的纠结吧!
媒体误导不容小视
又一年高考结束,又一年高考录取工作进行中。近日报载,教育部严禁各省关于高考状元的报道见诸报端;又有消息说,有十几名高考状元扎堆报考香港的大学。禁止报道这样的新闻固然是为了淡化人们上大学为唯一出路的观念,然而这不是长效的机制,我们需要那种长效的,能改变人们观念,真正实行素质教育的机制。
上大学是唯一出路的论调深深植根于家长心中,而且非常顽固;从社会上讲,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机制依然没有实质改变,从1995年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出之日起,就注定了中国教育机制改变艰难。这两种根本因素主导了中国教育方方面面,所幸,这种改变已在悄然进行。
素质教育是大家的共识,也是近年教育部门一直倡导的。毕竟孩子的未来成才由多方面因素决定。不可否认,很多学校和家长在心里明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身不由己地走上“唯分数”的道路,搞得孩子、家长疲惫不堪,学校无所适从。
攀比之风盛行
在目前还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里,家长更多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成绩,看重孩子们能考多少分,这无形中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攀比的动力。有一家长告诉笔者,孩子如果能考到第几名考过谁谁,他就会奖励孩子。殊不知,孩子也因此将分数看成最重要的事情,其他都免谈。更有一家长说,我不在乎你考多少,只要你比某某强就行。
言为心声,家长的潜台词告诉孩子:你要比某某强。这就是一种攀比。某中学张老师说,家长攀比现象是很普遍的,开家长会,家长们最关注的还是孩子们的分数,以及孩子成绩在班级的位置,无形中家长们是强化“唯分数论”评价体系的支持者。
新疆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乌市高级中学心理教研室主任严林峰说,这些往往造成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脱离实际,忽略了个性化差异,更会造成亲子障碍,学生对家长产生逆反等一系列问题,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现行评价机制中的对策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重点中学老师说,他们学校也会搞一些才艺大赛等所谓素质教育的活动。活动搞完了,也就没事了,对学生没有什么影响,学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生还能做什么呢。某业内人士说,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之所以没有打动学生,重要的是设计不到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因为现行德育教育对学生情感层面、意志层面、行为干预的比较少,学生对此类活动没有大的触动,这是必须花大力气去做的事情。以现在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来讲,现行教育模式太浮躁、太功利,所以类似的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太多,学生不愿意去做,也没必要去关注了,那么素质教育又何从谈起呢?
体系不改,负担难以减轻
为了让孩子挤进名校,张锋一肚子怨气。他说,当前,取消小升初统一考试、控制上课时间和作业等措施,看似为孩子们“减了负”,然而实际情况远非人们想像的那样,一些名牌中学为了获取优秀生源设立了诸多“门槛”,张锋说,他的孩子不在名校学区内,就要有诸如奥数获奖证等证书,这样被录取的机会就大一些。可是张锋为了让孩子攻克这些难关进入名校,牺牲了孩子和大人的周末时间,送孩子去参加培训。有的孩子从上学到小学毕业短短几年要积攒一大摞奥数等证书,“减负”的效果全都体现在了孩子参加培训的负担上。还有一些介于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的“准重点中学”,也设了“门槛”。就这样,优秀生源从上游下来经过几道闸门后,到了下游,也所剩无几,少数生源占有大量优质教学资源,而广大普通生源却没有这样的机会,造成优质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人为不均。表面上是利益驱动,深层次依然是现行评价体系没有改变造成的。
这样下去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中小学生自杀的极端案例也屡屡见诸媒体上。众多家长提出,目前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缺乏,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只能培优、上奥数班。升学、上名校的逻辑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连环套”,套住了孩子本该幸福的童年。
荆楚网网民“李卉云”认为,仅仅靠改变考试方式、减轻课业负担是不可能让孩子和家长们“得救”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改变教育成果评价体系,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对孩子的考评标准要多元化,不仅依靠考试成绩、奥数证书,更多地参考课外活动、兴趣特长、志愿服务等。要彻底改变“干校一律”比拼升学率、获奖率的状况。
体制不改。创造性思维遭扼杀
有家长告诉笔者,孩子去了幼儿园后,老师肯定不会对一个小孩有多少耐心,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热情会在老师的冷默中慢慢熄灭。中国的教育不就是这样的吗?不是中国的孩子天生没有创造力,而是被学校教育所扼杀,从上幼儿园就开始了,去看看幼儿园里那些坐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的孩子,老师的要求就是:老师在讲课时不能随意提问,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你老老实实听老师讲课,按照老师的想法去做,那就是好孩子。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老师在管理上方便多了。但却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有家长说,市里诸多幼儿园也引进了“蒙氏”等具有国外幼儿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但是老师还是用老方法教学,被家长们戏称为“外国理念,中国教法”,实质上还是老一套。
就算幼儿园推广了新教法,但是一些家长认为,现行幼儿园推行的教法与小学缺乏衔接。从家长角度来讲,孩子进入小学就等于走进一个竞争的怪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的紧箍咒。有家长苦恼地说孩子的创造力、想像力都让位于孩子的考试成绩、分数,让位于没有改变的“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
有网友说,太多成人的东两介入,孩子就不会有童真了。我们的社会需要立竿见影的东西,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而且,“素质教育”和“唯分数论”的争论早就存在,也从没有过结果。问题在于,孩子等不起!不可能等争论有了结果,再去教育孩子,这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家长注定的纠结吧!
媒体误导不容小视
又一年高考结束,又一年高考录取工作进行中。近日报载,教育部严禁各省关于高考状元的报道见诸报端;又有消息说,有十几名高考状元扎堆报考香港的大学。禁止报道这样的新闻固然是为了淡化人们上大学为唯一出路的观念,然而这不是长效的机制,我们需要那种长效的,能改变人们观念,真正实行素质教育的机制。
上大学是唯一出路的论调深深植根于家长心中,而且非常顽固;从社会上讲,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机制依然没有实质改变,从1995年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出之日起,就注定了中国教育机制改变艰难。这两种根本因素主导了中国教育方方面面,所幸,这种改变已在悄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