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hu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注重开展隐性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隐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的四种实现方式,即尽量淡化教育痕迹,注重开展榜样教育,大力优化校园环境,切实加强实践活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隐性教育;心理免疫
  当前,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驱散道德迷雾,显得尤为紧要。面对新形势,尽管有的德育工作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重实惠、轻理论的功利思想影响下,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不感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这显然与我们的工作目标是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隐性教育以其独特的工作机理和作用方式,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法。
  一、隐性教育的界定
  “隐性教育”这一概念发端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P·W·Jackson)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一书中关于学校“潜在课程”( hidden curriculum)的研究。他认为:学生在正式课堂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此之外,学生还从学校生活的教育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之后,他们又出现了“隐性德育”的概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了对隐性教育的探讨和研究。
  隐性教育也被称为无意识教育,它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一种显露的、直截了当的“有形”教育,而隐性教育则是一种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的“无形”教育。所谓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认之,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由于受教育者的心理防御功能被克服,因而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教育过程显得更加自然和谐,教育效果也更加巩固而持久。
  需要指出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强调隐性教育,并不是大学生对我们的教育意图和教育内容没有任何主体知觉,而是尽量有意识地淡化教育痕迹,使他们在不自觉的、不加注意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通过消除青年学生的戒备心理,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隐性教育的特征
  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教育目的的内隐性。由于隐性教育是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匿教育意图、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隐性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教育目的的内隐性和无意识性。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隐性教育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教育方式,它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涉及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学校的外在硬件环境,内在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还包括大学生有机会参加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这些丰富的教育信息,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背景,也是高校思绪政治工作者汲取教育素材的不竭源泉。
  教育方法的愉悦性。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教育形式。
  教育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教育是通过教育者自身的同化、接受和顺应而起作用的,在隐性教育中,个体的顿悟和内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因此,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隐性教育的效果要稳固得多,有些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隐性教育的实现
  隐性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互动过程,其教育效果的显现是渐进的。笔者认为,隐性教育要产生良好的教化效果,至少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尽量淡化教育痕迹
  从本质上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态度转变过程,德育工作者施加的任何信息影响,只有经过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接纳、主动选择、消化吸收、自觉内化等环节,才能体现为内在的思想转化和外在的行为改变,德育工作者不能也不可能一厢情愿地包办、代替大学生的态度行为和价值取向。只有通过柔性的环境熏陶和环境“整理”,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和启发青年大学生自觉转变态度,从而催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行为方式。
  (二)注重开展榜样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体系中,典型激励和榜样教育是正面教育和引导的最基本、最生动、最常用的方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榜样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无意识来进行,因而它是教育中最早的,而且也许是最有效的形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人们普遍有推崇榜样的心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明显的竞争性,周围的榜样人物会自然而然地对其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榜样人物,對于自己崇拜和喜爱的人也无意识中会追随之、模仿之。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培养、树立和看待典型人物,“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模仿动机,使之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榜样和典型人物是一面旗帜,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充分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对受教育者更加具有直接的激励功能。隐性教育中开展典型激励和榜样教育,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要善于发现典型。发现典型实际上是一个正确认识典型的过程。德育工作者要发现典型,必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只有积极投身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提高发现和识别典型的能力;脱离实际,脱离学生,高高在上,不愿同大学生打成一片,不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难以发现和认识典型的。因此,作为高校政工干部,必须培养较高的思想政治敏锐感和鉴别能力,要洞察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前进的方向,善于慧眼识珠,及时发现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其次,要善于树立典型。   (三)大力优化校园环境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了人。和谐的环境可以育身、育心、育德,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的思想品德无一例外地形成于一定的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而这种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尽管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仍然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大力优化校园环境,开展环境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样式。一所学校,其整洁美丽的物质环境、健康向上的校风学风、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潜移默化地、耳濡目染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必然地、无可选择地经受着这种环境的熏陶和感染。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直接而深远的育人功能。
  大力优化校园环境,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优化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以整体形态出现的物化环境,它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蕴含着精神因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指明了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标准。高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都应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保持整洁,既要体现艺术性给人以美感,更要富有教育意义,使人从中受到感染、教化和启迪。其次,要不断优化校风。校风是学校的一门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和管理中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培养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起到有效的隐性教育功能。第三,要大力优化学风。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氛围,使人受到感染和熏陶;是一种动力,使人感到紧迫感和使命感,可以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早日成才;是一种约束力,能有效制止不良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古人说得好,“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烈,但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知识的局限,他们在对待学习问题时难免会出现偏差;而大学生在良好学风的影响下,彼此之间的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必然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从而增长他们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积极看法。可见,良好的学风也是教育人、培养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最后,要加强集体教育。集体教育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对人具有教育、影响、改造的功能,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重视集体教育的力量,他认为,对于教育了的集体、团结了的集体、加强了的集体,集体自身就成为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一个和谐的集体,不仅可以向全体成员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形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健康的集体舆论,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这样的集体必然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积极的影响和熏陶。
  (四)切实加强实践活动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能否接受教育,既取决于高校政工干部运用真理的力量,又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改造的自我教育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加强,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更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开展自我教育的好方法。
  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开展有意识的显性教育之外,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校园里面,应大力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如读书演讲、参观见学、影视欣赏、兴趣小组等。这种喜闻乐见的有益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发展自己特长和兴趣的需要,陶冶思想情感、优化智能结构,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参与活动中受到启发、教育与培养。另一方面,在校园外面,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大学生参与不参与社会实践,效果大不相同;参与的程度的深浅,决定教育效果的大小。近年來,不少单位有意识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奔赴西部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实现智力支贫、智力支边、智力支教。在此过程中,很多大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对我国的国情和现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思想观点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可见,大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开展隐性教育的绝好时机。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人性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 钱洪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央视《家风是什么》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J].声屏世界,2014,6.
  [3]毛天虹.论校园文化与隐性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6.
  [4]路景山.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
  作者简介:王浩(1974—),男,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心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汉代画像石与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紧密结合的,陕北地区出土的画像石均为丧葬类墓室画像石。作为精美的装饰图案,西王母的形象大量出现在陕北墓葬的画像石上。本文首先对陕北汉画像石上的西王母形象和神仙系统进行分析,然后从神灵信仰、阴阳五行、丧葬礼俗等方面出发,深入探究西王母形象所蕴含的精神意义与两汉时期民间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陕北汉画像石;西王母;汉代社会生活  作为中国四大汉画像石产
期刊
【摘要】瓦乡话是沅陵县的一种使用人数较多的没有文字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古老的有着神秘气息的独特的汉语方言。 因为没有文字,只能口口相传,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之间的交流增强,在沅陵官话和普通话的冲击下,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笔者从沅陵乡话的传承和使用范围作一个研究,以期找到保护瓦乡话的方法。  【关键词】沅陵瓦乡话;现状;原因;保护对策  一、沅陵县濒危方言瓦乡话现状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怀
期刊
【摘要】在当先激烈的市场大环境竞争下,很多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危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怎么样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力,将企业往好的方向发展,已成为现在企业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分析研究了金芯财务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发现在金芯财务有限公司内部控制过程中主要存在漏洞大,领导者专业能力低,对内部控制的不重视,管理能力不足,企业内部员工素质不强,内部控
期刊
【摘要】“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在先秦时期可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用,汉代以后除了第一种用法其他都逐渐消失了,延续至今的也只剩介词一种用法。本文将以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为例,研究当时介词“于”的用法。  【关键词】介词;“于”;“於”  1、引言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介词“于”的使用频率极高,据郭锡良(见于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与发展》)统计,《论语》中出现介词“于
期刊
【摘要】爱国,一直是鲁迅作品长盛不衰的主题。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对家国的关注为题材,“家”与“国”是他创作的基石。爱国情感从来都不是抽象的,鲁迅也是如此。在《故乡》与《社戏》中,他描绘故乡现实的荒凉冷落,在悲伤中回忆昔日的美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鲁迅;《故乡》;《社戏》;黍离之悲;故国之思  《故乡》和《社戏》,都是鲁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以故乡景色为背景所写的小说。文中
期刊
【摘要】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文认为,其最主要的艺术价值在于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侠义精神,对社会不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这份侠义精神,升华了《聊斋志异》的社会价值,在今天读来,仍然尤其积极意义。本文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两个方,解析《聊斋志异》的侠义精神。  【关键词】聊斋志异;侠义精神;形象;侠士  蒲松龄创作的《聊斋
期刊
【摘要】纵观莫言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部分。在其早期的创作中,女性的形象大多很单纯唯美,追求的也是唯美的爱情;中期创作受当时特定的背景影响,塑造了一批追求解放的新时代女性,这一时期的女性勇敢热情而又奔放;后期创作的小说中,加强了对欲望的描写,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大多很媚俗,也是莫言创作中对市场迎合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女性;形象;时期  莫言创作至今已有
期刊
【摘要】在北宋年间,李谘的“见钱法”、“贴射法”,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茶叶专卖制度,但是由于这些法令损害了官僚贵族以及富商巨贾的利益,受到他们的重重破坏,于是李谘主动请求皇帝离开中央朝廷,到地方当官,以避开官僚贵族的政治迫害,但是他的茶叶专卖制度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对北宋朝廷也产生了一些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李谘;茶叶专卖;改革;北宋;影响  李谘字仲询,北宋年间新喻县泉塘人,先进江西省新余
期刊
【摘要】作者爱德华·霍列特·卡尔以一个非历史学家的角度,另辟新径的描述了他对于史学方法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用自己国际关系史学的角度来看待当下史学理论问题。目前,中外历史哲学界关于历史事实与历史学家之间的关系存在严重的争论,本文以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为例,来谈谈卡尔笔下的历史事实与历史学家的关系。  【关键词】卡尔;历史事实;历史学家;关系  《历史是什么?》的作者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绝非
期刊
【摘要】在黄土文化的影响下建造的建筑是环境色彩的载体,历史建筑、本土建筑等建筑色彩都是本区环境色彩的体现。文章通过对黄土文化的定义、对黄土高原历史建筑的成因、色彩变化等阐述,对陕西黄土高原环境色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土文化、历史建筑、环境色彩、宗教建筑、地域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涵盖面非常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