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病的原因以及临床症状表现进行相关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5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足月儿,进行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要比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患病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原因是早产及感染和人工喂养。
【关键词】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发病原因
作为威胁新生儿健康的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主要有腹胀、呕吐、便血等临床症状表现。随着近年来新生儿母乳喂养逐渐被人工喂养所取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因此,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原因,并针对疾病特点进行防控,在临床上意义十分重大。文章将选取2011年12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5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5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一般资料。这50例患儿中,有28例男性患儿和22例女性患儿,患儿的平均胎龄为(32.7±0.9)周。这些患儿中,有18例患儿出生时体重不超过1.5kg,有31例患儿是顺产,有39例患儿是早产儿,接受人工喂养的患儿有36例。患儿中有部分患儿在患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同时,还伴随患有脐炎、肺炎等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这5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内科保守治疗。在患儿入院时,医生针对患儿的不同状况,进行3天至2周时间不等的禁食处理。禁食之后,对患儿进行X线检测,待患儿指标相对正常后,使用葡萄糖喂养患儿,葡萄糖的浓度为5%,此时若患儿未出现腹胀等不良反应,就可以对患儿进行配方奶喂养。早产儿的喂养频率是每隔两小时喂养1次,喂养计量每次不能超过3毫升,而足月儿的喂养量则可以达到6毫升左右,但是需要每3个小时对患儿进行1次喂养。在患儿接受治疗期间,医生还要为患儿提供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提高患儿的抵抗力。
1.3 临床观察指标
我院派专业的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表现、患儿的各项生理指标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记录,形成了临床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胎龄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之间的关系
通过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的早产患儿和足月患儿的病例数进行比较之后发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的早产儿要远远多于足月儿,两者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胎龄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2.2 比较喂养方式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之间的关系
通过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的人工喂养患儿数量与母乳喂养患儿数量进行比较后发现,人工喂养的新生儿患病率要远远高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两者之间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喂养方式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3 讨论
新生儿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胃肠疾病[1]。由于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发育相对不够成熟,所以很容易出现这种疾病[2]。关于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研究结果。临床上普遍认为发病原因与新生儿的胎龄及人工喂养等因素有直接关系[3]。
文章通过对新生儿小肠结肠炎患儿中早产儿和足月儿数量进行比较,发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0例患儿中有早产儿39例,早产儿的发病率远远高于足月儿,同时发现,患儿中采用人工喂养进行喂养的患儿有36例,人工喂养患儿的患病率也远远高于母乳喂养患儿的患病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陶登仙《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一文中的结果基本一致,可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与新生儿的胎龄和喂养方式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上对于早产儿的检查一定要仔细,尽量做好早产儿的疾病预防工作,同时医生还要建议产妇尽量进行母乳喂养,保护新生儿的肠胃并提高新生儿的抵抗力,最大程度的避免新生儿患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将会随着医学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愈加清晰明了,而对这项疾病的预防工作也势必会更加完善和成熟,进而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放心。
参考文献
[1]尹芳.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7例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
[2]贺万香,李健雄,梁迎盈,刘颖.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5,22(03):51-53.
[3]陶登仙.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4):213-214.
作者简介:邓先玉,女,1984-09-11.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医师,儿科
【关键词】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发病原因
作为威胁新生儿健康的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主要有腹胀、呕吐、便血等临床症状表现。随着近年来新生儿母乳喂养逐渐被人工喂养所取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因此,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原因,并针对疾病特点进行防控,在临床上意义十分重大。文章将选取2011年12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5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5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一般资料。这50例患儿中,有28例男性患儿和22例女性患儿,患儿的平均胎龄为(32.7±0.9)周。这些患儿中,有18例患儿出生时体重不超过1.5kg,有31例患儿是顺产,有39例患儿是早产儿,接受人工喂养的患儿有36例。患儿中有部分患儿在患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同时,还伴随患有脐炎、肺炎等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这5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内科保守治疗。在患儿入院时,医生针对患儿的不同状况,进行3天至2周时间不等的禁食处理。禁食之后,对患儿进行X线检测,待患儿指标相对正常后,使用葡萄糖喂养患儿,葡萄糖的浓度为5%,此时若患儿未出现腹胀等不良反应,就可以对患儿进行配方奶喂养。早产儿的喂养频率是每隔两小时喂养1次,喂养计量每次不能超过3毫升,而足月儿的喂养量则可以达到6毫升左右,但是需要每3个小时对患儿进行1次喂养。在患儿接受治疗期间,医生还要为患儿提供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提高患儿的抵抗力。
1.3 临床观察指标
我院派专业的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表现、患儿的各项生理指标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记录,形成了临床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胎龄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之间的关系
通过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的早产患儿和足月患儿的病例数进行比较之后发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的早产儿要远远多于足月儿,两者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胎龄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2.2 比较喂养方式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之间的关系
通过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的人工喂养患儿数量与母乳喂养患儿数量进行比较后发现,人工喂养的新生儿患病率要远远高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两者之间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喂养方式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3 讨论
新生儿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胃肠疾病[1]。由于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发育相对不够成熟,所以很容易出现这种疾病[2]。关于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研究结果。临床上普遍认为发病原因与新生儿的胎龄及人工喂养等因素有直接关系[3]。
文章通过对新生儿小肠结肠炎患儿中早产儿和足月儿数量进行比较,发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0例患儿中有早产儿39例,早产儿的发病率远远高于足月儿,同时发现,患儿中采用人工喂养进行喂养的患儿有36例,人工喂养患儿的患病率也远远高于母乳喂养患儿的患病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陶登仙《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一文中的结果基本一致,可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与新生儿的胎龄和喂养方式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上对于早产儿的检查一定要仔细,尽量做好早产儿的疾病预防工作,同时医生还要建议产妇尽量进行母乳喂养,保护新生儿的肠胃并提高新生儿的抵抗力,最大程度的避免新生儿患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将会随着医学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愈加清晰明了,而对这项疾病的预防工作也势必会更加完善和成熟,进而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放心。
参考文献
[1]尹芳.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7例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
[2]贺万香,李健雄,梁迎盈,刘颖.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5,22(03):51-53.
[3]陶登仙.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4):213-214.
作者简介:邓先玉,女,1984-09-11.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医师,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