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旨在通过改变目前教育教学方式,培养一大批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新课改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拥有一支教育理念新、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如果教师没有雄厚的专业知识,课程改革的大厦则失去坚固的支柱;如果教师没有将最新的教学理念付诸教学实践,课程改革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决定新课改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否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否拥有最新的教学理念,是否拥有熟练的教学技能,将决定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如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教学厚积而薄发
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主力军,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落实者,如果没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做保障,教育改革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由教材提供的知识、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五个方面组成,这说明有的知识是临时生成的,不是传授的。所以课堂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地,教材的知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材料和内容,而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与媒介。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教材的创造性的利用者,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者,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
然而,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满足于大学所学知识,满足于教本、教参现有知识,满足于传统的教学经验,不充实自己,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有的教师既没有弄懂教材知识,也没有掌握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甚至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得过且过。笔者近日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讲授《爱莲说》一文,不理解什么是正衬与反衬;讲授杜甫《春望》一诗,不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所采用的抒情方式。教师素质如此,怎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怎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应深入扎实学习本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教材及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研究新时期中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状况,研究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及学习特点。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厚积而薄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更新教学理念,理论结合实际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落实者,没有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理解和落实,新课程实验就难以实施;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新课程改革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灵魂,所以,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教师已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不是学生必须唯命是从的师长,所以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授代替学生的质疑,不能以自己的标准答案束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观点,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合作、交流和探究中得到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然而,明确了教学理念,不等于就落实了新课标精神,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教学中如果不对症下药,实施新课标只能事倍功半。
所以,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不同的教法与学法。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才能具体落到实处。
3 潜心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上一堂课容易,上好一堂课不易,一堂好课必须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才能落实教学目标;突破了难点,学生才能豁然开朗,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切教学活动、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时,当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思维出现创造的火花时,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也会见仁见智,提出的问题也会多种多样,。如果教师不潜心研究教材,不挖掘教材教材的每个细小环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会束手无策。在近日参加的公开课评比活动中,有的教师谈及新课标理念滔滔不绝,一旦涉及教材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常常无所适从。试想,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此,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又如何具体落实新课标理念?归根结底,是教师未潜心研究教材,落实新课标只是走过场。所以,落实新课标理念,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教材,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才能胸有成竹。
在研究教材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除了教师潜心研究教材外,教研组、备课组应充分发挥教研功能,调动集体智慧研究教材重点及难点,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育培训机构也应组织教师研讨教材编写目标,解决教材难点,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这样便于教师吃透教材,对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教学时便能熟练驾驭教材。否则,新课程改革则会步履维艰。
4 精心研究教法学法,教学有的放矢
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启发学生探究教材重点、难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法上要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目的是让学生正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及创造力得到发展提高。因此,教师不仅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还必须认真研究所教学生知识状况及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重点、难点,确定不同的教法、学法,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但在目前教学实际中,有的教师动辄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但探索的问题却是隔靴搔痒式的问题,并非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表面上热热闹闹,似乎落实了新课标理念,实际上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探究有意义吗?这样合作探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吗?所以,笔者以为,教学中学生探究的问题,必须是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问题设计合理,则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教学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当今信息社会,知识增长日新月异,无穷无尽,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就懂得怎样去学,怎样掌握新的知识。这样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课堂上学生的头脑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处理、加工的中心,教师要教会学生对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5 勤于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教”之“困”,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勤于反思,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勤于反思,才能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年轻教师在教学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不犯错误,但要避免犯同一个错误,离不开每一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具体包括以下内容:课堂导入是否紧扣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课堂提问是否有的放矢,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方面是否有收获等。通过反思,有利于教师备课时确定教学目标,有利于准确定位教学重点与难点,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年轻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反思自己教学得失外,年轻教师还应多听教学能手及特级教师的课,学习有经验的老师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及探究的方式,特别是如何处理课堂上学生临时提出的备课未预料到的棘手问题。听后与自己教学进行比较,汲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大有裨益。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刻不容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苦练内功是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前提基础。拥有渊博的知识,领悟最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1 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教学厚积而薄发
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主力军,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落实者,如果没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做保障,教育改革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由教材提供的知识、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五个方面组成,这说明有的知识是临时生成的,不是传授的。所以课堂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地,教材的知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材料和内容,而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与媒介。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教材的创造性的利用者,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者,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
然而,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满足于大学所学知识,满足于教本、教参现有知识,满足于传统的教学经验,不充实自己,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有的教师既没有弄懂教材知识,也没有掌握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甚至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得过且过。笔者近日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讲授《爱莲说》一文,不理解什么是正衬与反衬;讲授杜甫《春望》一诗,不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所采用的抒情方式。教师素质如此,怎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怎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应深入扎实学习本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教材及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研究新时期中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状况,研究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及学习特点。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厚积而薄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更新教学理念,理论结合实际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落实者,没有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理解和落实,新课程实验就难以实施;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新课程改革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灵魂,所以,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教师已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不是学生必须唯命是从的师长,所以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授代替学生的质疑,不能以自己的标准答案束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观点,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合作、交流和探究中得到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然而,明确了教学理念,不等于就落实了新课标精神,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教学中如果不对症下药,实施新课标只能事倍功半。
所以,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不同的教法与学法。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才能具体落到实处。
3 潜心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上一堂课容易,上好一堂课不易,一堂好课必须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才能落实教学目标;突破了难点,学生才能豁然开朗,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切教学活动、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时,当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思维出现创造的火花时,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也会见仁见智,提出的问题也会多种多样,。如果教师不潜心研究教材,不挖掘教材教材的每个细小环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会束手无策。在近日参加的公开课评比活动中,有的教师谈及新课标理念滔滔不绝,一旦涉及教材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常常无所适从。试想,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此,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又如何具体落实新课标理念?归根结底,是教师未潜心研究教材,落实新课标只是走过场。所以,落实新课标理念,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教材,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才能胸有成竹。
在研究教材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除了教师潜心研究教材外,教研组、备课组应充分发挥教研功能,调动集体智慧研究教材重点及难点,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育培训机构也应组织教师研讨教材编写目标,解决教材难点,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这样便于教师吃透教材,对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教学时便能熟练驾驭教材。否则,新课程改革则会步履维艰。
4 精心研究教法学法,教学有的放矢
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启发学生探究教材重点、难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法上要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目的是让学生正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及创造力得到发展提高。因此,教师不仅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还必须认真研究所教学生知识状况及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重点、难点,确定不同的教法、学法,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但在目前教学实际中,有的教师动辄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但探索的问题却是隔靴搔痒式的问题,并非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表面上热热闹闹,似乎落实了新课标理念,实际上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探究有意义吗?这样合作探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吗?所以,笔者以为,教学中学生探究的问题,必须是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问题设计合理,则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教学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当今信息社会,知识增长日新月异,无穷无尽,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就懂得怎样去学,怎样掌握新的知识。这样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课堂上学生的头脑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处理、加工的中心,教师要教会学生对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5 勤于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教”之“困”,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勤于反思,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勤于反思,才能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年轻教师在教学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不犯错误,但要避免犯同一个错误,离不开每一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具体包括以下内容:课堂导入是否紧扣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课堂提问是否有的放矢,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方面是否有收获等。通过反思,有利于教师备课时确定教学目标,有利于准确定位教学重点与难点,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年轻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反思自己教学得失外,年轻教师还应多听教学能手及特级教师的课,学习有经验的老师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及探究的方式,特别是如何处理课堂上学生临时提出的备课未预料到的棘手问题。听后与自己教学进行比较,汲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大有裨益。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刻不容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苦练内功是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前提基础。拥有渊博的知识,领悟最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