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家在黑龙江,那是个离海远离山近的地方。
前些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旧同事去大连海边玩,踏浪,坐快艇,长发飞扬,连写的文字都如被水浸过般饱满,玩得那叫一个开心。这些年,家乡人出去旅游,大都是奔向海边,一是大连,一是青岛。倒是我搬到了离海很近的地方住,对海已经没了那么多的向往。
其实,我最早的旅行也是从海开始的。第一站去的就是青岛。
那时,除了知道青岛有海,别的一无所知。不像现在,想去一个地方,人还没去,攻略已经做了厚厚一沓。哪有好玩的,哪有好吃的,哪里是个可以打卡发朋友圈的网红地儿,哪里可以坐着晒晒太阳發发呆。人还没到,那一草一木竟似见过一般。
不过,一无所知的好处是,见到、遇到的一切都不在你的计划内。旅游的意义不就在于脱离日常生活吗?
到了青岛,还未见到海,就已经被青岛不规则的路给吓到了。地无三尺平也不过如此吧。道路高高低低,歪歪斜斜,车子如小甲虫般,不像行驶在大城市,倒像是在小街小巷里穿行。更有趣的是,隔天去逛一家商场,从一层进去,坐电梯上了二楼,在二楼逛了会,找到门出来,居然不用下楼。出来站在高处才看到,原来商场是依地势建的,有一个很大的缓坡。
二楼出来是个小广场。广场的尽头是教堂。那时正值春日,蓝天、白云、草坪、教堂,教堂附近有白鸽,有新人在拍婚纱照。一切美好得仿佛是生活本来的模样。我坐在小广场的长椅上发呆,不疾不徐的时光轻巧地从我身上跃过去。
终于去拜见了海。先去的是栈桥。一直延伸到海里。让人可以那么近地靠近海。一座城市有水何其幸运,有海更是幸运中的幸运。那一线都是海滨浴场,有着巨大的嶙峋的石头,到处都是卖海星和贝壳的妇女。闭上眼睛呼吸,空气里全是海鲜的味道。脱了鞋子,脚踩在细沙上,一步一步走向海。海并没有波涛汹涌,它很平静,像个不哭不闹的乖孩子。
孩子们拿着小桶和小铲子,提水挖坑,在海滩上玩得不亦乐乎。
我转而坐在游艇上,水花在身后四溅开来,溅起的水花就像是那些短暂飞扬的快乐一般。
玩累了,往回走时,正碰上放学的中学生,原来他们的学校就在海边。他们累了、闷了,会不会跑到海边来大声喊一喊呢?再或者,自习课上,会远远地听到海浪的声音吗?仿佛有了海的加入,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变得浪漫起来了。
只可惜那时没有拣到好看的贝壳。买了一串海边贝壳做的风铃,回到家里挂在窗边。风来了,看两眼,想起海的样子,嘴角情不自禁地勾起微笑。
还去了八大关风景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大路宽阔,路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别墅,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后来无数次来这里,春天的碧桃、海棠和樱花,把八大关打扮成了最美的新娘。夏天的紫薇,秋天的银杏,冬天的雪松,更是最好的服装设计师,把八大关打扮得四季不同。
到了海边城市,不能少的就是去海鲜市场。看到新鲜的鱼、蛤蜊,五花大绑的螃蟹,活蹦乱跳的虾,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来的海产品。整个海鲜市场都呈现出热闹十足的景象。每一种都想买,一再提醒自己只是游客,却还是忍不住满载而归。
朋友带着我去了一条街,把买的海鲜扔给老板,老板问水煮还是爆炒。然后就兀自料理去了。
在海边,喝着用塑料袋装的啤酒,吃着最新鲜的海鲜,聊着天南地北的事,人间的小小幸福莫过于此。
大概每座城市都有一条最为出名的美食街吧。青岛的美食街名字很有特点,叫劈柴院。
劈柴院不大,却总是挤满了人。要是遇到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每家摊主都扯着大嗓门极力吆喝他家的烤鱿鱼天下第一。至于到底谁家“天下第一”,当然不用细细考究,随便选一家都行。就算是最严苛的减肥爱好者到了这里。也肯定会“大开杀戒”。不吃点什么简直对不起自己。
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其实跟城市的原住民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出租车师傅。那夭碰到了一个很帅的青岛小哥,他服务得很周到,他说:“你们来青岛玩,我就代表了青岛。不能因为我的服务不好。让你们对青岛的印象不好!”
话很朴实,但传达的观念却足以让很多旅游城市的人学习:应该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把游客当成客人。因为那个开出租车的青岛小哥,我对这座干净美丽的城市又多了几分好感。
青岛不大,现在还在往外扩。朋友住在黄岛。说小区出去就是海,傍晚散步时可以捡到蛤蜊。我想,或许有些夸张的成分,但这就是作为在海边居住的人的骄傲。不是吗?
城市总像个成长中的少年,一旦长身体,就飞快地长了起来。老城区仍然是柴米油盐、鸡犬相闻的市井样貌,新城区却是日新月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只是,那片海依然是原来的模样。风来了,拍打着岸边的礁石;风走了,退潮,假装自己是一潭湖水。无论世事怎样变迁,它始终都是它自己。
谁知道海的形状吗?谁知道未来的样子吗?
或者,我们想象的样子,就是它的样子。
编辑/胡雅琳
前些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旧同事去大连海边玩,踏浪,坐快艇,长发飞扬,连写的文字都如被水浸过般饱满,玩得那叫一个开心。这些年,家乡人出去旅游,大都是奔向海边,一是大连,一是青岛。倒是我搬到了离海很近的地方住,对海已经没了那么多的向往。
其实,我最早的旅行也是从海开始的。第一站去的就是青岛。
那时,除了知道青岛有海,别的一无所知。不像现在,想去一个地方,人还没去,攻略已经做了厚厚一沓。哪有好玩的,哪有好吃的,哪里是个可以打卡发朋友圈的网红地儿,哪里可以坐着晒晒太阳發发呆。人还没到,那一草一木竟似见过一般。
不过,一无所知的好处是,见到、遇到的一切都不在你的计划内。旅游的意义不就在于脱离日常生活吗?
到了青岛,还未见到海,就已经被青岛不规则的路给吓到了。地无三尺平也不过如此吧。道路高高低低,歪歪斜斜,车子如小甲虫般,不像行驶在大城市,倒像是在小街小巷里穿行。更有趣的是,隔天去逛一家商场,从一层进去,坐电梯上了二楼,在二楼逛了会,找到门出来,居然不用下楼。出来站在高处才看到,原来商场是依地势建的,有一个很大的缓坡。
二楼出来是个小广场。广场的尽头是教堂。那时正值春日,蓝天、白云、草坪、教堂,教堂附近有白鸽,有新人在拍婚纱照。一切美好得仿佛是生活本来的模样。我坐在小广场的长椅上发呆,不疾不徐的时光轻巧地从我身上跃过去。
终于去拜见了海。先去的是栈桥。一直延伸到海里。让人可以那么近地靠近海。一座城市有水何其幸运,有海更是幸运中的幸运。那一线都是海滨浴场,有着巨大的嶙峋的石头,到处都是卖海星和贝壳的妇女。闭上眼睛呼吸,空气里全是海鲜的味道。脱了鞋子,脚踩在细沙上,一步一步走向海。海并没有波涛汹涌,它很平静,像个不哭不闹的乖孩子。
孩子们拿着小桶和小铲子,提水挖坑,在海滩上玩得不亦乐乎。
我转而坐在游艇上,水花在身后四溅开来,溅起的水花就像是那些短暂飞扬的快乐一般。
玩累了,往回走时,正碰上放学的中学生,原来他们的学校就在海边。他们累了、闷了,会不会跑到海边来大声喊一喊呢?再或者,自习课上,会远远地听到海浪的声音吗?仿佛有了海的加入,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变得浪漫起来了。
只可惜那时没有拣到好看的贝壳。买了一串海边贝壳做的风铃,回到家里挂在窗边。风来了,看两眼,想起海的样子,嘴角情不自禁地勾起微笑。
还去了八大关风景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大路宽阔,路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别墅,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后来无数次来这里,春天的碧桃、海棠和樱花,把八大关打扮成了最美的新娘。夏天的紫薇,秋天的银杏,冬天的雪松,更是最好的服装设计师,把八大关打扮得四季不同。
到了海边城市,不能少的就是去海鲜市场。看到新鲜的鱼、蛤蜊,五花大绑的螃蟹,活蹦乱跳的虾,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来的海产品。整个海鲜市场都呈现出热闹十足的景象。每一种都想买,一再提醒自己只是游客,却还是忍不住满载而归。
朋友带着我去了一条街,把买的海鲜扔给老板,老板问水煮还是爆炒。然后就兀自料理去了。
在海边,喝着用塑料袋装的啤酒,吃着最新鲜的海鲜,聊着天南地北的事,人间的小小幸福莫过于此。
大概每座城市都有一条最为出名的美食街吧。青岛的美食街名字很有特点,叫劈柴院。
劈柴院不大,却总是挤满了人。要是遇到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每家摊主都扯着大嗓门极力吆喝他家的烤鱿鱼天下第一。至于到底谁家“天下第一”,当然不用细细考究,随便选一家都行。就算是最严苛的减肥爱好者到了这里。也肯定会“大开杀戒”。不吃点什么简直对不起自己。
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其实跟城市的原住民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出租车师傅。那夭碰到了一个很帅的青岛小哥,他服务得很周到,他说:“你们来青岛玩,我就代表了青岛。不能因为我的服务不好。让你们对青岛的印象不好!”
话很朴实,但传达的观念却足以让很多旅游城市的人学习:应该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把游客当成客人。因为那个开出租车的青岛小哥,我对这座干净美丽的城市又多了几分好感。
青岛不大,现在还在往外扩。朋友住在黄岛。说小区出去就是海,傍晚散步时可以捡到蛤蜊。我想,或许有些夸张的成分,但这就是作为在海边居住的人的骄傲。不是吗?
城市总像个成长中的少年,一旦长身体,就飞快地长了起来。老城区仍然是柴米油盐、鸡犬相闻的市井样貌,新城区却是日新月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只是,那片海依然是原来的模样。风来了,拍打着岸边的礁石;风走了,退潮,假装自己是一潭湖水。无论世事怎样变迁,它始终都是它自己。
谁知道海的形状吗?谁知道未来的样子吗?
或者,我们想象的样子,就是它的样子。
编辑/胡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