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在本院选取45例实施初次全关节置换术的女性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时间选为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术中对患者膝关节容积与周径进行测量,计算膝关节容积率(容积/周径)。使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膝关节容积率与膝关节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 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容积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呈正相关,故此在术中应尽量释放更多关节内空间,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
关键词: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容积率;膝关节活动度;周径
【中图分类号】R714.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055-01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膝关节功能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主要是经过人工合成关节假体替代损伤关节部位,由于该手术具备重建病损关节、改善膝关节功能与缓解患者疼痛等作用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患者满意度较高[1]。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是评价关节功能与预后效果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受疼痛、术中松懈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经过对膝关节容积率进行测量,可体现出膝关节有效松懈范围,进而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进行判断,评估其预后恢复情况[2]。故本文就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与术中膝关节容积率关系进行分析,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收治的实施初次全关节置换术的女性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取45例,资料源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45例患者中年龄在54~82岁,平均为(64.58±5.17)岁。入组标准[3]:(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2)明确诊断为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均符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指征;(3)术前手术侧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屈膝>100°,伸屈滞缺<5°;排除标准:(1)与患者沟通存有障碍;(2)患有肝、肾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病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平卧位,实施椎管内麻醉。取膝前正中切口,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将关节囊切开,于模板引导下进行胫骨侧、股骨侧截骨,将交叉韧带、半月板切除,并清理增生组织,实施后髁修饰性截骨,对后髁间关节囊进行松懈。对截骨伸屈间隙平衡情况进行检查,随后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侧方软组织松懈,并安装固定假体(施乐辉 Genesis Ⅱ型),伸膝0° 位,待骨水泥硬化同时清理髌周,进行巾钳试验对髌骨轨迹进行检查,自然屈膝应>120°,伸直0°。膝关节容积测量方式:对关节腔内异物再次进行清理,清理完成后将关节囊使用6把巾钳夹闭,在关节腔内注射50ml生理盐水,直至液体即将溢出时记录液体总量,则为膝关节容积,使用V表达。膝关节周径测量方式:对关节腔内液体清除干净,并放置术腔引流管,缝合切口,将关节腔内液体清除,随后使用无菌软尺对髌骨下缘高度膝关节周径进行测量,使用L表达。术后将引流管拔除后指导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进行主动屈膝运动,以及被动功能锻炼。术后第2d教会患者选用双拐协助下地步行。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膝关节容积率(V/L);于术后第7d記录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应注意由同一名医师完成数据收集工作。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研究中选择SPSS 20.0系统计算数据,其中表达计量数据,选择t检验,而%表达计数数据,选择χ2检验,两组数据存在差异后选用P<0.05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相关性,P<0.05表示数据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膝关节活动度为100~135°,均值为(116.58±10.22)°;膝关节容积率为1.42~2.26,均值为(7.85±0.19);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容积率呈正相关(P<0.05),见表1。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术式,该技术已较为成熟,深受临床医师与患者青睐。但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的假体,其生存率难以体现出患者满意度,术后任何时期发生的膝关节活动度异常均可造成患者满意度降低[4]。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畸形的矫正,主要是经过正确的截骨、软组织平衡,故在截骨操作正确的基础上,正确、充分地对关键位置软组织松懈的微操作决定了术中膝关节的屈伸效果,是术后获取膝关节良好活动度的必然条件[5]。本文结果显示,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容积率呈正相关(P<0.05),此结果得出,膝关节容积率是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因素,即较大的膝关节容积率可确保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故术中适当将关节腔内增生的滑膜、骨赘以及脂肪垫等进行清除,可释放更多的关节内空间,以此有利于增加膝关节容积率。但应注意,膝关节容积率越大越佳,但无法因此导致膝关节结构性损伤,而牺牲膝关节稳定性,禁止过度截骨,以此获得更为广泛的容积率,促进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增加,同时禁止过度松懈内侧副韧带、腘斜肌腱等稳定结果,禁止实质性切除关节囊正常结构。膝关节功稳定性不佳,可能会造成患者术后步态异常与假体磨损加速,故膝关节稳定是确保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增加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对膝关节容积率较小的患者进行测量,术中关节活动度正常,术后发生关节屈伸受限的风险较高,故常表现为稳定性佳但灵活性较差,针对此类患者,在围术期中,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出血至关重要,在术中、术后早期应更加重视,在术中可进行多模式镇痛,以此降低围术期疼痛程度,同时术后可加强功能训练,促进患者恢复[6]。但本文应注意,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空间释放则表明需要将更多的组织清除,但因此也会增加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呈相关性,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在临床研究中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繁林,李刚,王小武, 等.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12):1249-1252.
[2]杨琳,杨志英.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结果期望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0,35(15):24-27.
[3]刘磊,徐石庄,杨冠杰, 等.不同程度膝内翻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的关系[J].中国骨伤,2020,33(6):530-535.
[4]彭芳敏.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2):74-76.
[5]唐健,王仁崇,汤中飞, 等.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管疗效和安全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22(23):3751-3758.
[6]戴繁林,胡立新,王小武, 等.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矢状面置入角度与假体中远期磨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8):796-799.
关键词: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容积率;膝关节活动度;周径
【中图分类号】R714.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055-01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膝关节功能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主要是经过人工合成关节假体替代损伤关节部位,由于该手术具备重建病损关节、改善膝关节功能与缓解患者疼痛等作用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患者满意度较高[1]。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是评价关节功能与预后效果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受疼痛、术中松懈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经过对膝关节容积率进行测量,可体现出膝关节有效松懈范围,进而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进行判断,评估其预后恢复情况[2]。故本文就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与术中膝关节容积率关系进行分析,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收治的实施初次全关节置换术的女性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取45例,资料源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45例患者中年龄在54~82岁,平均为(64.58±5.17)岁。入组标准[3]:(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2)明确诊断为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均符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指征;(3)术前手术侧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屈膝>100°,伸屈滞缺<5°;排除标准:(1)与患者沟通存有障碍;(2)患有肝、肾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病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平卧位,实施椎管内麻醉。取膝前正中切口,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将关节囊切开,于模板引导下进行胫骨侧、股骨侧截骨,将交叉韧带、半月板切除,并清理增生组织,实施后髁修饰性截骨,对后髁间关节囊进行松懈。对截骨伸屈间隙平衡情况进行检查,随后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侧方软组织松懈,并安装固定假体(施乐辉 Genesis Ⅱ型),伸膝0° 位,待骨水泥硬化同时清理髌周,进行巾钳试验对髌骨轨迹进行检查,自然屈膝应>120°,伸直0°。膝关节容积测量方式:对关节腔内异物再次进行清理,清理完成后将关节囊使用6把巾钳夹闭,在关节腔内注射50ml生理盐水,直至液体即将溢出时记录液体总量,则为膝关节容积,使用V表达。膝关节周径测量方式:对关节腔内液体清除干净,并放置术腔引流管,缝合切口,将关节腔内液体清除,随后使用无菌软尺对髌骨下缘高度膝关节周径进行测量,使用L表达。术后将引流管拔除后指导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进行主动屈膝运动,以及被动功能锻炼。术后第2d教会患者选用双拐协助下地步行。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膝关节容积率(V/L);于术后第7d記录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应注意由同一名医师完成数据收集工作。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研究中选择SPSS 20.0系统计算数据,其中表达计量数据,选择t检验,而%表达计数数据,选择χ2检验,两组数据存在差异后选用P<0.05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相关性,P<0.05表示数据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膝关节活动度为100~135°,均值为(116.58±10.22)°;膝关节容积率为1.42~2.26,均值为(7.85±0.19);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容积率呈正相关(P<0.05),见表1。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术式,该技术已较为成熟,深受临床医师与患者青睐。但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的假体,其生存率难以体现出患者满意度,术后任何时期发生的膝关节活动度异常均可造成患者满意度降低[4]。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畸形的矫正,主要是经过正确的截骨、软组织平衡,故在截骨操作正确的基础上,正确、充分地对关键位置软组织松懈的微操作决定了术中膝关节的屈伸效果,是术后获取膝关节良好活动度的必然条件[5]。本文结果显示,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容积率呈正相关(P<0.05),此结果得出,膝关节容积率是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因素,即较大的膝关节容积率可确保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故术中适当将关节腔内增生的滑膜、骨赘以及脂肪垫等进行清除,可释放更多的关节内空间,以此有利于增加膝关节容积率。但应注意,膝关节容积率越大越佳,但无法因此导致膝关节结构性损伤,而牺牲膝关节稳定性,禁止过度截骨,以此获得更为广泛的容积率,促进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增加,同时禁止过度松懈内侧副韧带、腘斜肌腱等稳定结果,禁止实质性切除关节囊正常结构。膝关节功稳定性不佳,可能会造成患者术后步态异常与假体磨损加速,故膝关节稳定是确保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增加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对膝关节容积率较小的患者进行测量,术中关节活动度正常,术后发生关节屈伸受限的风险较高,故常表现为稳定性佳但灵活性较差,针对此类患者,在围术期中,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出血至关重要,在术中、术后早期应更加重视,在术中可进行多模式镇痛,以此降低围术期疼痛程度,同时术后可加强功能训练,促进患者恢复[6]。但本文应注意,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空间释放则表明需要将更多的组织清除,但因此也会增加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呈相关性,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在临床研究中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繁林,李刚,王小武, 等.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12):1249-1252.
[2]杨琳,杨志英.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结果期望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0,35(15):24-27.
[3]刘磊,徐石庄,杨冠杰, 等.不同程度膝内翻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的关系[J].中国骨伤,2020,33(6):530-535.
[4]彭芳敏.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2):74-76.
[5]唐健,王仁崇,汤中飞, 等.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管疗效和安全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22(23):3751-3758.
[6]戴繁林,胡立新,王小武, 等.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矢状面置入角度与假体中远期磨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8):79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