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传统的品德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僵化,儿童在课堂中习得的道德认识往往“知道了”又“忘记了”,在生活中索性“丢弃了”,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缺少了儿童真实的体验。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验中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领悟做人的道理。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中提升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要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认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知识和主题,巧妙地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小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占主导,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真实的生活体验,往往能让原本空洞、形而上的道德伦理变得物化、真实,从而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例如《我国的国宝》一课的教学,虽然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但如何设计教学,让学生们既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初步的了解,又能让孩子因此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成为我思考的重点。最后,我决定就地取材,根据小学生偏重于直观思维的特点,选取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番禺宝墨园作为教学切入点。宝墨园建于清朝末年,集清宫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一座园林艺术馆。作为番禺本土的典型传统园林景观,在番禺生活的孩子们多数都去游玩过。当我在课堂上用大量的图片、微视频和故事讲述关于宝墨园的相关知识时,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辉煌与伟大原来就在身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认识与情感不断到位,内化,升华。
二、角色扮演,在体验中感悟道德行为
著名心理学家柯伯尔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从理智发展经角色承担发展再向道德能力发展的。”这说明角色承担发展既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制约其道德发展的条件之一。角色承担,就是让学生对未来所承担的角色的提前预演或对他人角色的尝试。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开展教学情境剧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把原本蕴含在教材中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通过教学情境剧的设计在学生扮演的角色上进行有效投射,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引导他们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要准备学习《生活中的快乐》一课时,我提前对学生们进行了布置,“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同学演技了得,我们下一课就要学习《生活中的快乐》,不知道大家到时能不能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一演你们一家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快乐事情呢?”学生们齐声说好,情绪高涨。如是我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并且让他们各个小组提前做好剧情的设计和角色的分配。到了下次上课时,学生们的表演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他们有的扮爸爸,有的扮妈妈,有的小组演外出吃饭的趣事,有的小组演一家人外出旅游的开心一幕。学生在模拟角色实践中,在对方心理位置上去认识思考道德问题,意识和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着欢乐与积极,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让他们意识和体会到社会对这些角色和实践活动的要求与道德约束,从而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心理品质。
三、知行结合,在体验中养成道德习惯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养成道德习惯,实现知行结合,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思品课是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和良好途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熟悉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将知识的讲授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重视教学的生活化延伸,设计具有个性的生活实践,通过让学生所学的道德认知在真实的环境中得以运用和体验,才能逐渐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教尊重他人劳动一课时,联系到学生在学校午餐时有浪费饭菜的现象,我在所交班级和学生一起讨论,最后致决定开展“爱惜劳动果实一月赛”活动,大家制订了比赛规则,每个学生作好每天用餐记录及体会、结对互评,一个月下来,班上绝大部分多数学生都已养成了不倒掉飯菜、爱惜劳动果实的好习惯。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中提升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要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认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知识和主题,巧妙地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小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占主导,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真实的生活体验,往往能让原本空洞、形而上的道德伦理变得物化、真实,从而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例如《我国的国宝》一课的教学,虽然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但如何设计教学,让学生们既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初步的了解,又能让孩子因此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成为我思考的重点。最后,我决定就地取材,根据小学生偏重于直观思维的特点,选取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番禺宝墨园作为教学切入点。宝墨园建于清朝末年,集清宫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一座园林艺术馆。作为番禺本土的典型传统园林景观,在番禺生活的孩子们多数都去游玩过。当我在课堂上用大量的图片、微视频和故事讲述关于宝墨园的相关知识时,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辉煌与伟大原来就在身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认识与情感不断到位,内化,升华。
二、角色扮演,在体验中感悟道德行为
著名心理学家柯伯尔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从理智发展经角色承担发展再向道德能力发展的。”这说明角色承担发展既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制约其道德发展的条件之一。角色承担,就是让学生对未来所承担的角色的提前预演或对他人角色的尝试。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开展教学情境剧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把原本蕴含在教材中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通过教学情境剧的设计在学生扮演的角色上进行有效投射,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引导他们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要准备学习《生活中的快乐》一课时,我提前对学生们进行了布置,“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同学演技了得,我们下一课就要学习《生活中的快乐》,不知道大家到时能不能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一演你们一家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快乐事情呢?”学生们齐声说好,情绪高涨。如是我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并且让他们各个小组提前做好剧情的设计和角色的分配。到了下次上课时,学生们的表演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他们有的扮爸爸,有的扮妈妈,有的小组演外出吃饭的趣事,有的小组演一家人外出旅游的开心一幕。学生在模拟角色实践中,在对方心理位置上去认识思考道德问题,意识和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着欢乐与积极,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让他们意识和体会到社会对这些角色和实践活动的要求与道德约束,从而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心理品质。
三、知行结合,在体验中养成道德习惯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养成道德习惯,实现知行结合,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思品课是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和良好途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熟悉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将知识的讲授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重视教学的生活化延伸,设计具有个性的生活实践,通过让学生所学的道德认知在真实的环境中得以运用和体验,才能逐渐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教尊重他人劳动一课时,联系到学生在学校午餐时有浪费饭菜的现象,我在所交班级和学生一起讨论,最后致决定开展“爱惜劳动果实一月赛”活动,大家制订了比赛规则,每个学生作好每天用餐记录及体会、结对互评,一个月下来,班上绝大部分多数学生都已养成了不倒掉飯菜、爱惜劳动果实的好习惯。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