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一名语文教师,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一直都觉得语文老师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师,更是学生一段人生中的心理导师。语文用她那独特的魅力,让爱上她的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更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在与教材、作者和老师的对话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初中阶段就是一个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就成了很重要的内容。结合几年的语文教学实际,我认为语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一、以优秀的教材文本陶冶学生情操
第一类是审美的情感,其中包括或愉快、或悲哀、或热情、或憎恨、或喜悦、或寂寞等情感。比如九年级下册中的《蒹葭》一诗,出自于《诗经》,它仅仅是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即在一个深秋的清晨,描写了一位恋者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徘徊往复,心心念念地寻求着他(她)思念的恋人。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句,咀嚼情感,通过反复地诵读去体会其中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韵美,因此,它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是极其丰富的。
第二类可以称为品德的情感,包含比如说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等。比如九年级下册的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就表现了作者艾青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死而后已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特写,把这种悲愤痛苦的情感在心中久久萦绕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如此的情真意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第三类叫做理性认识情感,它包括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養成等等。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怜,恶其所憎,陶醉其中,获得情感的美的体验。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最真挚的情感。情动于衷而形成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才最容易打动学生单纯的心灵: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忧愁苦闷,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爱国热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
二、以教师个人情感魅力引领学生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桥梁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第一,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无形的帮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爱就像滴滴雨露,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实践证明,教师一直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他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
第二,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的教学,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研究:作者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么意思?面对艰难险阻,“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去引导,多去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或出现理解偏差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第三,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情感投入得太少,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也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
三、以良好的课堂氛围呼唤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验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该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为主动,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激情的导入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和情绪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老师满怀热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
当然,感受到的东西并不等于全部理解。在学生内心情感日趋加剧之际,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时机,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进一步深化。表演、游戏、模仿等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对情感的体验,充实“自我”的绝好时机。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充分重视去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只有这样,语文课堂的魅力才真正体现出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成长和成熟起来。就让情感的花朵在语文课堂上绚丽绽放吧!
一、以优秀的教材文本陶冶学生情操
第一类是审美的情感,其中包括或愉快、或悲哀、或热情、或憎恨、或喜悦、或寂寞等情感。比如九年级下册中的《蒹葭》一诗,出自于《诗经》,它仅仅是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即在一个深秋的清晨,描写了一位恋者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徘徊往复,心心念念地寻求着他(她)思念的恋人。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句,咀嚼情感,通过反复地诵读去体会其中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韵美,因此,它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是极其丰富的。
第二类可以称为品德的情感,包含比如说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等。比如九年级下册的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就表现了作者艾青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死而后已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特写,把这种悲愤痛苦的情感在心中久久萦绕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如此的情真意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第三类叫做理性认识情感,它包括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養成等等。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怜,恶其所憎,陶醉其中,获得情感的美的体验。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最真挚的情感。情动于衷而形成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才最容易打动学生单纯的心灵: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忧愁苦闷,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爱国热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
二、以教师个人情感魅力引领学生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桥梁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第一,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无形的帮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爱就像滴滴雨露,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实践证明,教师一直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他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
第二,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的教学,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研究:作者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么意思?面对艰难险阻,“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去引导,多去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或出现理解偏差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第三,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情感投入得太少,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也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
三、以良好的课堂氛围呼唤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验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该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为主动,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激情的导入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和情绪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老师满怀热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
当然,感受到的东西并不等于全部理解。在学生内心情感日趋加剧之际,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时机,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进一步深化。表演、游戏、模仿等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对情感的体验,充实“自我”的绝好时机。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充分重视去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只有这样,语文课堂的魅力才真正体现出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成长和成熟起来。就让情感的花朵在语文课堂上绚丽绽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