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教材中的阅读教学里的“教读课”重在“教策略”,“自读课”重在“用策略”,如何达到两者的有效对接?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从“策略的选择”、“策略的对接”两大方面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教策略;用策略;对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72-02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尤炜老师在阐述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时说:“统编教科书特别重视阅读教学,设计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学生‘自读’既是阅读学习的重要方式,又是教师‘教读’的价值指向,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文和教学形态。”
一、策略的选择
1.单元导语
新教材的阅读单元编写兼顾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如七上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语文要素则为“学习朗读,口味精彩语句,体会汉语之美”。在单元导语里,则有以下建议:阅读方法——学会朗读(重音和停连);阅读策略——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情感体验;学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揣摩品味作品语言。这已经给了我们非常清晰的方向,所以说单元导语引导着单元备课方向,它潜藏着语文能力体系,也展现了教材整体结构。
2.语文作业本
新教材的配套作业本,一改以往简单统一的题型,而是结合单元导语、教学用书以语文教材后面的补白部分,具有非常明确的策略指向。第一板块的内容就是梳理文意型默读;第二板块要求灵活运用各种默读方法,对课文进行思考型默读,边读边做笔记,注意圈点关键的词句并做好旁批。默读完后回答问题(默读时长尽量控制在6分钟内);第三板块则是重点突破型默读,赏读第二自然段的妙处;第三板块则是体会鲁迅散文中的“神来之笔”;第四板块则拓展到了《朝花夕拾》的阅读。
3.教学用书
新编的《教学用书》比以往的《教师参考用书》更明确了教学重点,每一课都有直接标明本课的教学重点,重点里面也特点强调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后面的补充内容里的选文跟以往相比,也更侧重从教法上选择了。
4.自我开发
当然,以上三点也都只是建议和大方向,教师也完全可以开动脑筋进行自我开发,尤其是自己已经运用成熟的语文教学策略,比如批注式阅读等等,但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少而精。单元目标要少而精,课文目标更要少而精。
二、策略的对接
1.类似的文体
以七上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学会朗读,体会语言之美;学会修辞,品味精彩语句;发挥联想想象,感受作者情怀。两篇教读课《春》和《济南的冬天》都可以以此为教学重点,落实、强化策略,然后在自读课《雨的四季》中用上这个策略去完成课文的学习。
如下:
《春》
A.初读课文,了解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事。
B.想象画面,感受特点:充满生机、积极向上。
C.圈点勾画,品味语言: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或哪些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者运用了哪些感官写出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征,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要求根据朗读节奏,划出停连,圈出重音,准确朗读句子。
D.联想想象,感受作者:作者为中学生而写,以儿童的视角口吻来赞美春天,寄语人们积极向上,莫负春光。
《济南的冬天》
A.初读课文,了解景物:山、水。
B.想象画面,感受特点:温晴、安适、秀气、清亮。
C.圈点勾画,品味语言: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或哪些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者運用了哪些感官写出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征,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要求根据朗读节奏,划出停连,圈出重音,准确朗读句子。
D.联想想象,感受作者:对“第二故乡”济南深深的爱与自豪。
E.拓展阅读,强化策略:《济南的秋天》(老舍);《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雨的四季》
A.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标出重音和停连,读文,了解景物: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B.想象画面、感受特点:美丽娇媚、热烈粗犷、端庄沉思、自然平静。
C.运用学过的圈点勾画法及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语言。
D.运用联系背景法,感受作者:一个出生在南方、生活在寒冷的北方人对家乡的深深的眷恋与怀念。
E.运用朗读方法和修辞策略,开展拓展阅读,并当堂检测:《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雪》(刘湛秋)
从上述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重点突出,两篇“教读课”都突出了“教策略”,而“自读课”则用学过的策略来自我学习。
2.不同的文体
可能会有老师有疑问:“同一单元的教读与自读的文章连文体都不一样,如何让学生做到完全自读?”其实,这就是考验老师的决断力了。前面说过,单元目标要少而精,课文目标更要少而精。我们是在教策略,不是在教文本解读,所以,在制定单元目标的时候,就要舍得放下固有的观念,勿需面面俱到。
以七上第四单元为例。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阅读方法都是默读,但第三单元要求一气呵成,第四单元则要求更进一步,要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思路。可用策略:结构图,思维导图或表格。《植树的牧羊人》是绘本故事,那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不一样类型的文章,如何对接呢?当然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如下:
《植树的牧羊人》
A.默读。
B.圈点勾画的具体格式及如何作批注,老师可作详细示范。
C.圈点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尤其注意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
D.圈点勾画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子,做旁批,并分析其性格特点,感受到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
A.默读,检测速度。
B.用圈点勾画法标出时间、空间及“我”的心路历程之处。
C.多角度复述课文:按“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复述;按“冒险——遇险——脱险”的方式复述;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D圈点勾画出“我”的心路历程的表现。作旁批。
E拓展:用所学的方法,快速默读《顶碗少年》,完成旁批并复述。
从上述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读课学了什么策略,自读课中就可以运用学过的策略。而且,如果在自读课堂里有支架(如学习单)、有评价(小组计分)、有挑战(不同题型得分不同)等等的方式,相信学生会自学得更加快乐更加有成就感的!
总体来说,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如果我们平时备课时可以仔细地想一想,今天我上这篇课文,是只想教课文还是教阅读?是只想教这篇文章还是想教一类文章?我教的方法中可不可以有好多种策略让学生自己来选?在教策略、用策略过程中,我有没有随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我想,假以时日,学生会越来越聪明,我们老师也会越来越轻松的!让我们努力,从“授鱼”转变成“授渔”再到学生自己“用渔”乃至“创渔”!
【关键词】教策略;用策略;对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72-02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尤炜老师在阐述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时说:“统编教科书特别重视阅读教学,设计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学生‘自读’既是阅读学习的重要方式,又是教师‘教读’的价值指向,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文和教学形态。”
一、策略的选择
1.单元导语
新教材的阅读单元编写兼顾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如七上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语文要素则为“学习朗读,口味精彩语句,体会汉语之美”。在单元导语里,则有以下建议:阅读方法——学会朗读(重音和停连);阅读策略——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情感体验;学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揣摩品味作品语言。这已经给了我们非常清晰的方向,所以说单元导语引导着单元备课方向,它潜藏着语文能力体系,也展现了教材整体结构。
2.语文作业本
新教材的配套作业本,一改以往简单统一的题型,而是结合单元导语、教学用书以语文教材后面的补白部分,具有非常明确的策略指向。第一板块的内容就是梳理文意型默读;第二板块要求灵活运用各种默读方法,对课文进行思考型默读,边读边做笔记,注意圈点关键的词句并做好旁批。默读完后回答问题(默读时长尽量控制在6分钟内);第三板块则是重点突破型默读,赏读第二自然段的妙处;第三板块则是体会鲁迅散文中的“神来之笔”;第四板块则拓展到了《朝花夕拾》的阅读。
3.教学用书
新编的《教学用书》比以往的《教师参考用书》更明确了教学重点,每一课都有直接标明本课的教学重点,重点里面也特点强调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后面的补充内容里的选文跟以往相比,也更侧重从教法上选择了。
4.自我开发
当然,以上三点也都只是建议和大方向,教师也完全可以开动脑筋进行自我开发,尤其是自己已经运用成熟的语文教学策略,比如批注式阅读等等,但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少而精。单元目标要少而精,课文目标更要少而精。
二、策略的对接
1.类似的文体
以七上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学会朗读,体会语言之美;学会修辞,品味精彩语句;发挥联想想象,感受作者情怀。两篇教读课《春》和《济南的冬天》都可以以此为教学重点,落实、强化策略,然后在自读课《雨的四季》中用上这个策略去完成课文的学习。
如下:
《春》
A.初读课文,了解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事。
B.想象画面,感受特点:充满生机、积极向上。
C.圈点勾画,品味语言: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或哪些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者运用了哪些感官写出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征,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要求根据朗读节奏,划出停连,圈出重音,准确朗读句子。
D.联想想象,感受作者:作者为中学生而写,以儿童的视角口吻来赞美春天,寄语人们积极向上,莫负春光。
《济南的冬天》
A.初读课文,了解景物:山、水。
B.想象画面,感受特点:温晴、安适、秀气、清亮。
C.圈点勾画,品味语言: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或哪些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者運用了哪些感官写出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征,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要求根据朗读节奏,划出停连,圈出重音,准确朗读句子。
D.联想想象,感受作者:对“第二故乡”济南深深的爱与自豪。
E.拓展阅读,强化策略:《济南的秋天》(老舍);《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雨的四季》
A.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标出重音和停连,读文,了解景物: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B.想象画面、感受特点:美丽娇媚、热烈粗犷、端庄沉思、自然平静。
C.运用学过的圈点勾画法及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语言。
D.运用联系背景法,感受作者:一个出生在南方、生活在寒冷的北方人对家乡的深深的眷恋与怀念。
E.运用朗读方法和修辞策略,开展拓展阅读,并当堂检测:《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雪》(刘湛秋)
从上述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重点突出,两篇“教读课”都突出了“教策略”,而“自读课”则用学过的策略来自我学习。
2.不同的文体
可能会有老师有疑问:“同一单元的教读与自读的文章连文体都不一样,如何让学生做到完全自读?”其实,这就是考验老师的决断力了。前面说过,单元目标要少而精,课文目标更要少而精。我们是在教策略,不是在教文本解读,所以,在制定单元目标的时候,就要舍得放下固有的观念,勿需面面俱到。
以七上第四单元为例。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阅读方法都是默读,但第三单元要求一气呵成,第四单元则要求更进一步,要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思路。可用策略:结构图,思维导图或表格。《植树的牧羊人》是绘本故事,那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不一样类型的文章,如何对接呢?当然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如下:
《植树的牧羊人》
A.默读。
B.圈点勾画的具体格式及如何作批注,老师可作详细示范。
C.圈点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尤其注意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
D.圈点勾画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子,做旁批,并分析其性格特点,感受到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
A.默读,检测速度。
B.用圈点勾画法标出时间、空间及“我”的心路历程之处。
C.多角度复述课文:按“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复述;按“冒险——遇险——脱险”的方式复述;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D圈点勾画出“我”的心路历程的表现。作旁批。
E拓展:用所学的方法,快速默读《顶碗少年》,完成旁批并复述。
从上述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读课学了什么策略,自读课中就可以运用学过的策略。而且,如果在自读课堂里有支架(如学习单)、有评价(小组计分)、有挑战(不同题型得分不同)等等的方式,相信学生会自学得更加快乐更加有成就感的!
总体来说,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如果我们平时备课时可以仔细地想一想,今天我上这篇课文,是只想教课文还是教阅读?是只想教这篇文章还是想教一类文章?我教的方法中可不可以有好多种策略让学生自己来选?在教策略、用策略过程中,我有没有随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我想,假以时日,学生会越来越聪明,我们老师也会越来越轻松的!让我们努力,从“授鱼”转变成“授渔”再到学生自己“用渔”乃至“创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