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学写作(八)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zi16816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一起来重温两首送别诗,之所以说重温,是因为这两首诗实在太有名,很多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
  一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叫《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话译文】清晨的细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驿馆的青瓦辉映着柳树翠嫩的新芽。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诗人一开篇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新柔美的环境。早晨的雨下得不大,也不长。这朝雨恰好润湿了渭城的道路,也使青青柳色映照之下的客舍为之一新。这本应是最适合欢聚的环境,但是,“客舍”和“柳色”却暗示着离别。“客舍”自不必说,是羁旅行役者的住所;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传统,用折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可以说,这样的环境越清新、越柔美,越能够表现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祝福与不舍之情倾注在这美酒之中。诗人对他的朋友说,再干了这杯美酒,因为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首诗———高适的《别董大》(其一)。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白话译文】千里黄云遮天蔽日,渐近黄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飞。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人不认识你呢?
  这是一个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日暮黄昏,大雪纷飞,狂暴的北风中,唯见大雁南飞,使人顿生日暮天寒、游子漂泊之感。这样的环境,已经令人为之悲伤。如果在这样的情境下道别,岂不更添一重悲情!
  但是,诗人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下子为这首诗增添了一抹亮色,粗犷豪放之情立显。可以说,环境越恶劣,越能够衬托出诗人的粗犷豪放来。这两句是对朋友、对知音的激励与慰藉,让人从中收获莫大的信心和力量。
  以上算是温故,我们也要来点儿知新,搞一点儿“事情”,把这两首诗重组一下,改成下面这个样子。
  送别(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其二)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先来看第一首,环境如此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下送别,还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果你是被送别的那个人,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除了哭,似乎没有什么更多的出路了?
  再看第二首,环境如此清新柔美,在这样的环境下送别,还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果你是被送别的那个人,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不被重视———离去时连个挽留的人都没有。

  这样的重组,生生地把如此脍炙人口的两首送别诗给毁了。估计王维和高适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吧!
  同样的诗句,只是稍稍变动一下语句衔接,重新组合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落差呢?
  清代的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民国时期的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两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情与景要水乳交融。写景与写情不能做到水乳交融,二者就不能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这里说的写景,實际上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环境描写”。
  我们在做现代文阅读练习时,常常会接触到关于环境描写作用的问题,很多同学还去背诵什么“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等所谓的公式,考试的时候生搬硬套,但效果很差。实际上,古诗中的写景与写情相结合的写法非常多,好好琢磨琢磨,会对我们真正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有莫大的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也必然涉及环境描写的问题,很多同学也知道环境描写的必要性,但总不能很好地做到情景交融。多背诵一些情景交融的古诗,对提升写作中将环境描写和人物情感有机结合的能力也会有莫大的帮助。
  附一则小练习:
  假设在一次考试中,因为各种原因,你的成绩很不理想。你独自在学校的操场上徘徊。如果让你写一段文字,来表现此情此景,你准备怎么写呢?
其他文献
时值半夏。  窗外蝉声聒噪。“知了———知了———”的声音此起彼伏,有时停歇一会儿,很快又不知疲惫地响起。  我家附近有几棵柳树,每到夏日,这里便日夜吵闹不停。特别是夜晚,在一片寂静中传来的蝉鸣,伴随着南风吹拂柳叶的沙沙声,显得格外悠远。  坐在屋内被一道数学题折磨得焦头烂额的我,却没有心思体会那种“清风半夜鸣蝉”的惬意,只觉得天好热,蝉好吵,数学题好难,自己好烦。于是,我理所当然地把做不出来题的
天,拎着村庄;村,踩着云端;云,罩着崖顶。  站在大渡河畔,我东张西望,唯见白云悠悠,不见一脊一瓦。我在想:那高高的云端之上,真的会是胜利村人的故乡吗?  当地文友问我:“你在找什么?”  “云端上的村庄。”  “其实,所謂‘云端上的村庄’,听着充满诗情画意,说穿了那是典型的‘悬崖村’,咱这一带有很多。至于胜利村旧址,如果不是特别好的天气,肉眼是看不到的。”  初闻“云端上的村庄”,应该与早先媒体
题目  游历,可指去远地游览,也可指在近处参观。你所在的班级近期将举行以“游历”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发言稿,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题解  近年的高考、中考作文有一个流行的趋势,即考查实用类文章的写作。如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的作文题要求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完成一篇演讲稿;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要求以“带你走近______”为题,
我的爱和恨  都在一碗酒里沸腾  如果没有记错  五百年前,我打马走过  一片无垠的草原  当我把爱,刻在一条  亘古的河流  恨,也就化作一杯甘烈的酒  和族人古老的神话一道饮下  在梦里,我与纳木错的蓝  只隔著北斗星的寂寞
他的腹突然挺凸起来,又缓缓地落下去,手和脚划动着,身子随之作节段蠕动,像一只被网住了的虫子。  好一阵子,他都没能挣脱。于是他大吼一声,又一次将腹挺起,挺起,然后“砰”地掉下來,再也不动了。  昨夜一定是下了场雨,除通常能听到的溪流声外,还有山洪滚动的声音,沉闷而遥远。他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回吸时闻到了润湿的泥土、花卉和竹子的混合气味,爽肺清心。他睁开了眼睛。  天已亮了,阳光从竹壁缝里钻进来,水红
一不小心  错过了纳木湖的冬季  错过了一片冰封的蓝天  和一缕爱情  有多少鱼儿  在沐浴冰面下的雨季  脚印朝向远处的雪山  浮云像双翅般展开  安静守着无际的荒原,和  荒原之上的所有秘密  穿透冰层的梦想  剔透晶莹  这个被风召唤而来的冬季  这么纯粹而令人心悸的冬季  与大地相依相融的冬季  把温暖幻化成冰雪的冬季  白得,无可言说  没有被惊扰的生灵吧  雪原之下,传来  牦牛群奔涌
作家马丽华在《藏北游历》里曾说,藏北在她的视野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种意味、一种境界。就此而言,藏北是马丽华行走的心灵发现,是融汇着想象和游历的地理空间与心理体验的结构生成。相对于马丽华的游历而言,在作家旦巴亚尔杰的世界中,藏北就是家的所在,羌塘是他的精神命脉和情感皈依所系,亦是他舒展精神想象和放飞心灵激情的基点。尽管旦巴亚尔杰在拉萨生活了二十多年,但羌塘草原对于他的精神建构具有原初
发朋友圈已成为妈妈每天的必修课,一天不发她就寝食难安。  我妈经常在朋友圈里发自拍照。每天回到家,我总能看见她寻找不同角度自拍,而且不论拍多少张,她都不满意。好不容易从几百张照片中选出一张,还要经过360度无死角修图:大眼、痩脸、磨皮……  看着照片上“骨骼清奇”的妈妈,我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外星人!”的确,照片上的妈妈连我都认不出。我总劝她:“你天天自拍,手机内存都不够用了,你不累吗?”妈妈置若
屋里的浓烟让人刺眼,还有男人的牢骚  小门紧闭,门外是寒冷与死亡  灶上的高压锅黑得掉渣  你說着一口流利的牧区话  和着面团,跟男人们闲聊  让我诧异的是我没有捕捉到迷茫  你的脸上也没有那么多的故事  不轻浮,不冰冷  在一堆男人的世界里  你干净、利落
安少龙,男,1967年出生,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民族文学研究,在《民族文学研究》《甘肃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文学评论多篇,主编有《甘南乡土文学导读》(华中师大出版社2013年出版),曾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二届甘肃文艺评论奖。  甘南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接壤地带,地处内地通往藏区的门户,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村与牧区并存,农耕、游牧与城镇等多种生活方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