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部审计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自我约束、完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贯彻企业决策、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等方面具有外部审计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与自我调控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17-02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关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一定的要求或规定的标准,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活动,是内部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一种自律行为,借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近年来,普遍反映的内部审计工作地位不高、工作难开展等现象,一方面与企业产权结构及内部管理体制有关,另一方面与我们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薄弱也有一定的关系。下面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来谈谈如何加强和改善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
一、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进入21 世纪,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国内会计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正逐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对传统的理念产生强大的冲击,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对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及审计准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阶段,中国大部分单位的内部审计仍然局限于会计导向型审计,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上;审计的对象主要还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审计方法基本上是对会计科目进行逐笔审查,方法陈旧单一,效率低下。甚至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是按照领导的意图随意开展,既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也没有按照规章操作,因而常常使内部审计工作陷入无序状态之中,如超出职责范围审计、操作程序违规、审计方法和手段不当等,从而既影响审计的效率效果,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的产生。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不能很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审计、财务知识,更要掌握经济学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但是目前行政单位的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财会人员转任或兼任,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但由于缺乏内审知识,不了解内审工作的内容、程序和工作目标,严重影响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面对现代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熟知国家的法律法令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和标准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前提
无论从全面质量控制还是从项目质量控制上来说,内部审计准则及其质量控制标准都是我们内部审计工作应遵循的标准。但就内部审计实务而言,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内部审计准则及其质量控制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标准并遵照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建设服务。马钢集团公司审计部门自新领导上任以来,将公司下属二级单位按业务性质划分为费用性单位、生产性单位、生产经营性单位、放开经营单位和分、子公司,并已经制定出审计报告规范、审计底稿规范、审计实施方案规范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规范等一系列的审计业务操作规范,用以指导全体审计人员的现场审计工作,反过来,再通过审计人员的现场审计实践,对已出台的各项审计业务操作规范进行修改和完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审计项目过程控制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核心
1.审计项目立项。从全面质量控制来说,选择一个好的审计项目是有效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谓好的审计项目,应该是企业当前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课题,或者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前瞻性课题。一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内部审计部门及时关注企业经营管理动态,收集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信息,同时保持与公司管理层和机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另一方面,企业要真正重视内部审计职能,这不是口头上的重视,而是要从工作程序上保证企业经济活动资料和信息能有效传递到内部审计部门,重要的经营管理会议要通知内部审计部门派人参加。
2.成立项目审计小组。审计目标确定后,应根据实现审计目标的需要合理配备审计资源,成立项目审计小组,同时确定项目主审。关于审计人员配备,前面已谈到,这里就不再赘述。
3.审前调查及准备工作。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和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审计人员应首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等,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等一系列需要调查了解的情况,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重点领域,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随意性。同时,应收集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技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4.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确认项目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并细化审计实施内容、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方法和步骤都作了具体的安排。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
5.现场审计实施。由于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必须加强现场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应以项目主审为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审计进展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对重要审计事项,审计小组应及时讨论,必要时向审计部门领导汇报,以支撑既定审计目标的实现。现场审计还要注意及时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沟通,以获得审计事项发生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也能避免被审计单位产生抵触情绪,切实保障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
6.审计报告的撰写。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以避免重大问题的漏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规避审计风险。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计取证事实清楚、编制审计底稿依据合理、所查问题定性准确。审计报告措辞严密,处理意见公正、实事求是,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在认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意见。[责任编辑 陈丽敏]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17-02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关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一定的要求或规定的标准,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活动,是内部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一种自律行为,借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近年来,普遍反映的内部审计工作地位不高、工作难开展等现象,一方面与企业产权结构及内部管理体制有关,另一方面与我们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薄弱也有一定的关系。下面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来谈谈如何加强和改善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
一、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进入21 世纪,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国内会计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正逐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对传统的理念产生强大的冲击,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对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及审计准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阶段,中国大部分单位的内部审计仍然局限于会计导向型审计,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上;审计的对象主要还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审计方法基本上是对会计科目进行逐笔审查,方法陈旧单一,效率低下。甚至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是按照领导的意图随意开展,既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也没有按照规章操作,因而常常使内部审计工作陷入无序状态之中,如超出职责范围审计、操作程序违规、审计方法和手段不当等,从而既影响审计的效率效果,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的产生。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不能很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审计、财务知识,更要掌握经济学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但是目前行政单位的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财会人员转任或兼任,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但由于缺乏内审知识,不了解内审工作的内容、程序和工作目标,严重影响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面对现代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熟知国家的法律法令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和标准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前提
无论从全面质量控制还是从项目质量控制上来说,内部审计准则及其质量控制标准都是我们内部审计工作应遵循的标准。但就内部审计实务而言,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内部审计准则及其质量控制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标准并遵照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建设服务。马钢集团公司审计部门自新领导上任以来,将公司下属二级单位按业务性质划分为费用性单位、生产性单位、生产经营性单位、放开经营单位和分、子公司,并已经制定出审计报告规范、审计底稿规范、审计实施方案规范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规范等一系列的审计业务操作规范,用以指导全体审计人员的现场审计工作,反过来,再通过审计人员的现场审计实践,对已出台的各项审计业务操作规范进行修改和完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审计项目过程控制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核心
1.审计项目立项。从全面质量控制来说,选择一个好的审计项目是有效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谓好的审计项目,应该是企业当前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课题,或者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前瞻性课题。一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内部审计部门及时关注企业经营管理动态,收集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信息,同时保持与公司管理层和机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另一方面,企业要真正重视内部审计职能,这不是口头上的重视,而是要从工作程序上保证企业经济活动资料和信息能有效传递到内部审计部门,重要的经营管理会议要通知内部审计部门派人参加。
2.成立项目审计小组。审计目标确定后,应根据实现审计目标的需要合理配备审计资源,成立项目审计小组,同时确定项目主审。关于审计人员配备,前面已谈到,这里就不再赘述。
3.审前调查及准备工作。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和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审计人员应首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等,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等一系列需要调查了解的情况,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重点领域,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随意性。同时,应收集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技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4.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确认项目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并细化审计实施内容、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方法和步骤都作了具体的安排。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
5.现场审计实施。由于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必须加强现场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应以项目主审为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审计进展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对重要审计事项,审计小组应及时讨论,必要时向审计部门领导汇报,以支撑既定审计目标的实现。现场审计还要注意及时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沟通,以获得审计事项发生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也能避免被审计单位产生抵触情绪,切实保障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
6.审计报告的撰写。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以避免重大问题的漏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规避审计风险。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计取证事实清楚、编制审计底稿依据合理、所查问题定性准确。审计报告措辞严密,处理意见公正、实事求是,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在认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意见。[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