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全球价值链给全球经济和产业布局带来的新调整的基础上 ,指出了其对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影响,并据此给出优化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建议,希望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分工需要的毕业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分工;专业课程设置;影响
一、引言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出现和发展,给国际经济领域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引起了新一轮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全球价值链分工以企业为主体,将分工与贸易从宏观层面推进到微观层面,不仅模糊了国家和产业边界,也改变了企业的内涵,模糊了企业自身的边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企业就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标准化分割后,将各道工序在全球进行布局,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获取更大的收益。所以说,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企业从内涵上来说就是一个资源配置方式,宏观上利用全球各地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将其与微观生产过程各道工序要素投入比例的差异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全球价值链分工虽然是在以往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的其在国际分工的主体、客体、分工的原则还是利益分配上都有很大不同,分工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大地发展了以往的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企业由于拥有技术、品牌、渠道和人力资本等战略性,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起者、推动者和领导者,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能从属于这种全新的分工模式,积极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一些非核心环节。这种全新的分工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国际分工,对从事其相关环节或工序的工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何能够适应这种分工模式,为其培养合格的人才,也同样对培养人才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适时动态调整,以培养适合分工需要的毕业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这样一种全新的分工模式。这也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否获得好的人才,改变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不利局面,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主导企业,获得更好的分工利益的关键。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对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别于以往的国际分工,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对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课程设置应更加实用化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以生产工序为分工对象,对从事相应生产工序作业的人才的知识储备需要更加的实用化。因此,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仍然沿袭以前的做法,理论课程或者理论知识的配置较多,忽视知识应用方面课程的设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需要,可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对一些以培养应用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的高校尤为重要。
2、课程设置需要技能化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模式,使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演变为产品内分工,分工更加的细化和专业化,对从事其环节或工序的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常,只有拥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才能较好地胜任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某一环节或工序的工作,尤其是一些具备交叉知识学科或创新技能的人才往往更加受欢迎。为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能跟上这样的调整,注重能够培养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的设置,突出交叉知识和创新技能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需要,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发展。
3、课程设置需要岗位化
不同于以往的国际分工,全球价值链分工更加微观和细化,某一工序或环节可能就是一个或几个工作岗位的结合,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状况嵌入到整个价值链相应工序或环节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这样不但可以实现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实现整个价值链上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此,高校的课程设置也应该积极作出调整,根据具体岗位的技能和知识储备的需要来系统地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课时,针对性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更加具有竞争力,更易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三、优化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1、提升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比重
高校过去很多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或理论教学的比重过大,致使培养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无法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的应用中。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以生产工序或环节为分工对象,对从事这些环节的人员要求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加大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对一些不是必须的理论课程教学要适当精简。同时,理论课程的教学也要多结合实际,强调对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及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人才的需要,以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2、注重相关交叉领域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将整个产品价值链按照技术特征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和售后等工序或环节,并予以标准化,然后在全球布局,以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从事全球价值链某一特定工序或环节的工作,除了知道本工序或环节的知识和技能外,必须还要对上下游工序或环节乃至整个价值链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和涉足。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必须要调整课程的设置,在学好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应该开设交叉领域的一些课程。同时,让学生学好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涉足了相关交叉领域的知识,就业后除了能更好地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需要外,还有助于其创新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依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为了能够较好地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需要,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岗位相结合,根据岗位的能力模块需要,来设置课程。当然,一个岗位所要的能力也许好几个甚至更多,因此必须对岗位能力重要性进行分类和排序,再根据不同的能力模块来配置不同的课程。这可以使专业课程的设置相对合理,也可以有效区分课程的重要程度和开设的先后顺序,注重相关岗位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满足全球价值链分工岗位的需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相结合。
四、结论
全球价值链分工将以往的国际分工发展到了微观企业领域,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能工很好地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需要,从事其相關岗位工作的人员除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技能外,还要有一定的与所从事环节相关的上下游的交叉领域的知识储备。这对为社会培养就业人才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增加实践课程和课时的比重,根据岗位的能力模块的需要合理设置课程,兼顾相关交叉领域知识储备的需要,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既可以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岗位需要,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陈灿煌,刘凤根.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设置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4):118 -121.
[2] 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3):75-78.
[3] 王正胜.复合、融合与整合:国内高校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43-145.
[4] 薛玉香.高校课程设置进步的阶梯:职业化、市场化与科学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12-116.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分工;专业课程设置;影响
一、引言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出现和发展,给国际经济领域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引起了新一轮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全球价值链分工以企业为主体,将分工与贸易从宏观层面推进到微观层面,不仅模糊了国家和产业边界,也改变了企业的内涵,模糊了企业自身的边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企业就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标准化分割后,将各道工序在全球进行布局,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获取更大的收益。所以说,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企业从内涵上来说就是一个资源配置方式,宏观上利用全球各地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将其与微观生产过程各道工序要素投入比例的差异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全球价值链分工虽然是在以往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的其在国际分工的主体、客体、分工的原则还是利益分配上都有很大不同,分工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大地发展了以往的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企业由于拥有技术、品牌、渠道和人力资本等战略性,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起者、推动者和领导者,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能从属于这种全新的分工模式,积极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一些非核心环节。这种全新的分工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国际分工,对从事其相关环节或工序的工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何能够适应这种分工模式,为其培养合格的人才,也同样对培养人才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适时动态调整,以培养适合分工需要的毕业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这样一种全新的分工模式。这也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否获得好的人才,改变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不利局面,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主导企业,获得更好的分工利益的关键。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对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别于以往的国际分工,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对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课程设置应更加实用化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以生产工序为分工对象,对从事相应生产工序作业的人才的知识储备需要更加的实用化。因此,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仍然沿袭以前的做法,理论课程或者理论知识的配置较多,忽视知识应用方面课程的设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需要,可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对一些以培养应用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的高校尤为重要。
2、课程设置需要技能化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模式,使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演变为产品内分工,分工更加的细化和专业化,对从事其环节或工序的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常,只有拥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才能较好地胜任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某一环节或工序的工作,尤其是一些具备交叉知识学科或创新技能的人才往往更加受欢迎。为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能跟上这样的调整,注重能够培养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的设置,突出交叉知识和创新技能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需要,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发展。
3、课程设置需要岗位化
不同于以往的国际分工,全球价值链分工更加微观和细化,某一工序或环节可能就是一个或几个工作岗位的结合,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状况嵌入到整个价值链相应工序或环节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这样不但可以实现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实现整个价值链上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此,高校的课程设置也应该积极作出调整,根据具体岗位的技能和知识储备的需要来系统地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课时,针对性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更加具有竞争力,更易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三、优化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1、提升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比重
高校过去很多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或理论教学的比重过大,致使培养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无法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的应用中。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以生产工序或环节为分工对象,对从事这些环节的人员要求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加大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对一些不是必须的理论课程教学要适当精简。同时,理论课程的教学也要多结合实际,强调对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及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人才的需要,以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2、注重相关交叉领域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将整个产品价值链按照技术特征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和售后等工序或环节,并予以标准化,然后在全球布局,以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从事全球价值链某一特定工序或环节的工作,除了知道本工序或环节的知识和技能外,必须还要对上下游工序或环节乃至整个价值链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和涉足。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必须要调整课程的设置,在学好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应该开设交叉领域的一些课程。同时,让学生学好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涉足了相关交叉领域的知识,就业后除了能更好地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需要外,还有助于其创新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依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为了能够较好地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需要,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岗位相结合,根据岗位的能力模块需要,来设置课程。当然,一个岗位所要的能力也许好几个甚至更多,因此必须对岗位能力重要性进行分类和排序,再根据不同的能力模块来配置不同的课程。这可以使专业课程的设置相对合理,也可以有效区分课程的重要程度和开设的先后顺序,注重相关岗位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满足全球价值链分工岗位的需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相结合。
四、结论
全球价值链分工将以往的国际分工发展到了微观企业领域,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能工很好地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需要,从事其相關岗位工作的人员除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技能外,还要有一定的与所从事环节相关的上下游的交叉领域的知识储备。这对为社会培养就业人才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增加实践课程和课时的比重,根据岗位的能力模块的需要合理设置课程,兼顾相关交叉领域知识储备的需要,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既可以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岗位需要,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陈灿煌,刘凤根.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设置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4):118 -121.
[2] 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3):75-78.
[3] 王正胜.复合、融合与整合:国内高校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43-145.
[4] 薛玉香.高校课程设置进步的阶梯:职业化、市场化与科学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