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法降解碳基纳米材料方式解析

来源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基纳米材料凭借着其力学和电学优势在科学界和工业界等各领域被广泛关注和应用.碳基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频繁运输及多领域使用,致使其在各个环节中不可控地进入或释放至地表水、污水处理系统、沉积物和土壤里,对生物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毒性效应.综述了碳基纳米材料对动物、细胞和细菌等的毒害性和破坏性,归纳了碳基纳米材料生物降解的方式和途径,分析了碳基纳米材料的生物降解机理和机制,为后续碳基纳米材料的生物降解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采用氢氟酸刻蚀法制备了Ti3 C2 MXene,研究了刻蚀温度和刻蚀时间对Ti3 C2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室温下制备的Ti3 C2呈手风琴状,随着刻蚀温度升高,Ti3 C2层间距逐渐增大,且多层Ti3 C2逐渐转变成单层结构.室温下刻蚀速度较为缓慢;随着刻蚀时间延长,Al原子层逐渐被溶解,刻蚀24 h以上可得到手风琴状多层Ti3 C2.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室温下刻蚀24 h制备的多层Ti3 C2 MXene电化学性能较好,该样品在0.1 A/g电流密度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450.6
针对某硫铁矿烧渣进行了硫脲法搅拌浸金、银研究,考察了磨矿细度、硫脲浓度、pH值、液固比、搅拌时间、矿浆温度、浸出剂种类对金、银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搅拌浸出条件为: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89%、硫脲浓度15 g/L、pH=2.5、液固比3、搅拌时间7.5 h、矿浆温度50℃,此条件下金、银浸出率分别达到84.8%、72.1%.
通过硬度和电导率的测量以及金相与电镜分析,研究了7A55铝合金在铸态及不同均匀化条件下组织与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铸锭经400℃/8 h均匀化处理后,合金电导率急剧下降,硬度急剧上升;经400℃/8h+465℃/Xh均匀化处理后,随二级保温时间增加,合金的电导率先降低后趋于稳定,布氏硬度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在400℃/8 h+465℃/36 h时,低熔点共晶相回溶充分,晶界残留少量难溶的S相以及Al7Cu2Fe相.考虑到工业化生产实际,400℃/8 h+465℃/36 h为较适宜的7A55合金铸锭的均匀化制
介绍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重点对国内外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了我国产业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完善产业园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采用体视镜、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观察了7050铝合金型材裂纹的断口形貌、显微组织;借助光谱仪和能谱仪分析了合金的化学成分和裂纹处的微区成分.结果表明,合金裂纹位于型材筋条端部粗晶区域,裂纹沿粗晶晶界开裂.造成合金型材开裂的原因是固溶淬火时产生的淬火应力超过了合金型材粗晶区的强度所致.合金型材裂纹为淬火裂纹.
以某铝制物流车白车身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其初始方案进行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分析.考虑到弯曲刚度(4564.70 N/mm)小于目标值(6000 N/mm),而扭转刚度(11384.06 N·m/deg)远大于目标值(8000 N·m/deg),仅针对弯曲刚度进行基于白车身料厚的灵敏度优化分析.设计变量为白车身料厚,约束条件为弯曲刚度不低于目标值,目标函数为白车身总质量最小,最后对优化方案进行扭转刚度校核.优化结果表明:车身质量减轻39.76 kg,同时弯曲刚度提升至目标值,提高31.52%,扭转
探究碳酸钠含量和盐水中氯酸盐含量的关系,发现碳酸钠含量高是氯酸盐含量高的一个原因.利用旧设备,进行氯酸盐分解装置的改造,采用盐酸分解法降低离子膜系统中的氯酸盐含量.新装置运行后,盐水中氯酸盐量基本控制在9 g/L以下,保证了离子膜法烧碱的品质,维持电解系统的稳定运行.
采用解决多目标规划问题(MLP)常用的stem法建立模型以及求解,并且引入了区间数以及决策者偏好参数 λ,对应急物资调配成本以及延迟时间分别进行了单目标规划,结果显示,决策者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作成效,最后提出改进部分应急物资调拨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降低环境污染和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对人类生活和气候的影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居民和企业使用清洁能源进行生活和生产性经济活动,因此预测能源使用者的能源选择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混合策略模型下,根据清洁能源使用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可以对使用者的清洁能源选择模型进行求解,最终可以得到能源使用者的最优选择概率,进而可以实现博弈各方的平衡.通过实例来说明混合策略下能源使用者可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基于活动数据,估算了惠州市工业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显示,2009—2018年,惠州市工业源原油碳排放占工业总排放比例不低于47%,天然气占比为6%~9%;工业碳排放呈上升趋势,排放量为3875.9万—7224.9万t,碳排放强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6.72 t/万元降至2018年的4.17 t/万元;工业碳排放变化率、工业增加值变化率及脱钩指数在核算期间波动较大,2011年、2013—2016年为脱钩状态,而2018年受低能耗高产值电子信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