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鄞江镇,浙东一座历史悠久的重镇,在宁波府成立之前,曾是五百多年县府、州治的所在地。古往今来,缓缓流淌的鄞江水,哺育着宁波的民众,被人们称为宁波的发祥之地。
溪流清清,古镇幽幽。一代功臣王元暐着手建立了它山堰及附属工程后,鄞江被分成数条支流,后汇聚入海。其庞大而细腻的水系,灌溉了广阔肥沃的宁绍平原,更见证了宁波府的建立、兴起及历史变迁。
走进鄞江这个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城镇,只见青砖灰瓦的浙东民居静立,其间又藏匿了多少久远的故事,在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这座江南水乡的风雅和婉约啊!
鄞江镇是鄞州区(原鄞县)的一个古镇,清末至民国,镇区人口近2万,被称为宁波城“出南门第一大镇”。鄞江镇原有一座古廊桥叫鄞江桥。鄞江镇位于属四明山区与鄞西平原的交界处,距宁波城区20余公里,是山区通往宁波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宁波、绍兴、台州三个府五六个县的商旅驻脚点和海货、山货的集散地。
鄞江,流经宁波市区到镇海口出海,是一条通海的潮汐江河,在不同历史时期,曾被称为“奉化江”、“甬江”,因此水上交通运输业发达,舟山定海一带的海船、绍兴、上虞一带的乌篷船、百官船均可到达鄞江桥下的江埠头码头或它山堰堰下。
风水宝地
一座因水而生灵气,依山而成宝地的鄞江镇,是一个拥有1600多年悠久历史的风水宝地。
东晋隆安五年(即公元401年),戍守句章的大将刘裕(后为南朝宋武帝)决定迁移句章县城,着令堪舆术道士择选地址。数月后,发现句章县境内有一处风水宝地,按四明山峰脉走势,以龙鹳为脉络,依狮凤为屏障(鄞江桥东面的狮子山和凤凰山),采龟蛇为灵气(光溪村的乌龟山和悬慈村的蛇山,龟证长寿,蛇呈龙像),点官塘池为晶珠。于是便在这个被叫作鄞江的地方,土名“古城畈”一带建城,当为鄞江镇为县治之始。
近年来,鄞江镇的文物保护工作者陈思光先生,根据几十年来对鄞江的研究,发现鄞江的地理,以官塘池为太极,向八方辐射,标记分明,布局独特,是天然的八卦形状。
看来,不管是陈思光先生的八卦研究,还是东晋时期的堪舆术,中国传统思想在这里得到汇合。滨水而居的鄞江镇,依山而栖,坐山临水,既庇佑着生灵,也使一方水土发达并得以延续、传承千年。还有鄞江西临的四明山,自古以来因呈日、月之光,被称为“四明”。天造地设的福地选址,闪烁着浙东先民的智慧之光。
黄土之堇的宁波古地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一带满目荒芜,浙东被称为“东夷之地”。地处东夷的宁波,古称“堇邑”之地。据考证:“堇”乃黄土二字之缩写,堇邑二字合称为鄞。中国文字是一个奇特的创举,这个鄞字的演化,印证了宁波古地的繁华。
直到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才从鄞江迁至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洪武三年,洪武皇帝朱元璋下旨改明州府为宁波府,名称沿用至今,有600余年的历史。
呈日月之光的鄞江古镇
鄞江西临的四明山,自古以来因呈日、月之光,被称为“四明”。
在鄞江镇上的鄞江段上建筑的它山堰水利工程,赋予了鄞江镇这座县城一个美号一四明首镇。鄞江镇上残存的石拱桥许家桥上,还醒目的镌刻着这四个大字山。
根据鄞江地区老一辈人的传说,在“四名首镇”四个字中,“镇”字是指镇压、降服的意思,“四明首镇”实际上是指四明地区第一道镇压妖怪的关口。“妖怪”则是那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生命财产的江水!它山堰镇住了江水蛟龙,不能干坏事了,所以它山堰是镇妖服怪的宝器,鄞江之地,顺理成章地成了“四明首镇”。
纵览鄞江流域的历史,不难发现,宁绍地区四通八达的河网,与海直接相联,海潮溯河而上,各大河道的沿岸民众皆受到海潮的影响,灌溉、饮用水源的缺乏,使当政者极为关注,民众也将此当作一大危害。唐时,当它山堰及附属的水利工程修建后,鄞江镇成了阻止海潮的关口,自然也就成了鄞州民众心目中的镇怪之钥。
旧时府邸今安在
岁月流逝,往昔已成历史,古代鄞江镇上的明州府、鄞县府,其“衙门”位置究竟在哪里?成为了学者们寻找的历史之谜。
有一个较为认可的版本是:在今天的鄞江镇洪水湾以东到啤酒厂之间,曾经有过县治、州府的辉煌岁月,是州府、县治的所在地。这是一块面积约二三百亩的土地,在鄞江这个半山区的镇里,是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多少年来,古老的宁波话都将该地俗称为“古城畈”。
1958年,该地曾掘出唐代的砖瓦石料。故很多专家都认定,古城畈是州、县“衙门”的所在地,商业区的重心就在鄞江南岸悬慈(县市),“县市”即县城的集市区。
唐朝中期,原明州城基本已废弃。到元朝末年,明州府属的鄞江镇,街市、村集又逐渐南移。至明朝中叶,基本上形成了以水中村为轴心的市集街景,光溪街及悬慈街为两翼的对称形集镇,直至现在的街市格局。
随着州府、县治的迁移,至宁波府的形成、兴旺繁荣,辉煌的鄞江由前台走向了历史舞台的幕后。而等待它的,是千年的一轮回,历史在这里将再次重新焕发出新颜!
溪流清清,古镇幽幽。一代功臣王元暐着手建立了它山堰及附属工程后,鄞江被分成数条支流,后汇聚入海。其庞大而细腻的水系,灌溉了广阔肥沃的宁绍平原,更见证了宁波府的建立、兴起及历史变迁。
走进鄞江这个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城镇,只见青砖灰瓦的浙东民居静立,其间又藏匿了多少久远的故事,在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这座江南水乡的风雅和婉约啊!
鄞江镇是鄞州区(原鄞县)的一个古镇,清末至民国,镇区人口近2万,被称为宁波城“出南门第一大镇”。鄞江镇原有一座古廊桥叫鄞江桥。鄞江镇位于属四明山区与鄞西平原的交界处,距宁波城区20余公里,是山区通往宁波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宁波、绍兴、台州三个府五六个县的商旅驻脚点和海货、山货的集散地。
鄞江,流经宁波市区到镇海口出海,是一条通海的潮汐江河,在不同历史时期,曾被称为“奉化江”、“甬江”,因此水上交通运输业发达,舟山定海一带的海船、绍兴、上虞一带的乌篷船、百官船均可到达鄞江桥下的江埠头码头或它山堰堰下。
风水宝地
一座因水而生灵气,依山而成宝地的鄞江镇,是一个拥有1600多年悠久历史的风水宝地。
东晋隆安五年(即公元401年),戍守句章的大将刘裕(后为南朝宋武帝)决定迁移句章县城,着令堪舆术道士择选地址。数月后,发现句章县境内有一处风水宝地,按四明山峰脉走势,以龙鹳为脉络,依狮凤为屏障(鄞江桥东面的狮子山和凤凰山),采龟蛇为灵气(光溪村的乌龟山和悬慈村的蛇山,龟证长寿,蛇呈龙像),点官塘池为晶珠。于是便在这个被叫作鄞江的地方,土名“古城畈”一带建城,当为鄞江镇为县治之始。
近年来,鄞江镇的文物保护工作者陈思光先生,根据几十年来对鄞江的研究,发现鄞江的地理,以官塘池为太极,向八方辐射,标记分明,布局独特,是天然的八卦形状。
看来,不管是陈思光先生的八卦研究,还是东晋时期的堪舆术,中国传统思想在这里得到汇合。滨水而居的鄞江镇,依山而栖,坐山临水,既庇佑着生灵,也使一方水土发达并得以延续、传承千年。还有鄞江西临的四明山,自古以来因呈日、月之光,被称为“四明”。天造地设的福地选址,闪烁着浙东先民的智慧之光。
黄土之堇的宁波古地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一带满目荒芜,浙东被称为“东夷之地”。地处东夷的宁波,古称“堇邑”之地。据考证:“堇”乃黄土二字之缩写,堇邑二字合称为鄞。中国文字是一个奇特的创举,这个鄞字的演化,印证了宁波古地的繁华。
直到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才从鄞江迁至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洪武三年,洪武皇帝朱元璋下旨改明州府为宁波府,名称沿用至今,有600余年的历史。
呈日月之光的鄞江古镇
鄞江西临的四明山,自古以来因呈日、月之光,被称为“四明”。
在鄞江镇上的鄞江段上建筑的它山堰水利工程,赋予了鄞江镇这座县城一个美号一四明首镇。鄞江镇上残存的石拱桥许家桥上,还醒目的镌刻着这四个大字山。
根据鄞江地区老一辈人的传说,在“四名首镇”四个字中,“镇”字是指镇压、降服的意思,“四明首镇”实际上是指四明地区第一道镇压妖怪的关口。“妖怪”则是那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生命财产的江水!它山堰镇住了江水蛟龙,不能干坏事了,所以它山堰是镇妖服怪的宝器,鄞江之地,顺理成章地成了“四明首镇”。
纵览鄞江流域的历史,不难发现,宁绍地区四通八达的河网,与海直接相联,海潮溯河而上,各大河道的沿岸民众皆受到海潮的影响,灌溉、饮用水源的缺乏,使当政者极为关注,民众也将此当作一大危害。唐时,当它山堰及附属的水利工程修建后,鄞江镇成了阻止海潮的关口,自然也就成了鄞州民众心目中的镇怪之钥。
旧时府邸今安在
岁月流逝,往昔已成历史,古代鄞江镇上的明州府、鄞县府,其“衙门”位置究竟在哪里?成为了学者们寻找的历史之谜。
有一个较为认可的版本是:在今天的鄞江镇洪水湾以东到啤酒厂之间,曾经有过县治、州府的辉煌岁月,是州府、县治的所在地。这是一块面积约二三百亩的土地,在鄞江这个半山区的镇里,是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多少年来,古老的宁波话都将该地俗称为“古城畈”。
1958年,该地曾掘出唐代的砖瓦石料。故很多专家都认定,古城畈是州、县“衙门”的所在地,商业区的重心就在鄞江南岸悬慈(县市),“县市”即县城的集市区。
唐朝中期,原明州城基本已废弃。到元朝末年,明州府属的鄞江镇,街市、村集又逐渐南移。至明朝中叶,基本上形成了以水中村为轴心的市集街景,光溪街及悬慈街为两翼的对称形集镇,直至现在的街市格局。
随着州府、县治的迁移,至宁波府的形成、兴旺繁荣,辉煌的鄞江由前台走向了历史舞台的幕后。而等待它的,是千年的一轮回,历史在这里将再次重新焕发出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