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做学生的时候,就曾对教育学有许多的疑惑,教师、教材,没有魅力,那时我真搞不清楚,肤浅的文字和人物何以占据人类智慧的一席之地。好在我没有因此而产生对一切知识的厌倦,否则,我与教育学可能就没有深刻的联系了。我糊里糊涂地翻过教育学的篱笆,在它的周边时而嬉戏,时而凝思,度过了好多岁月。有一日,我回到了教育学这个家,发觉自己的疑惑在流浪中已然释解,除了努力建设这个家,再也无法选择。
由于自己属于教育学领域的人,难免有一点本位主义的心理。我没法不承认,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教育学给人的是内向、谨慎甚至是懦弱的形象。但同时我又相信,这特征不是教育学自身的,而是现实中教育学人的特征。在中国,教育学没少受他人的讥讽,身在其中的人也不乏自惭形秽者,说怪,却也不怪。说怪,是对不能令人愉悦的教育学现实的困惑,而一旦搞明白它的根由,也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
我做学生的时候,就曾对教育学有许多的疑惑,教师、教材,没有魅力,那时我真搞不清楚,肤浅的文字和人物何以占据人类智慧的一席之地。好在我没有因此而产生对一切知识的厌倦,否则,我与教育学可能就没有深刻的联系了。我糊里糊涂地翻过教育学的篱笆,在它的周边时而嬉戏,时而凝思,度过了好多岁月。有一日,我回到了教育学这个家,发觉自己的疑惑在流浪中已然释解,除了努力建设这个家,再也无法选择。
现在,我对教育学有了一定的认识,逐渐地算得上一个明白人,真的感谢已经逝去的时光,那中间的许多人事、言语,应是我的老师。这里要说的关于教育学的九句话,是我对于教育学学科的简单认识,其源头在我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提醒我永远正确地对待教育学。
容易湮没天才的学科
业师胡德海教授告诉我说,“教育学是一门容易湮没天才的学科。多少天才在这里都能被湮没,但多少天才在这里都会有用武之地。”我十分赞同他的说法,同时也发现他的这句话可能也适用于教育学之外的众多学科。我又意识到,胡先生的话并不简单的是基于本位主义的立场。现实的教育学界,许多学者的困惑,只有用这句话,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孙喜亭教授就曾经表达过对教育学研究特殊艰难的认识,并感到十分困惑,他觉得自己若从事了其他的学科,应比现在更有成就感。实际上,教育学领域不绝于耳的“迷惘”与“困惑”之声,何尝不是许多天才被湮没后的心理反应呢?我觉得胡德海教授所说的后半句更有深意,即教育学是博大而耐人耕耘的。
知识成本较高的学科
迷惘和困惑都是真实的,并不是教育学者的精神撒娇。他们之所以迷困,是因为对教育学这门学科还没有通透的体察。我在很多年前就不幸地发现,教育学是一门知识成本较高的学科。具体来说,学哲学的、学历史的、学社会学的、学心理学及学其它许多学科的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讲,都可以不读教育学的书,可以不懂教育学,却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哲学家、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或其他什么家。但是,一个学教育学的人,若想成为有建树的教育学家,就必须首先懂得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基础和前提性的知识,否则,他在教育学领域只能是一事无成。显然,教育学研究者需要较高的知识起点和较多的知识储备,少年早成,基本无望。更值得注意的是,因无望成功而得过且过,或因储备不足而必然无望成功,无疑减缓了教育学前进的步伐。
基于心理体验的学科
就像伦理学、美学一样,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研究者对教育的心理体验。只有把自己融入研究的对象即教育之中,研究者才能够洞悉教育的奥秘。近代以来的主流研究方法论是主张主客分离的,这可能适宜于自然物的研究,对于以人、事为对象的人文社会研究领域来说,多少有些机械。教育是发生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件事,没有做过教育人和教育事的研究者,在把自己同研究对象分离开来的同时,就被研究对象轻轻地关在了门外。也许有人要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一点都不知道教育的人,那我要说,作为一个普通的生活人对教育的体验,和作为一个研究者对教育的体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教育思想的宝库中,我们找不到一个没有生命的学术语句,在那里,无不是基于思想家对教育深刻体验的思维凝结。
没有专业术语的学科
在教育学领域,有一个经典的问题,即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Scheffler,I.)、米勒(Miller,J.R.),英国教育学家彼得斯(Peters,R.S.)等人,就否定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谢弗勒认为,教育学只是一门职业性科目,而不是一门学术性科目。经验世界中的各个领域与各个学科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不能用其他学科的术语创造一门独立的学科。谢弗勒在这里提到了术语问题,就此而言,教育学是没有自己专业术语的一门学科。我概括了一下,教育学中基本的教育术语有如下几个:教育、学校、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法,除此之外的理论术语的确是原发于其他学科的。不过,我并不因此同意谢弗勒的观点。道理很简单,人每天要吃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以支持生命的存在,难道会因为我们生命的运行全部依靠了外在的资源,就否决人的独立性吗?今天,主流的观点是承认教育学独立的。我想,没有专业术语不是教育学的不足,应被视为教育学的特殊性。
难以超越常识的学科
教育是人人可谈的事情,注定了教育学超越常识世界的艰难和复杂。学教育学的学生,经常会发现自己虽然学习了各种教育学科的知识,但对于现实的教育很难产生超越常人的言说,似乎自己的专业性只能在试卷上才能表现出来。我希望学教育学的学生切不可因此而灰心,或者对教育学怀有失望的情绪。实际上,教育学没有自己的专业术语这一事实,就注定了它只能被思想家所成就。换句话说,教育学是一门思想者的学科,如果一个所谓的教育学者没有教育思想,那他在教育学领域必然是一无所有。教育的完全实际,的确容易使研究者几乎本能地远离了哲学的思辨和科学的实证,走向常识化的、想当然的、与教育实际颇为暧昧的思维过程,从而也使教育学很容易进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解释教育现象、表达教育思维的学科
应该说,上述判断是没有走进教育学大门的。那么,教育学的大门里是什么呢?这是教育学的内容问题。简言之,教育学是一门解释教育现象、表达教育思维的学科。在这里,我没有提到人们熟悉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找规律”的学科内容表达格式,这是因为教育是人为的和为人的人文、社会实践。教育不是自然物,它的运动也不是自然物的运动,而是人文、社会实践的运动。过去教育学的目的确定,有时候是错位的,结果是教育学永远达不到自己所设定的目的,成为天生的失败者。要我说,教育学什么都可以不干,现实的教育现象是必须要解释的;教育学什么都可能不干,但它必然会表达具有理想性质的教育思维。如果在教育学中找寻不到对教育现象的合理解释,找寻不到关于好的教育想法和做法,我真不知道教育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需要创造者和建设者的学科
面对现实,我想说,在教育学领域,做材料的人较多,搞建筑的人太少,以致砖瓦成堆,大厦难成。所谓做材料的,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搬运材料的,比如,从外邦猎取文献,稍作加工装潢,在本地兜售,做了异国思想的传声筒,其价值当然也不可忽视,但性质就是搬运;二是编辑材料的,既然是编辑,追求的是一种材料的秩序,需要一定的辛苦和格式化的表达,做好了,比搬运的技术含量高些,做不好了,往往不及搬运的价值;三是驾驭旧材料和制造新材料的,主要工作是依据文献资料进行学术写作,这样的研究者是我们教育学研究者的主体部分,客观地说,这种工作在做材料之中是最为高级的,不乏有意义的创造。
需要研究者具有
爱和智慧品格的学科
展望未来,我想说,教育学是需要研究者具有爱和智慧品格的学科。教育是特殊的,教育学也是特殊的。教育虽然只是社会中一种普通的职业,但社会对教育者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的从业者;教育学虽然也只是人类知识家族中的普通一员,但其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却不大普通。我以前说过,教育学就像围棋,好入门,难成就。难在何处呢?论思辨,它难不过哲学,论实证,它难不过科学,论技巧,它难不过艺术。原来,教育学之难,就在于它要求研究者不仅是一个知识工人,还要是一个精神健全的人。我在教育理论上主张爱智统一是教育的精神,对于教育学研究者,我同样认为,爱和智慧的品格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历来的学者们都讲,要做学问先做人,这一点在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可能会显得尤其重要。教育学者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比教育学的理性更有意义。教育学者被人尊重了,教育学就被人尊重了。
有待继续完善的学科
当然,教育学受人尊重,不仅仅取决于教育学者的品格,还取决于它自身的成熟。尽管教育学的学科化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其科学化的尝试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教育学仍然是不成熟的。教育学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结构的不完整,内涵的不彻底,以及走向实践的渠道不畅通。对于教育学的结构,我的观点是史、论、用三大领域,教育史学、教育哲学、教育科学、教育工学、教育技艺学五大学科;对于内涵,我的观点是解释教育现象、表达教育思维;对于走向实践的渠道,我的观点是借助教育思维和行动研究两个中介,其中的教育思维是认识性中介,行动研究是实践性中介。我们知道,教育的有用兼无用,容易让人挑战教育学的尊严。但是,只要教育学自身能不断地成熟和完善,最终会赢得人们尊重的。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由于自己属于教育学领域的人,难免有一点本位主义的心理。我没法不承认,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教育学给人的是内向、谨慎甚至是懦弱的形象。但同时我又相信,这特征不是教育学自身的,而是现实中教育学人的特征。在中国,教育学没少受他人的讥讽,身在其中的人也不乏自惭形秽者,说怪,却也不怪。说怪,是对不能令人愉悦的教育学现实的困惑,而一旦搞明白它的根由,也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
我做学生的时候,就曾对教育学有许多的疑惑,教师、教材,没有魅力,那时我真搞不清楚,肤浅的文字和人物何以占据人类智慧的一席之地。好在我没有因此而产生对一切知识的厌倦,否则,我与教育学可能就没有深刻的联系了。我糊里糊涂地翻过教育学的篱笆,在它的周边时而嬉戏,时而凝思,度过了好多岁月。有一日,我回到了教育学这个家,发觉自己的疑惑在流浪中已然释解,除了努力建设这个家,再也无法选择。
现在,我对教育学有了一定的认识,逐渐地算得上一个明白人,真的感谢已经逝去的时光,那中间的许多人事、言语,应是我的老师。这里要说的关于教育学的九句话,是我对于教育学学科的简单认识,其源头在我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提醒我永远正确地对待教育学。
容易湮没天才的学科
业师胡德海教授告诉我说,“教育学是一门容易湮没天才的学科。多少天才在这里都能被湮没,但多少天才在这里都会有用武之地。”我十分赞同他的说法,同时也发现他的这句话可能也适用于教育学之外的众多学科。我又意识到,胡先生的话并不简单的是基于本位主义的立场。现实的教育学界,许多学者的困惑,只有用这句话,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孙喜亭教授就曾经表达过对教育学研究特殊艰难的认识,并感到十分困惑,他觉得自己若从事了其他的学科,应比现在更有成就感。实际上,教育学领域不绝于耳的“迷惘”与“困惑”之声,何尝不是许多天才被湮没后的心理反应呢?我觉得胡德海教授所说的后半句更有深意,即教育学是博大而耐人耕耘的。
知识成本较高的学科
迷惘和困惑都是真实的,并不是教育学者的精神撒娇。他们之所以迷困,是因为对教育学这门学科还没有通透的体察。我在很多年前就不幸地发现,教育学是一门知识成本较高的学科。具体来说,学哲学的、学历史的、学社会学的、学心理学及学其它许多学科的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讲,都可以不读教育学的书,可以不懂教育学,却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哲学家、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或其他什么家。但是,一个学教育学的人,若想成为有建树的教育学家,就必须首先懂得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基础和前提性的知识,否则,他在教育学领域只能是一事无成。显然,教育学研究者需要较高的知识起点和较多的知识储备,少年早成,基本无望。更值得注意的是,因无望成功而得过且过,或因储备不足而必然无望成功,无疑减缓了教育学前进的步伐。
基于心理体验的学科
就像伦理学、美学一样,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研究者对教育的心理体验。只有把自己融入研究的对象即教育之中,研究者才能够洞悉教育的奥秘。近代以来的主流研究方法论是主张主客分离的,这可能适宜于自然物的研究,对于以人、事为对象的人文社会研究领域来说,多少有些机械。教育是发生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件事,没有做过教育人和教育事的研究者,在把自己同研究对象分离开来的同时,就被研究对象轻轻地关在了门外。也许有人要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一点都不知道教育的人,那我要说,作为一个普通的生活人对教育的体验,和作为一个研究者对教育的体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教育思想的宝库中,我们找不到一个没有生命的学术语句,在那里,无不是基于思想家对教育深刻体验的思维凝结。
没有专业术语的学科
在教育学领域,有一个经典的问题,即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Scheffler,I.)、米勒(Miller,J.R.),英国教育学家彼得斯(Peters,R.S.)等人,就否定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谢弗勒认为,教育学只是一门职业性科目,而不是一门学术性科目。经验世界中的各个领域与各个学科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不能用其他学科的术语创造一门独立的学科。谢弗勒在这里提到了术语问题,就此而言,教育学是没有自己专业术语的一门学科。我概括了一下,教育学中基本的教育术语有如下几个:教育、学校、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法,除此之外的理论术语的确是原发于其他学科的。不过,我并不因此同意谢弗勒的观点。道理很简单,人每天要吃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以支持生命的存在,难道会因为我们生命的运行全部依靠了外在的资源,就否决人的独立性吗?今天,主流的观点是承认教育学独立的。我想,没有专业术语不是教育学的不足,应被视为教育学的特殊性。
难以超越常识的学科
教育是人人可谈的事情,注定了教育学超越常识世界的艰难和复杂。学教育学的学生,经常会发现自己虽然学习了各种教育学科的知识,但对于现实的教育很难产生超越常人的言说,似乎自己的专业性只能在试卷上才能表现出来。我希望学教育学的学生切不可因此而灰心,或者对教育学怀有失望的情绪。实际上,教育学没有自己的专业术语这一事实,就注定了它只能被思想家所成就。换句话说,教育学是一门思想者的学科,如果一个所谓的教育学者没有教育思想,那他在教育学领域必然是一无所有。教育的完全实际,的确容易使研究者几乎本能地远离了哲学的思辨和科学的实证,走向常识化的、想当然的、与教育实际颇为暧昧的思维过程,从而也使教育学很容易进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解释教育现象、表达教育思维的学科
应该说,上述判断是没有走进教育学大门的。那么,教育学的大门里是什么呢?这是教育学的内容问题。简言之,教育学是一门解释教育现象、表达教育思维的学科。在这里,我没有提到人们熟悉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找规律”的学科内容表达格式,这是因为教育是人为的和为人的人文、社会实践。教育不是自然物,它的运动也不是自然物的运动,而是人文、社会实践的运动。过去教育学的目的确定,有时候是错位的,结果是教育学永远达不到自己所设定的目的,成为天生的失败者。要我说,教育学什么都可以不干,现实的教育现象是必须要解释的;教育学什么都可能不干,但它必然会表达具有理想性质的教育思维。如果在教育学中找寻不到对教育现象的合理解释,找寻不到关于好的教育想法和做法,我真不知道教育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需要创造者和建设者的学科
面对现实,我想说,在教育学领域,做材料的人较多,搞建筑的人太少,以致砖瓦成堆,大厦难成。所谓做材料的,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搬运材料的,比如,从外邦猎取文献,稍作加工装潢,在本地兜售,做了异国思想的传声筒,其价值当然也不可忽视,但性质就是搬运;二是编辑材料的,既然是编辑,追求的是一种材料的秩序,需要一定的辛苦和格式化的表达,做好了,比搬运的技术含量高些,做不好了,往往不及搬运的价值;三是驾驭旧材料和制造新材料的,主要工作是依据文献资料进行学术写作,这样的研究者是我们教育学研究者的主体部分,客观地说,这种工作在做材料之中是最为高级的,不乏有意义的创造。
需要研究者具有
爱和智慧品格的学科
展望未来,我想说,教育学是需要研究者具有爱和智慧品格的学科。教育是特殊的,教育学也是特殊的。教育虽然只是社会中一种普通的职业,但社会对教育者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的从业者;教育学虽然也只是人类知识家族中的普通一员,但其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却不大普通。我以前说过,教育学就像围棋,好入门,难成就。难在何处呢?论思辨,它难不过哲学,论实证,它难不过科学,论技巧,它难不过艺术。原来,教育学之难,就在于它要求研究者不仅是一个知识工人,还要是一个精神健全的人。我在教育理论上主张爱智统一是教育的精神,对于教育学研究者,我同样认为,爱和智慧的品格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历来的学者们都讲,要做学问先做人,这一点在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可能会显得尤其重要。教育学者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比教育学的理性更有意义。教育学者被人尊重了,教育学就被人尊重了。
有待继续完善的学科
当然,教育学受人尊重,不仅仅取决于教育学者的品格,还取决于它自身的成熟。尽管教育学的学科化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其科学化的尝试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教育学仍然是不成熟的。教育学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结构的不完整,内涵的不彻底,以及走向实践的渠道不畅通。对于教育学的结构,我的观点是史、论、用三大领域,教育史学、教育哲学、教育科学、教育工学、教育技艺学五大学科;对于内涵,我的观点是解释教育现象、表达教育思维;对于走向实践的渠道,我的观点是借助教育思维和行动研究两个中介,其中的教育思维是认识性中介,行动研究是实践性中介。我们知道,教育的有用兼无用,容易让人挑战教育学的尊严。但是,只要教育学自身能不断地成熟和完善,最终会赢得人们尊重的。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