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门综合课程,也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许多发达国家和国内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因为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重要性,无不重视科学教学,让孩子从小便爱科学、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但处在经济条件一般、资源比较缺乏的农村学校,科学课程往往作为副科的角色存在,器材破旧且短缺,师生的探究意识淡薄,实验教学常常是纸上谈兵,实验材料更是常被束之高阁或形同虚设,学生的科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不到发展,尊重事实、善于研究、敢于创新的意识更是无从谈起。面对如此现状,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如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等,经常开展实验操作比赛,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志愿者自己设计并制作教具学具;与城区及周边学校,建立教育共同体,互帮互助,共享资源,全面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让孩子们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品尝成功、收获快乐。
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之一,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没有实验材料,探究根本无从谈起。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条件不同,各地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一样,导致地区有差异,城乡有差别。部分农村学校实验材料数量不够,质量不佳,无法像城区学校那样拥有一些高科技、高性能、高精度的实验器材。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城区有城区的优势,农村有农村的特长,只要我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必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巧借环境优势,建天然材料库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各级政府响应号召,已经拨下专用资金,启动四配套工程,督促各学校建好专用教室,配置相应的实验器材。广大农村教师应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做好每一个实验,用好每一样器材,让农村孩子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另外,如果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便会觉得农村是“天生一个大环境,无限资源在其中”!广阔的田野里、潺潺的溪流中、浓浓的绿荫下,甚至低矮的农舍中,不少东西善加利用,或稍作改进,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
如三年级“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这几个单元,对农村孩子来说,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实验需要的蜗牛、蚂蚁、土壤、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应有尽有。部分专用仪器如昆虫观察盒、放大镜、烧杯、滤纸、镊子等,大部分学校都已经配备,若是没有,我们也可以用饮料瓶、玻璃杯、纱布、筷子等代替。在做“比较沙土、壤土、黏土的不同”的实验时,可以将饮料瓶切割成两段,将上面的锥体倒扣在下面的柱体上,瓶口蒙上两三层纱布,用绳子扎紧,便可以完成沙土、壤土、黏土的渗水性实验了。
再如,五年级下册《搭支架》《造房子》这两课,需要用到很多吸管、纸卷或小棒,这些材料是常见的、廉价的,孩子们准备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但是那些用过的吸管、纸卷,不少孩子用完后便丢弃了,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浪费。若在农村学校,我们便可改用小麦、油菜、蚕豆等当季植物的秸秆,稍做加工,便可以搭建各种各样的支架,造各种类型的房子,用完后的秸秆晒干后可以收入材料库,也可变成肥料回归大自然。
而四年级“养蚕”这一单元,对农村学校来说,很是方便。天为被地为床,广阔无垠的农村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用来养蚕,新鲜的桑叶随处可摘,养蚕的工具唾手可得,还有经验丰富的农民伯伯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孩子们在实验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获得了乐趣,提高了素养。而城区学校缺这样少那样,种种不便,给这一单元的实验带来了很多困扰,实验质量或多或少会受一些影响。
总之,农村天宽地广,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科学教育资源,这是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只要农村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发挥农村优势,巧妙利用各种资源,一样能曲径通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家校聯手,共建学具资源库
在农村,绝大多数科学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往往执教语数英中的一门课程,有的还要教两、三个班,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学困生……工作量本来就很大,再让他们准备这样那样的实验材料,显然有些强人所难。有的科学教师虽然是专职的,可是要教好几个年级段,不同的年级需要准备不同的实验材料,而有些材料的准备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负责任的教师若有合适的材料,尚可让孩子做做实验,学学知识;不负责任的则直接纸上谈兵,甚至直接将科学课挪作他用。种种现状值得深思,值得探索,也需要我们集思广益进行改进。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没有实验材料,探究便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根之木。教师再费尽心力的讲解也比不得孩子亲自做一做来得实在。其实,实验材料除了四配套工程配备的专用仪器外,有时间、有兴趣、有责任心的教师还会自制教具、学具,甚至把生活中能为实验提供便利的一切物体当成实验器材。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若是能指导学生做一做,或者发动家长一起参与,众志成城,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学具资源库,让实验材料可以信手拈来,让准备器材成为举手之劳的事,必能提高不少教师的上课热情。
城里人虽然见多识广,但农村也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不乏一些能人高手、能工巧匠。有些家长善于养殖、种植,有些家长长于编织、烹饪,有些家长则是水工、电工、木匠、瓦匠、漆匠等。我们可以聘请一些学识渊博、有特殊专长的家长担任孩子们的校外辅导员,为学生讲解生活中的一些科学常识,也可成立家长委员会或志愿者协会,协助老师一起制作教具学具,还可从科学课、劳技课中腾出时间指导孩子制作学具,然后用于实验。
如在教学《能量转换》一课时,我便布置学生和家人们一起制作一个小水轮,材料可以是泡沫、竹篾、饮料瓶,也可以是身边随处可见的其他材料,要求他们制作的小水轮要能顺利地将水能转换为动能。还要比一比,谁的小水轮价廉物美,而且经久耐用,谁的小水轮做工精巧,实验效果明显,然后将优秀作品予以展览,将优秀学生评为班级的“科技之星”或者“制作之星”,并颁发奖状。在竞赛的促动下,孩子们踊跃参与,积极探索,精心制作,既锻炼了能力,获得了乐趣,也完成了实验,增长了见识。
农村学校也可像城区学校一样,定期开展师生实验操作比赛、科技创意竞赛、科技创新成果比赛、师生和家长的教具学具制作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教师所获奖项与语数英比赛获奖同等对待,纳入绩效考核;学生所获荣誉计入成长记录袋,作为评选优秀生、三好生的一项依据;对长期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则授予他们“优秀家长”的称号。所有作品,层层选拔,特别优秀的作品则送到省市级去参加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大赛,其余作品凡是能用于科学实验的,展览后,收入学校器材室,充实学具资源库,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以活动为载体,以教师为主体,以荣誉为动力,以学生为主力,在师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学校的学具资源库将越来越齐全、越来越丰富。
三、城乡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为促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教育部在发布《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中,提出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国将与其他各国共同构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机制,推动弹性化合作进程,打造示范性合作项目,满足各方发展需要,促进共同发展。世界在发展,国家在努力,城市在进步,我们农村也不能停滞不前。合作才能共赢,互惠才能互利,我们虽不能进行国际、城际间的大交流,但我们可以和邻近的城区学校、周边的乡镇学校建立教育共同体,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农村学校凭借天时地利,岩石、土壤比比皆是,植物、动物到处都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这些材料搜集整理后,赠送一部分给城区学校。对那些价格比较昂贵的,精密度比较高的实验材料,如显微镜、望远镜、摄像机、地动仪模型等,可以由学科组长或分管领导出面,请求城区学校每年借用一段时间,用后即还。共同体学校每年制定计划,派部分教师进行校际交流,互相上课、听课、评课,将各校的实验资源进行整合,数量较多的材料可以互相赠送,数量不多但又是实验必需的材料可以互相借用,有些网络资源则可实现共享。城市和农村,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缺。建立共同体,可以促进双方的合作交流,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单位:靖江市莲沁小学 江苏】
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之一,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没有实验材料,探究根本无从谈起。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条件不同,各地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一样,导致地区有差异,城乡有差别。部分农村学校实验材料数量不够,质量不佳,无法像城区学校那样拥有一些高科技、高性能、高精度的实验器材。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城区有城区的优势,农村有农村的特长,只要我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必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巧借环境优势,建天然材料库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各级政府响应号召,已经拨下专用资金,启动四配套工程,督促各学校建好专用教室,配置相应的实验器材。广大农村教师应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做好每一个实验,用好每一样器材,让农村孩子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另外,如果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便会觉得农村是“天生一个大环境,无限资源在其中”!广阔的田野里、潺潺的溪流中、浓浓的绿荫下,甚至低矮的农舍中,不少东西善加利用,或稍作改进,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
如三年级“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这几个单元,对农村孩子来说,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实验需要的蜗牛、蚂蚁、土壤、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应有尽有。部分专用仪器如昆虫观察盒、放大镜、烧杯、滤纸、镊子等,大部分学校都已经配备,若是没有,我们也可以用饮料瓶、玻璃杯、纱布、筷子等代替。在做“比较沙土、壤土、黏土的不同”的实验时,可以将饮料瓶切割成两段,将上面的锥体倒扣在下面的柱体上,瓶口蒙上两三层纱布,用绳子扎紧,便可以完成沙土、壤土、黏土的渗水性实验了。
再如,五年级下册《搭支架》《造房子》这两课,需要用到很多吸管、纸卷或小棒,这些材料是常见的、廉价的,孩子们准备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但是那些用过的吸管、纸卷,不少孩子用完后便丢弃了,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浪费。若在农村学校,我们便可改用小麦、油菜、蚕豆等当季植物的秸秆,稍做加工,便可以搭建各种各样的支架,造各种类型的房子,用完后的秸秆晒干后可以收入材料库,也可变成肥料回归大自然。
而四年级“养蚕”这一单元,对农村学校来说,很是方便。天为被地为床,广阔无垠的农村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用来养蚕,新鲜的桑叶随处可摘,养蚕的工具唾手可得,还有经验丰富的农民伯伯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孩子们在实验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获得了乐趣,提高了素养。而城区学校缺这样少那样,种种不便,给这一单元的实验带来了很多困扰,实验质量或多或少会受一些影响。
总之,农村天宽地广,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科学教育资源,这是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只要农村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发挥农村优势,巧妙利用各种资源,一样能曲径通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家校聯手,共建学具资源库
在农村,绝大多数科学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往往执教语数英中的一门课程,有的还要教两、三个班,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学困生……工作量本来就很大,再让他们准备这样那样的实验材料,显然有些强人所难。有的科学教师虽然是专职的,可是要教好几个年级段,不同的年级需要准备不同的实验材料,而有些材料的准备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负责任的教师若有合适的材料,尚可让孩子做做实验,学学知识;不负责任的则直接纸上谈兵,甚至直接将科学课挪作他用。种种现状值得深思,值得探索,也需要我们集思广益进行改进。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没有实验材料,探究便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根之木。教师再费尽心力的讲解也比不得孩子亲自做一做来得实在。其实,实验材料除了四配套工程配备的专用仪器外,有时间、有兴趣、有责任心的教师还会自制教具、学具,甚至把生活中能为实验提供便利的一切物体当成实验器材。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若是能指导学生做一做,或者发动家长一起参与,众志成城,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学具资源库,让实验材料可以信手拈来,让准备器材成为举手之劳的事,必能提高不少教师的上课热情。
城里人虽然见多识广,但农村也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不乏一些能人高手、能工巧匠。有些家长善于养殖、种植,有些家长长于编织、烹饪,有些家长则是水工、电工、木匠、瓦匠、漆匠等。我们可以聘请一些学识渊博、有特殊专长的家长担任孩子们的校外辅导员,为学生讲解生活中的一些科学常识,也可成立家长委员会或志愿者协会,协助老师一起制作教具学具,还可从科学课、劳技课中腾出时间指导孩子制作学具,然后用于实验。
如在教学《能量转换》一课时,我便布置学生和家人们一起制作一个小水轮,材料可以是泡沫、竹篾、饮料瓶,也可以是身边随处可见的其他材料,要求他们制作的小水轮要能顺利地将水能转换为动能。还要比一比,谁的小水轮价廉物美,而且经久耐用,谁的小水轮做工精巧,实验效果明显,然后将优秀作品予以展览,将优秀学生评为班级的“科技之星”或者“制作之星”,并颁发奖状。在竞赛的促动下,孩子们踊跃参与,积极探索,精心制作,既锻炼了能力,获得了乐趣,也完成了实验,增长了见识。
农村学校也可像城区学校一样,定期开展师生实验操作比赛、科技创意竞赛、科技创新成果比赛、师生和家长的教具学具制作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教师所获奖项与语数英比赛获奖同等对待,纳入绩效考核;学生所获荣誉计入成长记录袋,作为评选优秀生、三好生的一项依据;对长期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则授予他们“优秀家长”的称号。所有作品,层层选拔,特别优秀的作品则送到省市级去参加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大赛,其余作品凡是能用于科学实验的,展览后,收入学校器材室,充实学具资源库,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以活动为载体,以教师为主体,以荣誉为动力,以学生为主力,在师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学校的学具资源库将越来越齐全、越来越丰富。
三、城乡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为促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教育部在发布《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中,提出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国将与其他各国共同构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机制,推动弹性化合作进程,打造示范性合作项目,满足各方发展需要,促进共同发展。世界在发展,国家在努力,城市在进步,我们农村也不能停滞不前。合作才能共赢,互惠才能互利,我们虽不能进行国际、城际间的大交流,但我们可以和邻近的城区学校、周边的乡镇学校建立教育共同体,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农村学校凭借天时地利,岩石、土壤比比皆是,植物、动物到处都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这些材料搜集整理后,赠送一部分给城区学校。对那些价格比较昂贵的,精密度比较高的实验材料,如显微镜、望远镜、摄像机、地动仪模型等,可以由学科组长或分管领导出面,请求城区学校每年借用一段时间,用后即还。共同体学校每年制定计划,派部分教师进行校际交流,互相上课、听课、评课,将各校的实验资源进行整合,数量较多的材料可以互相赠送,数量不多但又是实验必需的材料可以互相借用,有些网络资源则可实现共享。城市和农村,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缺。建立共同体,可以促进双方的合作交流,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单位:靖江市莲沁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