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艺术的流行性与边缘性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个时期的艺术都是有主流的艺术形式,当然主流艺术以外还是有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关于艺术的界定及艺术品的欣赏也发生着变化。基于带当下的这种发展环境之下,各种艺术的分支层出不穷。其中有些艺术在形式与传达思想上,触及了大众的审美及认知边缘。但回顾整个发展过程,我们不免发现无论是主流艺术还是比较边缘化的艺术都有优秀的作品。在这里,我们就艺术发展史当中会出现的事迹例论述流行性与边缘性,剖析艺术变化的根本,以及我们应以何种态度与思想去看待这个问题。
  关键词:当代艺术;美学;流行;边缘;
  如今当代艺术家做艺术更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出现了不少“大众分离”这种趋近于边缘化的现象。你可以认为艺术是反叛的——从历史上来看,其实好多艺术家的思想都是很前卫的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思想,比如毕加索,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毕加索在16岁的时候就已经把写实做得很好了,他想探索新的东西,于是抽象绘画便由此过程中诞生;杜尚把小便池搬进展览馆,把艺术带进当代,将艺术引领到新的区域,使得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止止步于架上绘画,这便是我们当代的新媒体艺术的前身。
  你也可以说艺术自古就在努力成为主流绘画的一部分——蔡国强,他的艺术表现横跨绘画、装置、录像及表演艺术等数种媒材。他说过:“那样的主流艺术,其实就在说你的作品为谁服务”。我们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瞥见,比如说中世纪艺术品是为宗教服务的,所以整个文艺复兴以前宗教题材的绘画居多,甚至以宗教题材为主;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大发现,神学的思想被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由此开始转而表达新的东西,如人们的情感。而这种历史的延续,则给当下或未来提供了一个人文思考的前提。
  对于“大众无法欣赏艺术”,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不习惯”。其实,大众也并不是完全无法欣赏艺术。当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可能有个艺术家的生活状态跟你很像,那他的作品就会被你欣赏。当然其中也可能涉及到炒作,或者说营销的因素影响。但追其根本,所谓的“边缘”和“流行”,区别只是艺术家的思想和作品有没有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
  那么我们不由得思考什么是大众“不习惯”的呢?这里,我们拿现代艺术做个例子。
  西方现代艺术运动大致上从19世纪末开始,而现代艺术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所谓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现代艺术从艺术的各个门类对艺术本身做了新的诠释。但是这种诠释所呈现出来的新的艺术面貌是大众所不能习惯的。这就好像你拿一颗钻石和一块黑炭跑到没有发展出化学的古人面前说他们其实是一种东西,我想古人一定也会觉得“醉了”。
  这里我们引用一段话:
  “现代艺术的诞生可谓是百花齐鸣。但现实是,大众既不习惯自由体诗,也不习惯抽象画派,更不习惯没有情节的小说。他们普遍认为,艺术就应该是美观的,让人消遣愉悦的,最好两者兼具。它应该向我们讲述这个世界的故事,让我们过上本该拥有的生活,或者我们可能拥有的生活。现实是困苦的,艺术本来是我们逃离困苦的避難所。然而,现实主义者却拒绝提供我们想要的艺术。在一种令人惊讶的傲慢和抱负的驱使下,他们竭力发明出了一种能够反映真实世界的虚构小说。尽管他们的艺术很晦涩,但他们还是想要达到一种另类的共识——在他们作品的形式与片段中,他们想要我们看到另外一个自己。”这一段摘自《普鲁斯是个精神学家》一书,我们基本可以看得出大众想要的艺术或者是想要期待的艺术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我们不应苛责大众一定要接受那些他们所不期待的艺术,欣赏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自由与个人化的活动。就好像不能强求一个不喜欢吃辣的人一定要吃麻辣火锅一样。大众在欣赏艺术时所要的“审美需求”(流行性)和艺术家在创作时的“艺术追求”(边缘性)是不匹配的。
  这些作品并不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美”,人们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生活中所接受的审美,往往受到时代的局限。举个例子,莫奈的《日出·印象》早期被展出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他们受到当时主流画派的嘲讽。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才给作品取了上文的名字。而“印象主义”由此而来。大众评论的重点在于画面有别于主流的“不完整”,及印象主义超出了大众的传统审美,进入了不能被理解的领域。这便是艺术家创造的边缘性。
  但是如今我们能够勉强接受欣赏印象主义,却又在立体主义等流派重蹈覆辙。大众没有意识到的是,跳脱出时代是一件多么勇敢且令人向往的事。虽然我们不能苛责大众接受,但这并不妨碍慢慢让他们理解他们所不接收的艺术是怎么回事。好的,经典的艺术作品无论它所呈现的形态是怎样的,其背后都有艺术家的深刻思考和时代意义,这就是理解艺术的契机,这便是流行性的转变。
  正像概念艺术所透露出来的那样:“如果我们抓住了概念,那我们就理解了作品的含义。所谓创造力,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创造的过程。”在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并没有创造出某个具体而唯一的实物,其结果仍然能成为艺术,为人们构建了意识形态上的“艺术”。
  黑格尔在《美学演讲录》中说道:“艺术把它的每件作品千眼人阿尔戈期,以便让内在灵魂和内在精神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被看见。”艺术家的作品作品使得它自己成了凝视的发端,观者走进,退远,在现场,在转述中,获得了不同的面相和含义。而当代艺术则在其中反复转换迭代,未来也将会有更优秀,更独特的作品随着时代发展而出。
  参考文献:
  [1] 邢广伟.《为什么那是艺术:当代艺术的美学和批评》评介[J].美育学刊,2019(04):63.
  [2] 陈贵玲.冲击与嬗变:自媒体时代大众审美心理论析[J].新媒体研究,2018,4(23):1-3.
  [3] 杜艳艳.“艺术终结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大众文艺,2018(23):11.
  [4] 董瑞.大众艺术品消费时代的来临[N].中国文化报,2018-08-04(008).
  [5] 毛玲玲.新媒体艺术对大众审美的影响浅论[J].新媒体研究,2018,4(11):126-127.
  [6] 吴撇.当代艺术视角[J].南方文坛,2019(04):202.
  [7] 黄丹麾.当代艺术的“反美学”[N].中国美术报,2019-07-08(007).
  [8] 刘礼福.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一扫颓势 屡有惊喜[J].艺术市场,2019(07):21-25.
  作者简介:
  初文丽(1995.2—),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课堂纪律的好坏左右着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优劣。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较好的课堂纪律作为保证。体育课一般是在运动场上教学活动的,其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引起体育课堂纪律的原因,针对性的制定策略管理好体育课堂纪律,希望能够有效的为减少体育课堂的纪律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使孩子们能够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  关键词:课
期刊
摘要:幼儿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基础教育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前幼儿的良好习惯和修养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幼儿学前教育体制也进行了革新,幼儿学前教育要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师生配合、家校配合等多方面教育配合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通过幼儿学前教育必要性的分析,对如何进行学前教育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必要性;策略  一、幼儿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具备相应的数学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思维固定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新接授知识与原有旧知识或已有经验的相脱离。本文主要对学生在常规情况下的思维模式进行了探究,对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积极应用  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并综合《小学数学典型错例汇编——三年级下册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错题库,罗列了长方形与正方形
期刊
摘要:《恋爱中的女人》是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Herbert·Lawrence,通称D·H·劳伦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0年。在中国,《恋爱中的女人》自1987年第一部译作出版后就引起了翻译学者们的关注,此后至今其译作已发行有几十多个版本。受不同时代与翻译理论的影响,加之不同译者对原文有着不同的理解,每部译作都不同特点。本文选取的是黑马的译本,2014年由中国国际广
期刊
摘要:人际交流中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拥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使自身同其它人的交流更加通畅,还能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幼儿教育阶段是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的基础阶段,在幼儿教育阶段内语言表达能力的成长对日后的发育和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
期刊
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单位,班级管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城乡结合部学校由于其特别的教学环境和生源构成,导致其班级管理工作难度颇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变得更加个性化,自我主义化,这也对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将针对城乡结合部初中班级的管理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为城乡结合部初中班级的管理提出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城乡
期刊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基层科普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全新的局面,如何将科普工作与基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推动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科普工作者思考研究。将文化活动与科普建设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科普工作的工作效果,增强民众对科普工作得认同感和支持力度。因此,根据基层科普工作的特点,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仅相应了国家文化创新战略,更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文就科普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养”的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象重视“工具性”一样重视“人文性”,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逐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文化品位、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下面以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老王》为例,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通过那些具体途径挖掘教材中
期刊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具有重大意义,是各项工作开展的灵魂,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普及,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有效激发高职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学习的热情,促进其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推进高职院校高效落实教育方针实现长远稳定发展。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并尝试提出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希冀对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校
期刊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就看能不能唤出它们。而慷慨的赞美就是唤出它们一部分的一个有用方法。”——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  案例  案例一:女儿小溪今年刚上小学,虽然她从小视力不好,但是我跟她爸爸总觉得只要她看得清黑板,学习应该没有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