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最后一句话!等

来源 :新闻世界·健康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afeng62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当人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各自主要都说了些什么。原因是什么呢?是大家在说完所想要说的话之后说的最后的那句话。没有这句话,大家其实都是在很友好地交流,而一旦加上了这句话,交谈就变成了吵嘴,并且会愈演愈烈,最终无法收拾。问题在于,这句话的内容往往和大家要说的事情毫不相干,所以,我把它称为“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举个例子吧:
  我那天坐公共汽车去办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里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露出迷茫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儿,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小伙儿下站下车马路对面坐回去呗。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该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了。
  “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地说。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乘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儿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
  “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
  “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根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您”的。可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
  “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多了去了!”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话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
  要说这事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车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
  “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煩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儿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那个外地小伙儿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实在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
  “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儿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我先到派出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来着。我呼吁让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X,和她计较什么!”
  (摘自《文化博览》文/逸名)
  
  小姐与乞丐
  
  郊外一幢漂亮的房子里,住着一个漂亮的小姐。这一天,来了一个乞丐,乞丐衣衫褴褛,一副可怜相。小姐动了恻隐之心,给了他10块钱。小姐问乞丐:“你每天除了乞讨,还干点什么吗?”乞丐说:“化装”。“化装?”小姐很奇怪,“讨钱也要化装吗?”“是的。我把自己装扮得更衰老一些,更穷苦一些,这样更能得到人们的同情,就能讨到更多的钱。小姐,你呢,你除了上班还干点什么?”
  小姐说:“化装。”乞丐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他知道,现在很多公司都要求员工上班化装,问:“小姐在哪里上班?”“在歌舞厅。我得把自己装扮得更年轻一些,更高贵一些,客人才会喜欢我,给我更多的钱。”
  听小姐这么一说,乞丐立刻要把10块钱还给她。小姐奇怪了:“怎么?你不要了吗?”乞丐说:“是的,我不能要,因为干我们这行的有个规矩:不能向同行讨钱。”
  (摘自《民族日报》文/肖洪)
其他文献
医院号贩子 月收入上万元    “医疗资源越紧缺,号贩炒号越猖獗”有业内人士透露,如今医院的“炒号团”逐渐集团化、规模化。一些医院的保安等工作人员也卷入其中。  一般一张号“服务费”为50元到200元左右,专家越有名,号子就卖得越贵,最多的时候一个号卖出上千元都有过。  现场直击:辛酸!路迢迢夜半冒雨求挂专家号  清晨4时30分,天空飘洒着雨。中山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挂号处还没开门,但是铁闸外已
期刊
性爱套餐总有一款适合你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婚姻最初都会使激情四射。但慢慢地夫妻间的激情淡了,性生活也从浓茶变成了白开水。殊不知,男人是通过性来感知爱,女人是通过爱来感知性。如果双方无法拥有和谐的性生活,那亲密关系就会随时受到威胁。女人不是天生的性压抑者,男人也不是天生的性爱高手。在性生活中,双方都应该努力找到适合双方的“性爱技巧”,营造和谐的亲密关系。  下面四款“性爱套餐”中,快速性爱和
期刊
性爱需要37℃男人    有這样的男性,他们的性欲就像发热的人体一样,随着体温的升高而不断高涨,这让女人们难以接受,认为他们只会想着满足自己,太过自私。但是,一旦女性拒绝,又会令这类男性很是困惑,不做爱,女人会讽刺自己“无能”,而努力付出,却又不被人领情,性爱的温度难道不应该是“火热”的吗?  其实,性爱需要的是37℃男人。“37℃男人”,顾名思义,就是给人以类似体温的舒服感觉,倘若低1度,变成3
期刊
三种性格容易失去性福    许多个性方面的缺陷都会影响性生活的协调与美满。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最要紧的并不是抱怨对方或者盲目地学习性技巧,而是首先去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事事听从其实是回避  26岁的小晴,一见到异性就会脸红,新婚后在丈夫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喘,但不到一年,两人就离婚了。原来,丈夫无法忍受每次性爱后她的哭泣。  小晴从小在农村长大,受父母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是卑贱的,应该事事听
期刊
将心比心    院方有时太高估我的能力,要我看急诊,同时又要我管病房,我一人两边跑,分身乏术。  这一天,一个年轻女子带她妈妈到急诊室来看病,妈妈的手脚有一边不能动,我担心是脑出血引起的,非常紧张,守在她身边,不断帮她量血压,又陪她一起去照片子。  而这时候,我口袋里的行动电话不断响起,是楼上病房的护士打来的,催我赶快回去看病人,说很多病人都在问医生为什么还不来。我听了毫不考虑地回答她:“没办法了
期刊
冤枉    我有一个朋友,昨天在地下铁的车厢里,被人打青了脸,甚至有眼睛视网膜脱落的危险。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当时他看到车厢另一端有个靠窗的座位,于是移身过去,才坐下,就被跟过去的一个黑人壮汉狠狠地揍了两拳。原因是在他换位子前一刻,正好那个黑人上车,并坐在他的身边。他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件事,却引起黑人的误会,以为他有种族歧视,不愿跟黑人同坐而换位子。那黑人是因为自卑而敏感,又因为敏感而愤怒。我的那个朋
期刊
生命中最长的4小时    妈妈病了,是动脉闭塞,要做手术。  对手术我一点也不陌生,前些年也曾全副武装地站在手术台旁,在别人身上施展“手艺”。但这次,我成了患者家属,被挡在了手术室门外。  进去5分钟,该准备麻醉了,现在妈妈会感觉冷吗?  10分钟,开始麻醉了。11、12、13、14……30分钟了,麻醉如果有问题,早该出来告诉家属了。看来没事。  手术室大门突然开了,第一个冲过去的就是我。边上还有
期刊
哪些饮食习惯应该改    用科学饮食的观点分析,在民间流传的饮食习惯,有许多是不科学的,须要改一改,以下列举数种。  1.茶叶蛋有营养吗?茶中含有生物碱,尤其是酸性的鞣酸,可与鸡蛋中的铁、钙等有效元素相结合,形成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鞣酸铁(钙)等,若经常食用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和低钙血症;同时刺激胃肠道,轻者影响消化功能;若长期吃可诱发消化道疾病,有害健康。  2.多吃鱼是否有益?鱼肉含不饱和脂肪酸多,
期刊
母爱无言    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放旅行包的拎带被挤断。眼看着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
期刊
真实母爱故事:瞬间的抉择    那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位年轻的母親,带着才5岁的儿子一起到动物园玩。当时,动物园的管理人员,正准备将黑熊搬到室内过冬,已经将笼子外侧的铁丝网拆除了一部分。当这位母亲带着儿子走到饲养黑熊的铁笼前时,调皮的儿子趁母亲不注意,竟迈过刚刚卸下的铁丝网;尔后,他走近内侧铁笼,将手中一块糖果隔着铁笼伸到黑熊的嘴里——朋友说到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