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5G时代已经开启,高速宽带、实时传输等特性为移动终端的功能应用进一步赋能,传统媒体因技术大变革再次面临挑战,传统广告出现断崖式下滑,网络社交传播渐成主流,新传播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与此同时,各大新闻单位都朝着全媒体方向加大融合转型力度,急需一批全媒体人才参与其中。原有传统媒体人如何顺势实现成功转型,值得探討。本文根据全媒体时代的鲜明特点,剖析传统记者需要转型的主要原因,探讨成功转型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传统媒体;全媒体;传统记者;传播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150-03
一、引言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十多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主要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户外、通信等传统方式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平台。传统媒体用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方式呈现新闻信息,受版面容量、发行范围等客观因素影响,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全媒体(All media),目前学界对其的主流定义指媒介信息传播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表现手段,可融合广电网络、电信网络和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受众主要以智能手机、电脑为载体接收信息。全媒体信息还具备集文图、声像、动画等于一体且容易保存与复制的特点,版面容量可无限扩展,突破了时空局限。全媒体又通常被称之为新媒体,本文中全媒体与新媒体同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这些,为加快推动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参考。
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全面转型已经成为宣传战线、媒体事业进行改革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基层一线的传统媒体记者,作为内容的主要生产者、采访任务的执行者,及时找准转变路径,拥抱全媒体时代,才能在实现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助力媒体单位实现转型的改革目标。
二、全媒体时代传统记者转型的主要原因
(一)舆论主战场已经转向,倒逼记者找准新战场
当今传媒格局已从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发展到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社交媒体三足鼎立的时代。在新“三国”中,媒体读者“原住民”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较2020年3月增长8885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78亿,较2020年3月增长8831万。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3亿,占网民整体的75.1%;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1亿,占手机网民的75.2%。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4966亿元,同比增长14.4%。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不断升级,“人人拿手机了解世界、消费世界”的趋势将更加显著。
移动互联网和全媒体传播已成为信息获取的主阵地、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传统媒体的记者就应该将主战场尽快转移到那里。因此,传统记者要想成功转型,就要跟上时代潮流,积极拥抱新媒体,不断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在思维模式、业务实践上及时调整,增加新闻的网络特色,熟练运用网络热词、热点,提升新闻作品在网络传播中的引流能力,为重新占领主阵地找到着力点。
(二)传播格局发生变化,倒逼记者改变生产方式
全媒体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阵地后,传播格局也随之发生巨变。传统媒体只有尝试多元化传播,才能真正影响到受众。以202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传播数据为例[3],本次春晚在新媒体传播上首次实现新突破,全面运用了4K、5G、AR、AI等新技术,创新运用了8K超高清频道试验直播和“三维声+VR视频”直播,还同步在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市场化主流网络平台上直播。截至2月11日24时,春晚直播受众规模达11.4亿人,收看量达17.78亿次,比上一年(12.3亿次)净增5.48亿次;而电视直播观众为5.71亿人,与去年基本持平。可见观众增量主要来自网络。另外,还有超过1866万海外用户在YouTube、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观看了中国春晚直播,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
从宏观来看,媒体融合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实现传播效果就得主动适应传播格局的变化。从微观来看,坐在客厅看电视已经不是常态,拿一部手机在床上、车上、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都能随时随地看电视,5G让传播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策略也必须跟着改变。这就倒逼传统媒体记者学习运用新科技和新方法,不断调整生产方式,才能让内容更精彩,让受众更喜欢,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央视2021春晚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案例。
变化后的传播格局要求记者多产出鲜活及时、吸引力强的作品,才能在传播中赢得先机。同时还要加强媒体与用户间的互动交流,粘住用户参与多次传播,从而使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
(三)科技快速迭代,倒逼记者不断充电才有可能转型成功
第三次工业革命(也称科技革命)[4]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标志是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等重大科技实现零的突破,这次工业革命的末期开始出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中国加入世贸后,成功抓住了这个“尾巴”,并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由计算机应用阶段开始全面转向互联网普及化阶段,以网站、BBS、QQ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方式开始走上台前并被快速应用。同时,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2010年前后,陆续出现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造就了一大批网络大V,正统信息经常不敌小道消息,传统媒体功能开始被边缘化。2018年之后,以5G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进入提速阶段,大量APP迅速涌现,如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微视等新兴平台很快能吸引亿万级的用户量,让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式进一步脱离传统媒体的生产流程体系,走向更加依赖科技推动的新媒体方向。 全媒体的每一次创新,其背后都是科技迭代在推动。以前,记者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纸、笔、摄录机和录音笔。全媒体报道除了上述基本工具外,还涉及无人机操作、直播、图文美化技巧、场景编导和视频编辑等等,这必然要求记者不断充电。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工具几乎每年都在更新,如2016年德国柏林IFA展会上首次推出互聯网操作的无人机后,至2020年至少已经进行了7次迭代;再如录音笔,现在只要连上电脑或手机,就能实现录音向文字同步转换。这类创新性科技工具在未来还会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媒体行业中来。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作品竞争力,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充满科技含量。要想产生好作品,传统记者必须接受现实多充电。当前,许多单位开展了新媒体知识培训,帮助记者加快掌握新媒体生产方法和流程。传统媒体记者需高度重视起来,统筹安排好时间,乐于学习充电,不断提升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技能,才有可能实现成功转型。
三、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成功转型的主要对策
(一)重塑思维模式,坚持守正创新不动摇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获得者和发布者。网速有多快,传播就有多快,信息经N次传播后,容易受情绪、场景等因素影响被二次改写,最后导致核心信息失真,远离真相。这就要求记者在利用互联网快捷获取信息源的同时,必须坚定政治站位,做到认真核实、细致追访,交叉求证。说到底就是坚持守正创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5],要求深刻认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同时,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守正创新要求传统媒体记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无论是采写,还是传播,都要把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纪律放在首位,面对全媒体在传播过程容易失真的现象,我们在快速发展中,必须始终意识到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根本仍在内容上,这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既要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又要把内容建设摆在最突出的位置,首先要用内容优势赢取发展优势,用内容的品质树立专业权威,要在源头上树立底线思维,在过程中善用引导手段,最终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在大潮中不翻船,在快进中不失色,实现成功转型。
(二)转换写作“语态”,调整发稿取向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经常有一种困惑:自己的作品也不错,放在网上为什么点击量过千都很难,这样工作价值要如何体现呢?什么样的文本才能更加受到网络受众的关注,吸引更多流量呢?
转换“语态”是融入新媒体的首要一步[6]。这就要求传统记者进一步改变文风:变生硬说教为平等交流,变会议文件语言为网络白话,变口号概念为生动案例,把新闻通稿同社会关切相互衔接,把宏大叙事同个体体验有机结合,把讲道理与讲故事有效穿插,呈现既有态度又有温度的新闻,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故事,着力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广大网民眼前一亮,进而增强“两微一端”报道的互动性,融通网上网下两大舆论场。
在发稿环节中,首先要树立网络优先意识。在准确无误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发网稿,抢占舆论关注的第一战场,尤其有重大消息产生时,网络优势不可替代。其次,树立部门连通“一盘棋”。不要认为自己是新闻部的人,与新媒体部不相干,各自为战;有些记者还认为稿件见报后,电子版会自动上传到网上,习惯等到晚间编前会后再动手写稿,既失去新闻时效又失去工作价值。最后,在采访中要把重心贯彻到新媒体写作上。快速发稿不是把通稿原封不动发到网上,机械式快速上网发布容易掉粉,长此以往还容易形成新型官僚主义。心中一定要有新媒体这根弦,善用“网言网语”,在可视化、互动化方面对作品进行优化,逐步练就媒体融合传播的真本领,在日常工作中能信手拈来,才算是转型成功。
在2021年春晚首次以全媒体方式传播获得巨大成功后,公开报道显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经与北京冬奥组委会开展合作[7],将积极运用总台“5G+4K/8K+AI”科技创新成果,奋力实现“科技冬奥·8K看奥运”的目标,向世界生动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国家形象,为全球观众献出一场丰富多彩的奥运盛典。这将是又一次转换语态,调整传播方向的中国媒体转型的成功实践范例。
(三)当好新媒体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服务者
重内容、轻传播,是很多媒体人的短板。全媒体时代,报社在流程架构上进行创新调整后,媒体人的职责也应随之调整。但是也应该意识到,全媒体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或多次营销,而是一种适应新时代传播变革的战略思考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产业模式。
以南方都市报为例,该报公开披露,2020年新媒体发稿15万多篇,总阅读量230亿+,比上年增长130%,“千万+”阅读量报道有99篇,全年创意产品推送上千条,官方微信在全国纸媒公众号排名靠前,初步形成了全媒体时代南都强劲的核心竞争力[8]。近年来,该报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整合,调整各业务单元打破原来以“报”为中心的架构设计,转向以“平台渠道”、垂直课题为中心的资源布局,打破各种利益藩篱,拆除资源壁垒,创新考评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聚变协同的新格局。每一位传统记者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资源的整合者、产品的传播和推广者。 南都的探索才一年多,尚不能说“南都模式”完全成功,但至少会对传统记者的思想产生一些触动:让人意识到“内容”已经不全是新闻教科书所说的“内容”。新媒体“内容”首先要符合用户需求、传播需求和社交需求,有了大数据后,信息的发布时机都可列为“内容”的一部分。南都的实践还给全媒体记者进行了一次基本画像:除了图文生产,还要协作声像视频生产;除了信息记录和传递,还可附加项目调研,如果被采访对象是资深专业人士,还可导入智库产品模块;挖掘被采访对象的其他需求,在产业链上提前介入服务等。全媒体记者的角色围绕传播链来实现转换,是新媒体综合产品的生产者、推广者与服务者。这种转变,让受众由一张报纸的订户变成报社多个产品的粉丝,增强报社出品的黏性,实现全媒体传播体系效能的提升提质。这样的媒体功能远远突破传统媒体较为单一的信息传播功能,正在成为社会信息总汇和决策中介枢纽,真正成为新时代党的喉舌和政府助手。
南都宣称2020年实现盈利超过1亿元,多款新产品和多名记者获得党和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对其他媒体和记者来说,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
四、结语
全媒体成为当今时代主流信息的重要载体和获取途径后,传统媒体记者必然要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调整与转变,才能实现成功转型。本文对调整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调整成功的对策进行思考,引用权威数据与实际案例,佐证传统媒体记者转型的基本路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3):3-5.
[2]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02-03.
[3] 高凯. 2021年春晚直播受众规模达11.4亿人[EB/ 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 2021/02-12/9410700.shtml,2021-02-12.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二版)[M].河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6.
[5] 新华社.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中国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 xinwen/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2020-09-26.
[6] 何平.新华社:从“融”起来到“强”起来[J].中国记协,2020(3):15-17.
[7] 易铭.北京冬奥组委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签署全媒体宣传合作[N].北京日报,2021-06-07(001).
[8] 张志韬.南都总裁梅志清谈智媒转型:推动南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間 [EB/OL].广东记协网,http://www.gdjx.org.cn/jrym/202102/t20210201_1067252. htm,2021-02-01.
作者简介:李苑立(1974—),男,湖北黄冈人,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新闻采编与管理。
关键词:传统媒体;全媒体;传统记者;传播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150-03
一、引言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十多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主要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户外、通信等传统方式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平台。传统媒体用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方式呈现新闻信息,受版面容量、发行范围等客观因素影响,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全媒体(All media),目前学界对其的主流定义指媒介信息传播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表现手段,可融合广电网络、电信网络和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受众主要以智能手机、电脑为载体接收信息。全媒体信息还具备集文图、声像、动画等于一体且容易保存与复制的特点,版面容量可无限扩展,突破了时空局限。全媒体又通常被称之为新媒体,本文中全媒体与新媒体同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这些,为加快推动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参考。
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全面转型已经成为宣传战线、媒体事业进行改革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基层一线的传统媒体记者,作为内容的主要生产者、采访任务的执行者,及时找准转变路径,拥抱全媒体时代,才能在实现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助力媒体单位实现转型的改革目标。
二、全媒体时代传统记者转型的主要原因
(一)舆论主战场已经转向,倒逼记者找准新战场
当今传媒格局已从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发展到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社交媒体三足鼎立的时代。在新“三国”中,媒体读者“原住民”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较2020年3月增长8885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78亿,较2020年3月增长8831万。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3亿,占网民整体的75.1%;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1亿,占手机网民的75.2%。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4966亿元,同比增长14.4%。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不断升级,“人人拿手机了解世界、消费世界”的趋势将更加显著。
移动互联网和全媒体传播已成为信息获取的主阵地、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传统媒体的记者就应该将主战场尽快转移到那里。因此,传统记者要想成功转型,就要跟上时代潮流,积极拥抱新媒体,不断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在思维模式、业务实践上及时调整,增加新闻的网络特色,熟练运用网络热词、热点,提升新闻作品在网络传播中的引流能力,为重新占领主阵地找到着力点。
(二)传播格局发生变化,倒逼记者改变生产方式
全媒体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阵地后,传播格局也随之发生巨变。传统媒体只有尝试多元化传播,才能真正影响到受众。以202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传播数据为例[3],本次春晚在新媒体传播上首次实现新突破,全面运用了4K、5G、AR、AI等新技术,创新运用了8K超高清频道试验直播和“三维声+VR视频”直播,还同步在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市场化主流网络平台上直播。截至2月11日24时,春晚直播受众规模达11.4亿人,收看量达17.78亿次,比上一年(12.3亿次)净增5.48亿次;而电视直播观众为5.71亿人,与去年基本持平。可见观众增量主要来自网络。另外,还有超过1866万海外用户在YouTube、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观看了中国春晚直播,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
从宏观来看,媒体融合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实现传播效果就得主动适应传播格局的变化。从微观来看,坐在客厅看电视已经不是常态,拿一部手机在床上、车上、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都能随时随地看电视,5G让传播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策略也必须跟着改变。这就倒逼传统媒体记者学习运用新科技和新方法,不断调整生产方式,才能让内容更精彩,让受众更喜欢,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央视2021春晚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案例。
变化后的传播格局要求记者多产出鲜活及时、吸引力强的作品,才能在传播中赢得先机。同时还要加强媒体与用户间的互动交流,粘住用户参与多次传播,从而使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
(三)科技快速迭代,倒逼记者不断充电才有可能转型成功
第三次工业革命(也称科技革命)[4]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标志是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等重大科技实现零的突破,这次工业革命的末期开始出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中国加入世贸后,成功抓住了这个“尾巴”,并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由计算机应用阶段开始全面转向互联网普及化阶段,以网站、BBS、QQ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方式开始走上台前并被快速应用。同时,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2010年前后,陆续出现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造就了一大批网络大V,正统信息经常不敌小道消息,传统媒体功能开始被边缘化。2018年之后,以5G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进入提速阶段,大量APP迅速涌现,如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微视等新兴平台很快能吸引亿万级的用户量,让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式进一步脱离传统媒体的生产流程体系,走向更加依赖科技推动的新媒体方向。 全媒体的每一次创新,其背后都是科技迭代在推动。以前,记者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纸、笔、摄录机和录音笔。全媒体报道除了上述基本工具外,还涉及无人机操作、直播、图文美化技巧、场景编导和视频编辑等等,这必然要求记者不断充电。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工具几乎每年都在更新,如2016年德国柏林IFA展会上首次推出互聯网操作的无人机后,至2020年至少已经进行了7次迭代;再如录音笔,现在只要连上电脑或手机,就能实现录音向文字同步转换。这类创新性科技工具在未来还会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媒体行业中来。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作品竞争力,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充满科技含量。要想产生好作品,传统记者必须接受现实多充电。当前,许多单位开展了新媒体知识培训,帮助记者加快掌握新媒体生产方法和流程。传统媒体记者需高度重视起来,统筹安排好时间,乐于学习充电,不断提升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技能,才有可能实现成功转型。
三、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成功转型的主要对策
(一)重塑思维模式,坚持守正创新不动摇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获得者和发布者。网速有多快,传播就有多快,信息经N次传播后,容易受情绪、场景等因素影响被二次改写,最后导致核心信息失真,远离真相。这就要求记者在利用互联网快捷获取信息源的同时,必须坚定政治站位,做到认真核实、细致追访,交叉求证。说到底就是坚持守正创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5],要求深刻认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同时,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守正创新要求传统媒体记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无论是采写,还是传播,都要把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纪律放在首位,面对全媒体在传播过程容易失真的现象,我们在快速发展中,必须始终意识到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根本仍在内容上,这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既要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又要把内容建设摆在最突出的位置,首先要用内容优势赢取发展优势,用内容的品质树立专业权威,要在源头上树立底线思维,在过程中善用引导手段,最终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在大潮中不翻船,在快进中不失色,实现成功转型。
(二)转换写作“语态”,调整发稿取向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经常有一种困惑:自己的作品也不错,放在网上为什么点击量过千都很难,这样工作价值要如何体现呢?什么样的文本才能更加受到网络受众的关注,吸引更多流量呢?
转换“语态”是融入新媒体的首要一步[6]。这就要求传统记者进一步改变文风:变生硬说教为平等交流,变会议文件语言为网络白话,变口号概念为生动案例,把新闻通稿同社会关切相互衔接,把宏大叙事同个体体验有机结合,把讲道理与讲故事有效穿插,呈现既有态度又有温度的新闻,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故事,着力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广大网民眼前一亮,进而增强“两微一端”报道的互动性,融通网上网下两大舆论场。
在发稿环节中,首先要树立网络优先意识。在准确无误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发网稿,抢占舆论关注的第一战场,尤其有重大消息产生时,网络优势不可替代。其次,树立部门连通“一盘棋”。不要认为自己是新闻部的人,与新媒体部不相干,各自为战;有些记者还认为稿件见报后,电子版会自动上传到网上,习惯等到晚间编前会后再动手写稿,既失去新闻时效又失去工作价值。最后,在采访中要把重心贯彻到新媒体写作上。快速发稿不是把通稿原封不动发到网上,机械式快速上网发布容易掉粉,长此以往还容易形成新型官僚主义。心中一定要有新媒体这根弦,善用“网言网语”,在可视化、互动化方面对作品进行优化,逐步练就媒体融合传播的真本领,在日常工作中能信手拈来,才算是转型成功。
在2021年春晚首次以全媒体方式传播获得巨大成功后,公开报道显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经与北京冬奥组委会开展合作[7],将积极运用总台“5G+4K/8K+AI”科技创新成果,奋力实现“科技冬奥·8K看奥运”的目标,向世界生动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国家形象,为全球观众献出一场丰富多彩的奥运盛典。这将是又一次转换语态,调整传播方向的中国媒体转型的成功实践范例。
(三)当好新媒体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服务者
重内容、轻传播,是很多媒体人的短板。全媒体时代,报社在流程架构上进行创新调整后,媒体人的职责也应随之调整。但是也应该意识到,全媒体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或多次营销,而是一种适应新时代传播变革的战略思考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产业模式。
以南方都市报为例,该报公开披露,2020年新媒体发稿15万多篇,总阅读量230亿+,比上年增长130%,“千万+”阅读量报道有99篇,全年创意产品推送上千条,官方微信在全国纸媒公众号排名靠前,初步形成了全媒体时代南都强劲的核心竞争力[8]。近年来,该报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整合,调整各业务单元打破原来以“报”为中心的架构设计,转向以“平台渠道”、垂直课题为中心的资源布局,打破各种利益藩篱,拆除资源壁垒,创新考评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聚变协同的新格局。每一位传统记者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资源的整合者、产品的传播和推广者。 南都的探索才一年多,尚不能说“南都模式”完全成功,但至少会对传统记者的思想产生一些触动:让人意识到“内容”已经不全是新闻教科书所说的“内容”。新媒体“内容”首先要符合用户需求、传播需求和社交需求,有了大数据后,信息的发布时机都可列为“内容”的一部分。南都的实践还给全媒体记者进行了一次基本画像:除了图文生产,还要协作声像视频生产;除了信息记录和传递,还可附加项目调研,如果被采访对象是资深专业人士,还可导入智库产品模块;挖掘被采访对象的其他需求,在产业链上提前介入服务等。全媒体记者的角色围绕传播链来实现转换,是新媒体综合产品的生产者、推广者与服务者。这种转变,让受众由一张报纸的订户变成报社多个产品的粉丝,增强报社出品的黏性,实现全媒体传播体系效能的提升提质。这样的媒体功能远远突破传统媒体较为单一的信息传播功能,正在成为社会信息总汇和决策中介枢纽,真正成为新时代党的喉舌和政府助手。
南都宣称2020年实现盈利超过1亿元,多款新产品和多名记者获得党和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对其他媒体和记者来说,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
四、结语
全媒体成为当今时代主流信息的重要载体和获取途径后,传统媒体记者必然要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调整与转变,才能实现成功转型。本文对调整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调整成功的对策进行思考,引用权威数据与实际案例,佐证传统媒体记者转型的基本路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3):3-5.
[2]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02-03.
[3] 高凯. 2021年春晚直播受众规模达11.4亿人[EB/ 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 2021/02-12/9410700.shtml,2021-02-12.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二版)[M].河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6.
[5] 新华社.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中国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 xinwen/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2020-09-26.
[6] 何平.新华社:从“融”起来到“强”起来[J].中国记协,2020(3):15-17.
[7] 易铭.北京冬奥组委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签署全媒体宣传合作[N].北京日报,2021-06-07(001).
[8] 张志韬.南都总裁梅志清谈智媒转型:推动南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間 [EB/OL].广东记协网,http://www.gdjx.org.cn/jrym/202102/t20210201_1067252. htm,2021-02-01.
作者简介:李苑立(1974—),男,湖北黄冈人,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新闻采编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