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儿童克罗恩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f_2004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英夫利昔单抗对儿童克罗恩病的疗效,探讨英夫利昔单抗相对于激素及免疫抑制是否存在治疗优势。

方法

将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8岁克罗恩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AI)>10;英夫利昔单抗或激素诱导缓解治疗;英夫利昔单抗、免疫抑制剂或美沙拉嗪维持治疗;激素诱导缓解患儿需随访1年以上。将所有患儿分为英夫利昔单抗组和激素组,在治疗后2、4、8、12、24及48周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药物不良反应,计算PCDAI、克罗恩病内镜下活动指数(CDEIS)。评估患儿的临床应答、临床缓解、复发、黏膜愈合程度及生长发育情况。

结果

纳入完整病例22例,其中英夫利昔单抗组和激素组各11例。英夫利昔单抗组在第2、4、8周临床缓解分别为6、5、7例;激素组分别为6、9、9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14、0.92,P均>0.05)。英夫利昔单抗组在第2、4、8周的临床应答例数分别为8、8、11例;激素组分别为8、9、9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26、2.20,P均>0.05)。英夫利昔单抗组及激素组患儿PCDAI在第2、4、8周均明显低于第0周(P均<0.05)。在第2、4、8周,两组PCDA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英夫利昔单抗组第12、24、48周的维持缓解比例分别为8/11、7/8、3/5;激素组分别为7/11、9/11、8/1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第8周,英夫利昔单抗组及激素组分别中有7例和9例患儿成功诱导缓解。在第12、24、48周两组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3、0.09、1.00,P均>0.05)。在第24周,英夫利昔单抗组年龄别身高(HFA)Z评分变化值较激素组显著增高(P<0.05)。其他观察点,两组HFA Z评分的变化值比较及体质指数(BMI)Z评分的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英夫利昔单抗组中有3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激素组中所有患儿均出现满月脸等不良反应。

结论

英夫利昔单抗对儿童克罗恩病的诱导缓解率与激素类似。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不良反应较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少。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通过对临床疑似Blau综合征(BS)患儿进行NOD2基因分析以确诊,了解BS的基因突变类型及临床特点,并试图寻找区分BS的临床指征。方法2006-2014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8例BS临床疑似患儿,其中男7例、女11例,就诊年龄1岁8个月~9岁6个月。取患儿及父母抗凝外周血4 ml,常规提取DNA,对NOD2基因进行PCR扩增,2%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纯化,测序。对于新发现错义突变,应用
目的分析4个Wiskott-Aldrich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WASP基因突变位点,探讨WASP基因分析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CR扩增后直接双向测序方法,对4个Wiskott-Aldrich综合征家系中3例先证者和4例母亲及100名正常个体的WASP基因的外显子区及侧翼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确定致病突变后,对其中2个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孕早期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共发现4种WASP基因突变,c.9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一个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家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检测其致病基因的突变情况,结合文献总结AGS综合征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病房住院的一个AGS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DNA直接测序对致病基因行突变检测。在Pubmed、OVID、CNKI、万方等医学文献数据库,采用"Aicardi-Goutières syndrome
期刊
目的探讨家庭和幼儿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在苏州市区随机整群抽取15个幼儿园,在各年级中分层随机整群抽取160个班级4 001名儿童纳入本研究。应用城区学龄前儿童运动发育家庭环境量表(FESMDPU)、幼儿学习环境量表-修订版(ECERS-R)分别对儿童家庭和幼儿园环境进行评估。将幼儿园环境作为宏观场景因素,家庭环境作为个体因素进行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