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尾,汉江滩上最后的一些落叶飘进河里,瑟瑟的寒意也在平原的四野散落下来,那些变得凛冽的风,一挥手,就让还穿着秋衣的农人一下子跌入了冰冷的冬季。
每年这个时候,母亲就开始琢磨她喜欢的传统手艺,腌制浓香酸辣的杂糊椒粉。
选一个好天晴,母亲从自家菜地摘回满满一篮子红椒,然后洗净,晾干。再把后院那口专门腌菜的老陶缸搬到太阳下重新刷洗晒净,再后来就开始寻思着腌制杂糊椒粉的下料成份了。其實在我们家乡家家都有腌菜的习惯。临近秋尾,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摘辣椒、磨粉、晒坛子、择佐料了。你家的晒场上铺满一滩一滩的秋红椒,她家院落里挂起一串又一串的红薯片,那秋尾初冬的农家院景,在阳光下俨然映出了小村最为原始的生活画面。
改革开放前,农村生活物资匮乏,不像今天的农家人看重的是到城里置房、为儿女买车、到集市开店铺等。但那时的农家最为看重的一家人的生活温饱。那年月,连续几个霜夜过后,各家菜地里原本红艳透亮的辣椒转眼间便一片一片的蔫了,那时农村又没有冷储设备,所以农家人都会把辣椒稍稍晒出水分,再掺合一些薯粉或南瓜渣,装坛腌制数月。一季过后,腌制好的杂糊椒粉就成了各家各户饭桌上必配的下饭菜了。
记忆中,母亲每年都要腌制满满一大缸杂糊椒粉。例如今年掺的是薯粉,明年定是藕丝或土豆丝,再后年就是南瓜渣。我家的杂糊椒粉基本上是一年一个味,年年我们家腌制的杂糊椒粉都是小村最有份量的腌制品。在冬春交替之季,杂糊椒粉也成了全家人餐桌上最受喜爱的菜肴。有时我们家的杂糊椒粉还成了连接城里亲戚感情的“大礼”。母亲会主动的给城里的亲戚送去一些杂糊椒粉,你家一袋、他家一盒,亲戚们品偿之后,便会又下乡来索取,母亲面对亲戚们的笑意,她心里更是充满了喜悦!
最为记得是我的中学时代,住校期间母亲总是给我装上满满几罐头瓶子杂糊椒粉带到学校。校园的午餐或晚饭,一盒温热的白米饭拌上两勺杂糊椒粉,那就是我们学生时代最为熟悉下饭菜了。
在故乡,杂糊椒粉的腌制做法很简单,但要做出美味来,就要看你的各道工序是否精确。我记得大概做法是,先是把晒干的辣椒剁碎,然后把风干的瓜、薯片等配料剁成碎渣,再按比例掺进剁碎的辣椒里揉合均匀,并撒进一些海盐、姜沫、蒜渣、小麦酱等佐料,最后装坛密封一段时间自然酿化就腌制完成了所有的工序。
母亲腌制杂糊椒粉的手艺响誉小村四方,她的诀窍就在于辣椒和配料要精选优良,晒制程度要恰到好处。还有就是相关辅料要十分合宜,最后就是下坛密封严实,再找一处荫凉透风的地方长时间置放。每道工序都是精益求精而成,待到开坛时,扒开那封堵严实的柴草,顿时满屋香。所以,母亲年年都把杂糊椒粉做成了小村乡厨的精品。
在那困苦的岁月,我家的杂糊椒粉虽然只是农家一道普普通通的小菜,但入口时那种细细的柔辣酸香,从舌尖上沁人心脾,让人经年难忘。
杂糊椒粉是荆楚大地乡亲记忆里一抹淡淡的乡愁。如今,沧桑岁月濡白了母亲的双鬓,,但步屐蹒跚的老人依然保留着做杂糊椒粉的习惯,只是在这个幸福的时代,原来的大陶缸坛子换成了现在精致的青花绿植小坛,杂糊椒粉中掺合了猪肠、五花肉、鸡脯肉等。年年儿女回家,喜聚畅饮,我家的饭桌上总少不了一大盘焦黄油亮的杂糊椒粉。母亲说,现在生活富足了,各种新鲜蔬菜四季都有,但杂糊椒粉里的花样也要丰富一点。看来年逾八十的母亲也在与时俱进。
故里的酸辣粉,梦里梦外维系着我们一些甜美又忧郁的亲情。汉水东流千里,一抹乡愁来了又去……
作者简介:周平林,平林舟子(1966---),中国作协会员。已在《诗刊》、《星星》、《十月》、《长江文艺》、《读者》、《花城》、《人民日报》、《大公报》等近百家报刊发表诗歌作品。有作品被20多家诗歌选集收录出版。曾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授予诗歌写作优秀作品奖、中国年度诗歌奖、美国读者文摘诗歌金钥匙奖、台湾中山文学奖等。现为九三学社荆门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荆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每年这个时候,母亲就开始琢磨她喜欢的传统手艺,腌制浓香酸辣的杂糊椒粉。
选一个好天晴,母亲从自家菜地摘回满满一篮子红椒,然后洗净,晾干。再把后院那口专门腌菜的老陶缸搬到太阳下重新刷洗晒净,再后来就开始寻思着腌制杂糊椒粉的下料成份了。其實在我们家乡家家都有腌菜的习惯。临近秋尾,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摘辣椒、磨粉、晒坛子、择佐料了。你家的晒场上铺满一滩一滩的秋红椒,她家院落里挂起一串又一串的红薯片,那秋尾初冬的农家院景,在阳光下俨然映出了小村最为原始的生活画面。
改革开放前,农村生活物资匮乏,不像今天的农家人看重的是到城里置房、为儿女买车、到集市开店铺等。但那时的农家最为看重的一家人的生活温饱。那年月,连续几个霜夜过后,各家菜地里原本红艳透亮的辣椒转眼间便一片一片的蔫了,那时农村又没有冷储设备,所以农家人都会把辣椒稍稍晒出水分,再掺合一些薯粉或南瓜渣,装坛腌制数月。一季过后,腌制好的杂糊椒粉就成了各家各户饭桌上必配的下饭菜了。
记忆中,母亲每年都要腌制满满一大缸杂糊椒粉。例如今年掺的是薯粉,明年定是藕丝或土豆丝,再后年就是南瓜渣。我家的杂糊椒粉基本上是一年一个味,年年我们家腌制的杂糊椒粉都是小村最有份量的腌制品。在冬春交替之季,杂糊椒粉也成了全家人餐桌上最受喜爱的菜肴。有时我们家的杂糊椒粉还成了连接城里亲戚感情的“大礼”。母亲会主动的给城里的亲戚送去一些杂糊椒粉,你家一袋、他家一盒,亲戚们品偿之后,便会又下乡来索取,母亲面对亲戚们的笑意,她心里更是充满了喜悦!
最为记得是我的中学时代,住校期间母亲总是给我装上满满几罐头瓶子杂糊椒粉带到学校。校园的午餐或晚饭,一盒温热的白米饭拌上两勺杂糊椒粉,那就是我们学生时代最为熟悉下饭菜了。
在故乡,杂糊椒粉的腌制做法很简单,但要做出美味来,就要看你的各道工序是否精确。我记得大概做法是,先是把晒干的辣椒剁碎,然后把风干的瓜、薯片等配料剁成碎渣,再按比例掺进剁碎的辣椒里揉合均匀,并撒进一些海盐、姜沫、蒜渣、小麦酱等佐料,最后装坛密封一段时间自然酿化就腌制完成了所有的工序。
母亲腌制杂糊椒粉的手艺响誉小村四方,她的诀窍就在于辣椒和配料要精选优良,晒制程度要恰到好处。还有就是相关辅料要十分合宜,最后就是下坛密封严实,再找一处荫凉透风的地方长时间置放。每道工序都是精益求精而成,待到开坛时,扒开那封堵严实的柴草,顿时满屋香。所以,母亲年年都把杂糊椒粉做成了小村乡厨的精品。
在那困苦的岁月,我家的杂糊椒粉虽然只是农家一道普普通通的小菜,但入口时那种细细的柔辣酸香,从舌尖上沁人心脾,让人经年难忘。
杂糊椒粉是荆楚大地乡亲记忆里一抹淡淡的乡愁。如今,沧桑岁月濡白了母亲的双鬓,,但步屐蹒跚的老人依然保留着做杂糊椒粉的习惯,只是在这个幸福的时代,原来的大陶缸坛子换成了现在精致的青花绿植小坛,杂糊椒粉中掺合了猪肠、五花肉、鸡脯肉等。年年儿女回家,喜聚畅饮,我家的饭桌上总少不了一大盘焦黄油亮的杂糊椒粉。母亲说,现在生活富足了,各种新鲜蔬菜四季都有,但杂糊椒粉里的花样也要丰富一点。看来年逾八十的母亲也在与时俱进。
故里的酸辣粉,梦里梦外维系着我们一些甜美又忧郁的亲情。汉水东流千里,一抹乡愁来了又去……
作者简介:周平林,平林舟子(1966---),中国作协会员。已在《诗刊》、《星星》、《十月》、《长江文艺》、《读者》、《花城》、《人民日报》、《大公报》等近百家报刊发表诗歌作品。有作品被20多家诗歌选集收录出版。曾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授予诗歌写作优秀作品奖、中国年度诗歌奖、美国读者文摘诗歌金钥匙奖、台湾中山文学奖等。现为九三学社荆门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荆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