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躺着也中枪
“钱荒”据说源自政府的主动调控,旨在减少各种金融投机,将资金引入实体经济。风波过后,金融部门和国有企业部门在“央行教训”之下被迫加速去杠杆化进程,但出人预料的是,种种迹象表明,本身杠杆率很低的中小企业却很有可能最终成为这场风波中“躺着中枪”的意外受害者。
着力发展中小企业的意义已无需赘述:据统计我国大约有中小企业4200多万户,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其创造的GDP占全国GDP的60%,提供的税收占50%,外贸出口占68%,发明专利占66%,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占企业总量0.5%的大型企业拥有50%以上的贷款份额,而占88%的小型企业的贷款份额不足20%。
时至今日,这一老问题又遇到了新困境。此轮“钱荒”风波虽说在央行的出手救援之下已日渐平静,但监管层和各大金融机构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吃一堑长一智”,无论是对央行还是对各银行而言,从紧恐怕都是大基调,去杠杆、收贷压贷、提高信贷门槛在短期内将不可避免。而银行出于收缩流动性和规避风险的考虑,一定会把抽贷压贷的首要目标瞄准中小企业。
不过,站在银行的角度看,上述做法可以说是现有不合理制度下的理性选择。逐利是资本的天然属性,银行机构作为“经济人”,只要符合制度,银行放贷给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选择。在资金紧张或预知风险的情况下,抽贷压贷不仅是银行的自由,更是强化风险管控的理性表现。关键的问题是,信贷宽松环境下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盲目扩张导致债务过度累积,才是今天被迫去杠杆的主因,可为什么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自己酿成的苦果却要中小企业来承担?
横竖都利空
这就是我国金融制度的问题:不管是货币扩张还是银根紧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几乎都是不折不扣的利空。不难看出,此轮中小企业所遭遇的新困境,与其说是市场竞争的正向淘汰,抑或是产业升级所必须经历的阵痛,毋宁说是当前的金融信贷制度缺陷掐住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咽喉。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与国有银行是亲兄弟,而中小企业就俨然是外来的小媳妇。你说,这是什么金融逻辑呢?
解决这一顽疾的根本举措是打破金融垄断和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有两点很重要:
首先,要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政府要积极培育和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以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让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发展更多的中小银行就是好的开始。中小银行规模小,通常与中小企业的需求和信息比较对称,容易匹配起来共同成长。虽然金融业过度竞争也未必是好事,但如果能更激烈一些的话,一些银行才会放下身段真心服务于中小企业。
其次,利率市场化要加快步伐。中国银行业的官方利率是不能反映真实利率的。长期以来,中国体制内银行的垄断经营使得缺少话语权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不得不求助影子银行以寻找体制外的高成本资金,这人为抬高了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什么理财产品的利率(顾客的收益)比存款利率高出一倍多,银行还要全力去争夺?因为理财产品的利率仍可能低于实际市场利率,银行有利可图。为什么不干脆放开存款利率,让存款利率接近市场实际利率?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以百姓存款的低收益来换取金融业的高收益和地方经济建设、国有企业扩张的低成本。如果没有决心打破这种模式,银行自然没有动力去追随中小企业这些“差”客户了。只是,“利率市场化”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27年了,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见到实效呢?
责任编辑:马小琳
“钱荒”据说源自政府的主动调控,旨在减少各种金融投机,将资金引入实体经济。风波过后,金融部门和国有企业部门在“央行教训”之下被迫加速去杠杆化进程,但出人预料的是,种种迹象表明,本身杠杆率很低的中小企业却很有可能最终成为这场风波中“躺着中枪”的意外受害者。
着力发展中小企业的意义已无需赘述:据统计我国大约有中小企业4200多万户,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其创造的GDP占全国GDP的60%,提供的税收占50%,外贸出口占68%,发明专利占66%,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占企业总量0.5%的大型企业拥有50%以上的贷款份额,而占88%的小型企业的贷款份额不足20%。
时至今日,这一老问题又遇到了新困境。此轮“钱荒”风波虽说在央行的出手救援之下已日渐平静,但监管层和各大金融机构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吃一堑长一智”,无论是对央行还是对各银行而言,从紧恐怕都是大基调,去杠杆、收贷压贷、提高信贷门槛在短期内将不可避免。而银行出于收缩流动性和规避风险的考虑,一定会把抽贷压贷的首要目标瞄准中小企业。
不过,站在银行的角度看,上述做法可以说是现有不合理制度下的理性选择。逐利是资本的天然属性,银行机构作为“经济人”,只要符合制度,银行放贷给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选择。在资金紧张或预知风险的情况下,抽贷压贷不仅是银行的自由,更是强化风险管控的理性表现。关键的问题是,信贷宽松环境下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盲目扩张导致债务过度累积,才是今天被迫去杠杆的主因,可为什么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自己酿成的苦果却要中小企业来承担?
横竖都利空
这就是我国金融制度的问题:不管是货币扩张还是银根紧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几乎都是不折不扣的利空。不难看出,此轮中小企业所遭遇的新困境,与其说是市场竞争的正向淘汰,抑或是产业升级所必须经历的阵痛,毋宁说是当前的金融信贷制度缺陷掐住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咽喉。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与国有银行是亲兄弟,而中小企业就俨然是外来的小媳妇。你说,这是什么金融逻辑呢?
解决这一顽疾的根本举措是打破金融垄断和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有两点很重要:
首先,要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政府要积极培育和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以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让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发展更多的中小银行就是好的开始。中小银行规模小,通常与中小企业的需求和信息比较对称,容易匹配起来共同成长。虽然金融业过度竞争也未必是好事,但如果能更激烈一些的话,一些银行才会放下身段真心服务于中小企业。
其次,利率市场化要加快步伐。中国银行业的官方利率是不能反映真实利率的。长期以来,中国体制内银行的垄断经营使得缺少话语权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不得不求助影子银行以寻找体制外的高成本资金,这人为抬高了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什么理财产品的利率(顾客的收益)比存款利率高出一倍多,银行还要全力去争夺?因为理财产品的利率仍可能低于实际市场利率,银行有利可图。为什么不干脆放开存款利率,让存款利率接近市场实际利率?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以百姓存款的低收益来换取金融业的高收益和地方经济建设、国有企业扩张的低成本。如果没有决心打破这种模式,银行自然没有动力去追随中小企业这些“差”客户了。只是,“利率市场化”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27年了,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见到实效呢?
责任编辑: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