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教育教学实践与改革,都离不开深层的学校文化特别是教师文化的支撑。基于这种认识,教师文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文化的价值与作用更是日益彰显,教师文化研究得以不断深化。
一、 我国教师文化的意义建构研究
研究教师文化,首先必须对其进行深层的意义建构,探明其本质内涵、结构类型以及价值功能等。对此,我国学者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对教师文化本质内涵的界定
“内容与形式说”: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或在更加广泛的教师社区之间各成员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和处事方式;教师文化的形式则是指在该文化范畴内的成员之间具有典型意义相互关系的类型和特定的联系方式[1]。
“学校亚文化说”:教师文化是学校整体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2]。
“静态与动态说”:从静态看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学观念以及教师角色认同等精神因素的总称,其核心是教育价值观;从动态看教师文化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其核心是行为方式[3]。
“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说”:教师文化不仅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教师群体在共同的学校环境里,在教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与表现[4];而且教师文化也是一种个体文化,是教师应对教育事件、处置教育问题、作用教育环境的具体方式[5]。
2.对教师文化结构类型的研究
“后喻型与前喻型教师文化说”:依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我国教师文化基本上属于“后喻型教师文化”,对变化缺少认识,对现存生活方式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无可置疑的认同;但教育改革需要的是“前喻型教师文化”,更加强调开放、创新和面向未来[6]。
“四种类型说”:借鉴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的研究成果,从性质、规模和起源等方面对教师文化进行了考察,提出了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的四种类型学说[1]。
“适应维持型与批判反思型教师文化说”:前者把教师作为社会和学校文化的适应者而非改造者,强调对现实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适应与维持。后者则把教师作为社会和学校文化的改造者而非适应者,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7]。
“教师文化的重塑与变迁说”:在教师角色文化上要从“工具人”转变为“目的人”;在教师形象文化上,就外在形象来说要从刻板划一转变为个性多样,从内在形象来说要从促狭无力转变为博学善能;在教师交往文化上要从封闭疏离转变为和谐协作[3]。
3.对教师文化价值功能的探讨
“内—外维度说”:教师文化的内在价值功能主要包括引导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发展功能;外在价值功能则主要表现在协调功能和辐射功能[8]。
“教师专业发展说”:教师文化不仅能影响教师的群体行为,而且能使教师有意识地把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转变成自觉行为,并始终保持自我更新的发展方向,为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奠定基础[9]。
“多维度说”:教师文化不仅具有人格塑造功能,而且具有社会区隔功能、团体凝聚功能、学校民主管理功能和社会伦理发展功能[10]。
二、 我国教师文化的建设策略研究
有学者认为,我国教师文化建设要注重增强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幸福感,推动教师提升专业理想与信念;加强单位文化建设,改善教师专业生活的组织环境;以教师发展学校为平台,加强大学与中小学协作;主动借助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鼓励教师开展基于案例的研究[11]。
有学者认为,构建教师文化须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提倡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倡导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制定有利于教师文化建设的教育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12]。
有学者认为,我国教师文化的构建应注意培育教师的教育信念,夯实教师文化重塑的地基;洞悉教师的教学习惯,把握教师文化重塑的机理;形成教师的新形象,确认教师文化重塑的标识[13]。
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教师文化建设应以教师的文化人格为基础,通过创建诚信共生的价值体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改变传统封闭的狭隘文化和引进人文管理的评价机制等策略加以实现[14]。
此外,还有学者就合作型教师文化、创生型教师文化、鸡尾酒教师文化、马赛克教师文化、教师单位文化等的建设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建议。
三、 我国教师文化研究的趋势展望
1.重视教师文化实践取向的研究
教师文化研究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两种价值取向。以往我国教师文化研究往往倾向于在书斋里进行思辨的理论探究,热衷于对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局限于提出一般性的“美好”建议。但是,对教师文化的实践研究却少有兴趣,缺乏对复杂真实教师文化现象的调查研究,致使“制造”出来的研究成果颇多,但真正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却十分稀少。其实,教师文化不单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突出教师文化研究的实践取向,就需要研究者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入教师教育活动的情景和现场,倾听一线教师的呐喊和呼声;要从教师文化的实践中去挖掘研究课题,多在操作策略层面上下功夫,针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来寻找解决方案。
2.加强教师文化形成机制的研究
笔者认为,教师文化的形成机制是指教师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并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影响过程及其运行机体。教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特殊部分,其发展变化必然会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和教师个体自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师文化形成机制的复杂性,既包括外控性形成机制,也包括内控性形成机制;既包括设计性形成机制,也包括自发性形成机制。教师文化的形成机制处于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它一方面使我们认识到教师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自然积淀的,而是不断创生的;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更好地践行教师文化,并努力提升教师文化的实际效用。 3.做好国外教师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研究
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教师文化往往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文化特征,所以在引介、吸收和借鉴国外教师文化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注意把握我国长期积淀而成的教师文化的特色及其理论基础,只有在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转化,才能真正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文化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
4.注重教师文化跨学科整合性研究
跨学科整合性研究因其重视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移植、渗透与综合来推动科学的发展,而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教师文化研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单是一个教育学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涉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的问题。教师文化研究若能借助这些学科知识和方法,把教师文化问题纳入到一个多学科平台上进行分析,不仅能为我们理解和解释教师文化现象提供基础性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框架,而且能开阔教师文化研究的视野,克服单一研究视角带来的教师文化研究的缺陷和盲点,有助于教师文化研究的深化和理论体系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冯生尧,李子建.教师文化的表现、成因与意义.教育导刊,2002(4).
[2] 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润洲.我们塑造什么样的教师文化.教育发展研究,2006(6A).
[4] 杨宏伟.谈学校教师文化建设.基础教育参考,2004(9).
[5] 龙宝新.教师文化:基于生活世界的概念重构.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9).
[6] 陈力.前喻型教师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9).
[7] 李纯.论多元文化背景中教师文化的转向.教学与管理,2010(1).
[8] 赵振杰.论教师文化的核心、功能与结构.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
[9] 孟宪乐.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现代教育论丛,2004(1).
[10] 车丽娜.教师文化功能的多维审视.当代教育科学,2010(5).
[11] 刘万海,李倩.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文化重建的思路.全球教育展望,2009(8).
[12] 帅荣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文化重塑.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13] 李伟,李润洲.论教师文化的重塑.教师教育研究,2010(11).
[14] 赵复查.现代教师文化:理念、特征与建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责任编辑 杨子)
一、 我国教师文化的意义建构研究
研究教师文化,首先必须对其进行深层的意义建构,探明其本质内涵、结构类型以及价值功能等。对此,我国学者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对教师文化本质内涵的界定
“内容与形式说”: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或在更加广泛的教师社区之间各成员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和处事方式;教师文化的形式则是指在该文化范畴内的成员之间具有典型意义相互关系的类型和特定的联系方式[1]。
“学校亚文化说”:教师文化是学校整体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2]。
“静态与动态说”:从静态看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学观念以及教师角色认同等精神因素的总称,其核心是教育价值观;从动态看教师文化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其核心是行为方式[3]。
“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说”:教师文化不仅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教师群体在共同的学校环境里,在教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与表现[4];而且教师文化也是一种个体文化,是教师应对教育事件、处置教育问题、作用教育环境的具体方式[5]。
2.对教师文化结构类型的研究
“后喻型与前喻型教师文化说”:依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我国教师文化基本上属于“后喻型教师文化”,对变化缺少认识,对现存生活方式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无可置疑的认同;但教育改革需要的是“前喻型教师文化”,更加强调开放、创新和面向未来[6]。
“四种类型说”:借鉴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的研究成果,从性质、规模和起源等方面对教师文化进行了考察,提出了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的四种类型学说[1]。
“适应维持型与批判反思型教师文化说”:前者把教师作为社会和学校文化的适应者而非改造者,强调对现实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适应与维持。后者则把教师作为社会和学校文化的改造者而非适应者,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7]。
“教师文化的重塑与变迁说”:在教师角色文化上要从“工具人”转变为“目的人”;在教师形象文化上,就外在形象来说要从刻板划一转变为个性多样,从内在形象来说要从促狭无力转变为博学善能;在教师交往文化上要从封闭疏离转变为和谐协作[3]。
3.对教师文化价值功能的探讨
“内—外维度说”:教师文化的内在价值功能主要包括引导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发展功能;外在价值功能则主要表现在协调功能和辐射功能[8]。
“教师专业发展说”:教师文化不仅能影响教师的群体行为,而且能使教师有意识地把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转变成自觉行为,并始终保持自我更新的发展方向,为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奠定基础[9]。
“多维度说”:教师文化不仅具有人格塑造功能,而且具有社会区隔功能、团体凝聚功能、学校民主管理功能和社会伦理发展功能[10]。
二、 我国教师文化的建设策略研究
有学者认为,我国教师文化建设要注重增强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幸福感,推动教师提升专业理想与信念;加强单位文化建设,改善教师专业生活的组织环境;以教师发展学校为平台,加强大学与中小学协作;主动借助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鼓励教师开展基于案例的研究[11]。
有学者认为,构建教师文化须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提倡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倡导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制定有利于教师文化建设的教育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12]。
有学者认为,我国教师文化的构建应注意培育教师的教育信念,夯实教师文化重塑的地基;洞悉教师的教学习惯,把握教师文化重塑的机理;形成教师的新形象,确认教师文化重塑的标识[13]。
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教师文化建设应以教师的文化人格为基础,通过创建诚信共生的价值体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改变传统封闭的狭隘文化和引进人文管理的评价机制等策略加以实现[14]。
此外,还有学者就合作型教师文化、创生型教师文化、鸡尾酒教师文化、马赛克教师文化、教师单位文化等的建设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建议。
三、 我国教师文化研究的趋势展望
1.重视教师文化实践取向的研究
教师文化研究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两种价值取向。以往我国教师文化研究往往倾向于在书斋里进行思辨的理论探究,热衷于对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局限于提出一般性的“美好”建议。但是,对教师文化的实践研究却少有兴趣,缺乏对复杂真实教师文化现象的调查研究,致使“制造”出来的研究成果颇多,但真正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却十分稀少。其实,教师文化不单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突出教师文化研究的实践取向,就需要研究者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入教师教育活动的情景和现场,倾听一线教师的呐喊和呼声;要从教师文化的实践中去挖掘研究课题,多在操作策略层面上下功夫,针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来寻找解决方案。
2.加强教师文化形成机制的研究
笔者认为,教师文化的形成机制是指教师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并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影响过程及其运行机体。教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特殊部分,其发展变化必然会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和教师个体自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师文化形成机制的复杂性,既包括外控性形成机制,也包括内控性形成机制;既包括设计性形成机制,也包括自发性形成机制。教师文化的形成机制处于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它一方面使我们认识到教师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自然积淀的,而是不断创生的;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更好地践行教师文化,并努力提升教师文化的实际效用。 3.做好国外教师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研究
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教师文化往往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文化特征,所以在引介、吸收和借鉴国外教师文化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注意把握我国长期积淀而成的教师文化的特色及其理论基础,只有在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转化,才能真正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文化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
4.注重教师文化跨学科整合性研究
跨学科整合性研究因其重视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移植、渗透与综合来推动科学的发展,而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教师文化研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单是一个教育学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涉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的问题。教师文化研究若能借助这些学科知识和方法,把教师文化问题纳入到一个多学科平台上进行分析,不仅能为我们理解和解释教师文化现象提供基础性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框架,而且能开阔教师文化研究的视野,克服单一研究视角带来的教师文化研究的缺陷和盲点,有助于教师文化研究的深化和理论体系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冯生尧,李子建.教师文化的表现、成因与意义.教育导刊,2002(4).
[2] 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润洲.我们塑造什么样的教师文化.教育发展研究,2006(6A).
[4] 杨宏伟.谈学校教师文化建设.基础教育参考,2004(9).
[5] 龙宝新.教师文化:基于生活世界的概念重构.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9).
[6] 陈力.前喻型教师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9).
[7] 李纯.论多元文化背景中教师文化的转向.教学与管理,2010(1).
[8] 赵振杰.论教师文化的核心、功能与结构.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
[9] 孟宪乐.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现代教育论丛,2004(1).
[10] 车丽娜.教师文化功能的多维审视.当代教育科学,2010(5).
[11] 刘万海,李倩.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文化重建的思路.全球教育展望,2009(8).
[12] 帅荣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文化重塑.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13] 李伟,李润洲.论教师文化的重塑.教师教育研究,2010(11).
[14] 赵复查.现代教师文化:理念、特征与建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责任编辑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