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从宏观角度定位了教育的风向,审题素养从微观角度掀开数学教学的视角。本文从审题素养出发以探寻的角度发问和追寻,窥探审题中素养的那缕花香。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素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6-0200-01
数学源自于问题,素养生长于问题。“简单的复制、记忆、理解和掌握是不能形成素养的”,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素养更多地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而问题解决的第一环节“审题”,成了素养整合提升的敲门砖。
1 小学生数学审题素养的内涵
审题素养相对微观,和审题能力相比,更重视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多途径调用和重组知识经验,多层次发展构建新的智能,重在学生可持续的内在数学素养的
积淀。
2 小学生数学审题素养现状
学生审题,有抽象游离,有呈数字化。苏教版教材,人文性和综合性比较强,但内容有些分散;人教版教材逻辑性略强,但人文性欠缺。如苏教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重视了策略运用来组构内容,如画图法、假设法、一一列举法等;人教版“数学广角”重视通过解决类型来组构内容,如针对优化,四年级下册就组织了沏茶问题、烙饼问题和田忌赛马问题。人文味和数学味略不同的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也让学生有了不同的审题习惯和思维习惯。其实,不论是不同地域差异,还是年段不同,亦或学生差异,教师都能发现学生审题素养问题的共性:文本阅读理解度浅,核心素养整合度低,问题解决转化度弱。这些审题素养的现状,需要数学教师从自身思想意识上进行改变。因此,“审题素养”的培养也是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
3 小学生数学审题素养提升
小学生数学审题素养,应作为课题核心要素,想从问题出发对审题素养的提升进行方向性预设。
3.1 文本阅读理解度浅
短视频充斥孩子的碎片时间,各类作业APP让孩子思维成为摆设。当孩子面对数学文本化作业问题时,便感到索然无味,不能沉心去深度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审题中有乐趣?如何让学生在审题中有深度?如何让学生在审题中有广度?对教师来说,将生活和数学结合,让数学贴近孩子的童趣,需要老师对问题精心准备,如在问题设计中多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问题重组,层次性安排,发散性布置,让问题有深入性也有拓展性,让审题有压力也有动力,多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参与问题编写,如让学生分组编写作业,让孩子思维和审题得到暴露。正因为纸质文本只有图文,才有思维深度的可能,如何转化文本,成为自己思维的因子?需要在问题审阅中多元化理解,多频率反思,这些都需要后续实验观察和研究。
3.2 核心素养整合度低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抽象、推理、建模、想象、运算和数据分析等,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侧重习惯也不一样。对于审题,教师或学生都应该学会多问问自己:还有其他思路吗?这样才能在不断反问、尝试和对比中得到新的知识生长点。现在孩子审题素养中缺乏两个整合:一是内容整合度欠缺,对知识体系把握不牢;二是数学核心素養整合不够,过分割裂之间的联系。不同版本的鸡兔同笼问题,他们培养的侧重也不一样,但实际问题解决中,学生审题可以多元化个性化,在尊重教材编排体系的情况下,不管是画图、列表、假设等都予以适当鼓励,发展学生审题的求异性、创新性、整合性,促进学生思维素养新模块的生长。
3.3 问题解决转化度弱
现代超文本阅读提升了阅读速度,催化了知识的构建,有其优势。因此,能否受到现代信息网络时代的启发,提升孩子问题审题素养呢?
其实,运用其链接性和多媒性,教师对问题的审阅也可以向三维转化: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审阅、寻找多种方案,促成有多种思维方式,构成一个问题解决的“面”,再通过问题串链接出众多不同层次的问题,构成一个不同“厚度”的立体结构。不同于网络多媒化,纸质作业上的问题,学生在审题中更能体现出思维链接的自
主性。
要解决的问题和已解决的问题,也靠“结”连接,而这个的“结”中有深度审题并解决问题后的整合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素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6-0200-01
数学源自于问题,素养生长于问题。“简单的复制、记忆、理解和掌握是不能形成素养的”,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素养更多地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而问题解决的第一环节“审题”,成了素养整合提升的敲门砖。
1 小学生数学审题素养的内涵
审题素养相对微观,和审题能力相比,更重视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多途径调用和重组知识经验,多层次发展构建新的智能,重在学生可持续的内在数学素养的
积淀。
2 小学生数学审题素养现状
学生审题,有抽象游离,有呈数字化。苏教版教材,人文性和综合性比较强,但内容有些分散;人教版教材逻辑性略强,但人文性欠缺。如苏教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重视了策略运用来组构内容,如画图法、假设法、一一列举法等;人教版“数学广角”重视通过解决类型来组构内容,如针对优化,四年级下册就组织了沏茶问题、烙饼问题和田忌赛马问题。人文味和数学味略不同的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也让学生有了不同的审题习惯和思维习惯。其实,不论是不同地域差异,还是年段不同,亦或学生差异,教师都能发现学生审题素养问题的共性:文本阅读理解度浅,核心素养整合度低,问题解决转化度弱。这些审题素养的现状,需要数学教师从自身思想意识上进行改变。因此,“审题素养”的培养也是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
3 小学生数学审题素养提升
小学生数学审题素养,应作为课题核心要素,想从问题出发对审题素养的提升进行方向性预设。
3.1 文本阅读理解度浅
短视频充斥孩子的碎片时间,各类作业APP让孩子思维成为摆设。当孩子面对数学文本化作业问题时,便感到索然无味,不能沉心去深度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审题中有乐趣?如何让学生在审题中有深度?如何让学生在审题中有广度?对教师来说,将生活和数学结合,让数学贴近孩子的童趣,需要老师对问题精心准备,如在问题设计中多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问题重组,层次性安排,发散性布置,让问题有深入性也有拓展性,让审题有压力也有动力,多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参与问题编写,如让学生分组编写作业,让孩子思维和审题得到暴露。正因为纸质文本只有图文,才有思维深度的可能,如何转化文本,成为自己思维的因子?需要在问题审阅中多元化理解,多频率反思,这些都需要后续实验观察和研究。
3.2 核心素养整合度低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抽象、推理、建模、想象、运算和数据分析等,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侧重习惯也不一样。对于审题,教师或学生都应该学会多问问自己:还有其他思路吗?这样才能在不断反问、尝试和对比中得到新的知识生长点。现在孩子审题素养中缺乏两个整合:一是内容整合度欠缺,对知识体系把握不牢;二是数学核心素養整合不够,过分割裂之间的联系。不同版本的鸡兔同笼问题,他们培养的侧重也不一样,但实际问题解决中,学生审题可以多元化个性化,在尊重教材编排体系的情况下,不管是画图、列表、假设等都予以适当鼓励,发展学生审题的求异性、创新性、整合性,促进学生思维素养新模块的生长。
3.3 问题解决转化度弱
现代超文本阅读提升了阅读速度,催化了知识的构建,有其优势。因此,能否受到现代信息网络时代的启发,提升孩子问题审题素养呢?
其实,运用其链接性和多媒性,教师对问题的审阅也可以向三维转化: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审阅、寻找多种方案,促成有多种思维方式,构成一个问题解决的“面”,再通过问题串链接出众多不同层次的问题,构成一个不同“厚度”的立体结构。不同于网络多媒化,纸质作业上的问题,学生在审题中更能体现出思维链接的自
主性。
要解决的问题和已解决的问题,也靠“结”连接,而这个的“结”中有深度审题并解决问题后的整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