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高新区始终秉承科学发展理念,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突出五个重点
第一,加快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制定实施“2+3”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形成产业转型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巩固提升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两个主导产业优势,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超千亿元。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软件及服务外包三个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之比达52.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提升服务业的规模、水平、层次。在中心城区,退出二产让位于三产,建成了绿宝、天都、钻石、永利商业广场及国际汽车城等商业设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在研发项目和引进科技人才、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突破,是我省率先启动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国家级高新区。
第二,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实施三大举措,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通过节能减排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与节能目标管理、节能审计、环境监督等管理手段相结合,与淘汰落后设备、应用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等项目工程相结合,实现节能减排。“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华能热电公司、紫兴纸业公司、苏钢集团等重点能耗单位10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关停并拆除了耗能和污染大户南新和天平二个水泥厂以及苏钢集团煉钢高炉等落后产能设备;完成COD减排项目21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20个。2010年全区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了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了47.43%、38.72%,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工程节能减排。同时实施了污水提标改造工程,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实行清洁生产。自2008年以来,苏州高新区每年组织在化工、医药、电镀、造纸、电子、机械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逐步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突破循环经济技术瓶颈。先后承担、完成了苏州高新区(工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废轮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废弃物分类与交易研究3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多项省级循环经济、环保科技项目,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积极开展残留山体(宕口)复垦整治,修复和美化自然环境,有效地整合土地资源。建成环太湖地区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全力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健康健身、文化创意、民间工艺及高品质居住、办公于一体的低碳经济示范区。
构筑四大体系
一是全力构建生态化的电子产业体系。通过推行生态设计、绿色招商、绿色采购等方法,不断延伸工业产业链;通过补链招商,引进废物回收和再生利用企业,现已形成线路板生产、水晶振动子、液晶显示器、IT行业金再生、复印机制造、电子电器产品拆解以及废包装材料(纸、塑、木)综合利用等相对独立的生态链接关系。再通过工业生态链网的构建和完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并在物质代谢的全过程中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基本形成了生态化的电子产业体系。
二是不断完善专业化的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区累计建成污水管网680公里,污水提升泵站29座。五座污水处理厂均已建成投运,高新区污水处理体系构架已形成,并覆盖全区域。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了日处理能力为4万吨的再生水利用一期工程,水资源回用系统也正在建立。工业固体废物实行分类回收处理,引入了9家企业,对危险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全区已建成生活垃圾压缩式中转站13座,完善了生活垃收运体系。
三是逐步建立一体化的环境绩效管理体系。结合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重点课题,初步形成了企业、园区和产业链三个层次的绩效管理,每个层次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管理体系,为园区制定资源生产力和碳生产率发展目标提供基础。实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制度,对区内重点企业在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执行、信访投诉、清洁生产、ISO14001认证等方面综合评价,与企业贷款、融资等商业行为有效结合,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树立社会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是创新推进系统化的循环经济政策与保障体系。成立了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管理、协调、督查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成立了苏州市循环经济推广中心,专门负责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具体工作。设立了区级节能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制定了《苏州高新区节能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对企业节能及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项目等十个重点方面进行鼓励引导与扶持。2007年以来,共扶持节能及循环经济项目309个,获得国家和省市区各级政府扶持资金3985万元。制定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应急预案等管理规范40多项,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政策保障。
推进两大节约
节能。企业节能取得实效。全区38家年消耗5000吨以上标准煤的用能大户已全部完成能源审计。开展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使用变频、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统筹规划,推广能源集中供应方式,实现统一供热供气,能源供应企业规模效应初见成效。公共节能稳步推进。建筑节能方面,按照国家和省厅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对所有新建项目节能设计严格把关,全区范围内已全部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中航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项目采用了多项节能新技术,建筑节能达到了65%。管委会机关办公楼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机关大院能耗较大幅度下降,共节约能耗费用20余万元。交通节能方面,全区更新和整改利用客运车辆30辆,共节油8.48万升。大力倡导绿色出行,规划建设6条线约80公里的有轨电车线路,总投资120亿元。公共节能方面,推广节能灯的使用,政府补贴销售节能灯超过4万只。白马涧生态园、树山村等地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和广告灯箱。
节水。结合创建节约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提升全民节水意识。首先在企业层面,开展以中水回用、一水多用、串级使用、循环使用的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过程效率,减少水的使用量和废水排放量。其次在区域层面,投资2.93亿元新建第三、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及其提标改造,处理能力均为4万吨/日,对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中水回用能力。
培育一个环保产业集群
加大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完成建设了环保产业园一期、二期,建成2万多平米的苏州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创业园。通过绿色招商,引进环保项目100多个,涉及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风能设备与技术、太阳能技术与设备、蓄电池修复等7大类环保相关产业。苏州膜科技创新园致力于专业废水处理以及回用膜技术开发和利用,着力在膜材料、膜组件、膜设备产品、膜技术应用以及外围技术与产品上形成规模与实力。苏州首家土壤净化公司——苏州同和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对土壤、地下水污染的调查、净化及设计、工程、咨询工作,以减轻污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责任编辑:戈尚达
题头照片:徐志强 摄影
突出五个重点
第一,加快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制定实施“2+3”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形成产业转型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巩固提升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两个主导产业优势,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超千亿元。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软件及服务外包三个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之比达52.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提升服务业的规模、水平、层次。在中心城区,退出二产让位于三产,建成了绿宝、天都、钻石、永利商业广场及国际汽车城等商业设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在研发项目和引进科技人才、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突破,是我省率先启动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国家级高新区。
第二,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实施三大举措,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通过节能减排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与节能目标管理、节能审计、环境监督等管理手段相结合,与淘汰落后设备、应用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等项目工程相结合,实现节能减排。“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华能热电公司、紫兴纸业公司、苏钢集团等重点能耗单位10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关停并拆除了耗能和污染大户南新和天平二个水泥厂以及苏钢集团煉钢高炉等落后产能设备;完成COD减排项目21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20个。2010年全区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了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了47.43%、38.72%,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工程节能减排。同时实施了污水提标改造工程,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实行清洁生产。自2008年以来,苏州高新区每年组织在化工、医药、电镀、造纸、电子、机械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逐步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突破循环经济技术瓶颈。先后承担、完成了苏州高新区(工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废轮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废弃物分类与交易研究3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多项省级循环经济、环保科技项目,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积极开展残留山体(宕口)复垦整治,修复和美化自然环境,有效地整合土地资源。建成环太湖地区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全力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健康健身、文化创意、民间工艺及高品质居住、办公于一体的低碳经济示范区。
构筑四大体系
一是全力构建生态化的电子产业体系。通过推行生态设计、绿色招商、绿色采购等方法,不断延伸工业产业链;通过补链招商,引进废物回收和再生利用企业,现已形成线路板生产、水晶振动子、液晶显示器、IT行业金再生、复印机制造、电子电器产品拆解以及废包装材料(纸、塑、木)综合利用等相对独立的生态链接关系。再通过工业生态链网的构建和完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并在物质代谢的全过程中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基本形成了生态化的电子产业体系。
二是不断完善专业化的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区累计建成污水管网680公里,污水提升泵站29座。五座污水处理厂均已建成投运,高新区污水处理体系构架已形成,并覆盖全区域。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了日处理能力为4万吨的再生水利用一期工程,水资源回用系统也正在建立。工业固体废物实行分类回收处理,引入了9家企业,对危险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全区已建成生活垃圾压缩式中转站13座,完善了生活垃收运体系。
三是逐步建立一体化的环境绩效管理体系。结合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重点课题,初步形成了企业、园区和产业链三个层次的绩效管理,每个层次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管理体系,为园区制定资源生产力和碳生产率发展目标提供基础。实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制度,对区内重点企业在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执行、信访投诉、清洁生产、ISO14001认证等方面综合评价,与企业贷款、融资等商业行为有效结合,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树立社会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是创新推进系统化的循环经济政策与保障体系。成立了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管理、协调、督查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成立了苏州市循环经济推广中心,专门负责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具体工作。设立了区级节能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制定了《苏州高新区节能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对企业节能及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项目等十个重点方面进行鼓励引导与扶持。2007年以来,共扶持节能及循环经济项目309个,获得国家和省市区各级政府扶持资金3985万元。制定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应急预案等管理规范40多项,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政策保障。
推进两大节约
节能。企业节能取得实效。全区38家年消耗5000吨以上标准煤的用能大户已全部完成能源审计。开展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使用变频、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统筹规划,推广能源集中供应方式,实现统一供热供气,能源供应企业规模效应初见成效。公共节能稳步推进。建筑节能方面,按照国家和省厅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对所有新建项目节能设计严格把关,全区范围内已全部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中航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项目采用了多项节能新技术,建筑节能达到了65%。管委会机关办公楼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机关大院能耗较大幅度下降,共节约能耗费用20余万元。交通节能方面,全区更新和整改利用客运车辆30辆,共节油8.48万升。大力倡导绿色出行,规划建设6条线约80公里的有轨电车线路,总投资120亿元。公共节能方面,推广节能灯的使用,政府补贴销售节能灯超过4万只。白马涧生态园、树山村等地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和广告灯箱。
节水。结合创建节约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提升全民节水意识。首先在企业层面,开展以中水回用、一水多用、串级使用、循环使用的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过程效率,减少水的使用量和废水排放量。其次在区域层面,投资2.93亿元新建第三、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及其提标改造,处理能力均为4万吨/日,对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中水回用能力。
培育一个环保产业集群
加大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完成建设了环保产业园一期、二期,建成2万多平米的苏州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创业园。通过绿色招商,引进环保项目100多个,涉及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风能设备与技术、太阳能技术与设备、蓄电池修复等7大类环保相关产业。苏州膜科技创新园致力于专业废水处理以及回用膜技术开发和利用,着力在膜材料、膜组件、膜设备产品、膜技术应用以及外围技术与产品上形成规模与实力。苏州首家土壤净化公司——苏州同和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对土壤、地下水污染的调查、净化及设计、工程、咨询工作,以减轻污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责任编辑:戈尚达
题头照片:徐志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