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科书插图的优化建议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b13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插图是地理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还能增强教材的真实性、鲜活性和趣味性,辅助学习地理知识。然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现行教材中仍然有部分插图存在不足之处,如主题不突出、反映事实不准确等情况,本文以湘教版必修一(2016年6月第3版)和必修二(2015年11月第4版)为例,分析其不足并提出优化建议。
  一、示意图的优化建议
  1.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
  在“太阳活动与地球”中,作为文字系统的补充,文中设置了太阳的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此图所展现的角度是太阳局部俯视图,虽然图中已明确标示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但却很难辨认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对于黑子和耀斑就更难辨认其发生的位置。如果没有教师指导,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很难判断出来。因此,笔者建议此部分内容插图应改为太阳外部结构剖面图(如图2),标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的相对位置及所对应圈层发生的现象,这样更大限度地补充文字内容,有利于学习。
  2.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
  有关地球运动知识是地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尤其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产生原因,因其发生的空间尺度大,难以直接观察,学生一般不易理解。为此,教材第一章第三节的活动部分,插入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如图3),此图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太阳日与恒星日产生的原因,但太阳与恒星的相对位置有失准确性。所以,笔者建议,此图应调整地球、太阳与恒星的相对位置,使太阳距地球较近,距恒星较远(如图4)。这样,学生在读图分析恒星日产生原因时,就能主动忽略地球公转部分,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知识。
  3.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
  大气相关知识是学习的重点。在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部分,教材插入了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如图5),表示三者的关系及大气受热过程。但学生学习此图较吃力,究其原因:图中标示的数字含义不明确,如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而地面辐射却是120 ;此图没有标出大气逆辐射,与图名略显不符;潜热输送和湍流输送不是学习的重点,但在图中标示后,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笔者建议,此图应略作调整:将图中的数字删除,用箭头粗细定性表示。将潜热输送和湍流输送和在一起,改为“其它输送”,降低学习难度。大气吸收改为选择性吸收更为合适(如图6)。
  4.冷锋与暖锋示意图
  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推移时所形成的锋。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暖气团被破抬升。教材插入冷风的示意图,意在通过观察冷暖气团移动状况,体现冷锋形成。而在冷锋示意图(如图7)中有两个箭头表示暖气团的移动,水平箭头给人的直观感觉是从冷气团一侧过来的,容易对冷气团的运动路径产生误解。笔者建议将其去掉更为合适(如图8)。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时形成的锋。暖气团前缘沿冷气团边缘爬升,冷气团由于势力较弱慢慢上升迂回。教材暖锋示意图(如图9)中冷气团一侧水平箭头表示冷气团的移动方向,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冷暖气团是来自同一个方向。因此,笔者建议,将冷锋箭头方向调换,并加上上升迂回箭头,以表示冷气团的移动路径(如图10)。
  二、景观图的优化建议
  1.山谷峭壁露出的沉积岩
  在“地壳的物质组成”内容部分,教材中插入此图片(如图11)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沉积岩的形态,而图中沉积岩部分所占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图片中间则是被流水侵蚀形成的山谷,单从图片内容构成角度看,多少显得喧宾夺主。因此,笔者建议应突出沉积岩部分所占的比例.
  2.地震裂縫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地震。教材编写者为引发读者思考地震对地形有什么影响,在教材中插入了地震裂缝图(如图13),但观察该图片,大多数学生认为该图所体现的是一个干枯河谷示意图,很难辨认出是地震产生的裂缝。为此,笔者建议应更换此图片,小比例展现地震裂缝,从而易于引发学生思考
  3.淮河洪水
  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一节中,活动部分放置了一张淮河洪水图片(如图15),该图片的主体被水、船和树占据,而房屋和农田等被淹没区域没有作为主体予以体现。笔者认为应适当修改图片,将淮河发生洪水时淹没农田、房屋的场景予以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和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他文献
一、单选题  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常用下列指数反映景观格局特点: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斑块形状指数(LSI,斑块形状越偏离正方形时值越大)。表1为广东省1973—2013年红树林景观指数变化情况,图1示意1973—2013年广东省红树林面积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