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现代教育大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认为要拯救当时受人欺凌、被肆意践踏侮辱的中国,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素质主要在教育,而教育的最关键环节就是审美教育。蔡元培先生思想的伟大深刻之处之一就在于提出了美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这在当时是振聋发聩的,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发人深思的。可是当今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中,美育是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环节呢?不!可以说没有多少人在乎自己孩子是不是受到了美的教育,更关注自己孩子的成绩能不能上重点名校。每一个家庭的孩子就组成了国家的一代人,每一个不接受美育的孩子就造就了国家美育缺失的一代人,普遍降低了国民的审美能力。这不仅是学科发展受到了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国民经济,更为长远的是影响了国民精神,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可是美育开展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
一、美育教育的失衡
美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中,美育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没有人对他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既不能有当下的经济价值,似乎也看不到有巨大的文化力量,这是多么浅薄的态度啊!
再加上很多教育者往往和美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同为一,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就是传授艺术知识和培训艺术技巧。这种观念有两方面的缺欠。其一,把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缩小了美育的范围,局限了美育的这也是认识美育的误区。美育是一种范围宽广、弹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其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只是其中一种。其二,它又把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知识和技巧教育。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要培养授教对象的艺术心灵和人格,使之保持赤子之心,培养和发展其丰富的感受力与想象力,而仅仅局限于艺术知识和技巧培训的艺术教育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在这种所谓艺术教育中,艺术知识成了与其它门类知识并列的一种知识,这除了给功课本已繁重不堪的学生增加负担外还能得到什么呢?即便学生不怕负担繁重,出于对艺术的天然兴趣而接受这种教育,它也顶多只能培养出一些出色的艺匠而已。这样,学生一边学习着空灵无欲的艺术,一边却希望以这种艺术给他们带来荣誉和利益。这种功利主义浸染下的“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初衷岂不是南辕北辙!艺术教育可以产生美,可是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其范围要广阔的多。社会、学校对美育的不重视,导致了美育教育的失衡,使得越来越少的人忽略了美育的重要性。
二、美育的重要性
我们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而从美与人、与社会的关联角度出发,让大家切切实实的认识到美育的力量。
1、美感是文明的基石
如果有机会,可以参观国外的教堂,那种庄严肃穆,那种恒久流传,都足以给人产生震撼。也可以参观故宫,那种波澜壮阔,严格规整,让人顿觉皇家气势气贯长虹。在追求美得过程中,发现了真,形成了不一样的文明,影响了不同的人群。
2、美感也是一种文化力量
要怎么去认识美得文化力量呢?只要看工业生产就可以了。多少年来,我们的工业生产都是为西方人的工业服务,所赚的钱都是辛苦钱,都是加工生产,没有更多的原创性开发。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认识美的修养,创造美的能力,我们没有吃智慧果,所以还没有见过美的大千世界。
比如一条领带就足以让我们感慨万千。西方人的一条领带几乎可以卖到中国人一套衣服的价钱。西方的包包,动辄卖到几万、十几万,这是因为在物质丰盛的今天,东西已不值钱,值钱的是内在价值。什么价值?美的价值。美是今天的文明向上攀升的目标,可是一个民族不知美为何物,要如何攀升呢?
所以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可以提升国民的整体审美水平,又可以提高国力,提高民族的竞争力,不容忽视。
我们可以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建筑物作为一次审美旅程,实现美的感受。建筑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用,所以不要不屑一顾的跟我说,可以住就好了,美不美不重要,那是因为你从不张开你的眼睛来欣赏美,体会不到美的舒适,自然也不在意美是不是在你的世界里。那么建筑物的美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三、建筑中的美
今天我们先不谈建筑物形式上的美,比如比例、结构、和谐统一、色彩等等,我们先要看看建筑物内在精神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地方如何体现着美。
中国建筑具有灵活多样的群体空间形态。这不仅是由于中国建筑一直都在用庭院结构组织建筑群落,更是因为中国建筑体系在群体建筑的空间组织上具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布局原则与手法。中国单体建筑的造型与装饰手法引人人胜,群体建筑的空间艺术更是令人倾倒。这些原则与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向心内敛,层次分明,意韵悠远
中国建筑则以院落组织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单体建筑可视为围合庭院的 “组件”,主体建筑虽也雄伟高大却被深“藏”在重重庭院之中。除了特定建筑物如城市中的城楼、钟鼓楼、建筑群大门等之外,中国的重要单体建筑很少把全部轮廓直接展露在人们视野中。
中国建筑空间的内向含蓄无所不在,建筑群落内部也是如此:各个庭院都有自己的院墙与院门,屋宇的位置、朝向、距离连同庭院之间的转换递进关系均精心安排,一切都在“封闭”与“展现”之间的转换。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一目了然是中国建筑空间艺术的大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建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园林建筑最反对浅露直白。中国园林总要设置不同的景区空间,观赏者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循着曲径一步步地去观赏。所以整个园林即是一个逐步展开的景观序列,每一空间的构图都相对隐蔽,彼此并不完全敞开。
中国群体建筑的美是内在的、含蓄的,展现方式是曲折的、连续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人们常把中国建筑空间称为“卷轴式”的,把西方建筑空间称为“雕塑式”的。雕塑之美主要是在整个实体的直观造型,人们对它的欣赏是静态的,往往一览无余;卷轴式的中国画则融入了时间因素,要徐徐展开方可欣赏,它的美主要体现在因时间而起的层次感,因含蓄而起的幽深感,单个物体的造型倒在其次。
(二)主次分明,对称均衡
中国建筑在布局时,每一座厅堂屋舍、亭台楼阁以及大大小小的构成要素,均依照其地位、作用而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主次分明。
(三)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天人合一”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观。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以自然为美的源泉与归宿。这种文化观、美学观乃至人生观反映在建筑布局中,首先表现为对“庭院”空间的经营。作为建筑群体的基本空间单元,中国式庭院把自然纳入建筑之中,成为建筑空间的一部分,从而创造了室内外空间、人工与自然过渡与融合的可能。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庭院,空间未必很大,人们却可以在其中栽培树木、种植花卉、叠山辟池、养殖鱼鸟。中国建筑的空间是内向的,一系列悠然自得的庭院布置将自然的风雨阴晴和动植物收藏于建筑和主人的生活之中,为生活增添了诸多情趣。这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绝妙诠释。
(四)运用多种手段突出整体品味与格调,表达主观情怀
中国建筑更多依赖装修、装饰、物件摆设等手段来体现差异。装修、装饰可以改变建筑的空间划分进而改变用途,例如将一座衙署改为府邸,将一处宅园改为佛寺。它们赋予建筑室内外格调与品位,标志着建筑的等级和用途。所以室内外各种装饰手法和构件的摆设,对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有明显影响。
建筑,只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已然切切实实地存在着、产生着美,它可以为我们提供美得体验、经验,让我们提高审美能力,借以来评价产品的优劣高下,借以来吸引欣赏者、使用者,借以来提高国际声望,影响着国家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汉宝德,汉宝德谈美[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
[2]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的教育[J].哲学研究,1996年12期
[3]周军伟,高校美育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哲学研究,2009年1期
一、美育教育的失衡
美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中,美育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没有人对他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既不能有当下的经济价值,似乎也看不到有巨大的文化力量,这是多么浅薄的态度啊!
再加上很多教育者往往和美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同为一,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就是传授艺术知识和培训艺术技巧。这种观念有两方面的缺欠。其一,把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缩小了美育的范围,局限了美育的这也是认识美育的误区。美育是一种范围宽广、弹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其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只是其中一种。其二,它又把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知识和技巧教育。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要培养授教对象的艺术心灵和人格,使之保持赤子之心,培养和发展其丰富的感受力与想象力,而仅仅局限于艺术知识和技巧培训的艺术教育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在这种所谓艺术教育中,艺术知识成了与其它门类知识并列的一种知识,这除了给功课本已繁重不堪的学生增加负担外还能得到什么呢?即便学生不怕负担繁重,出于对艺术的天然兴趣而接受这种教育,它也顶多只能培养出一些出色的艺匠而已。这样,学生一边学习着空灵无欲的艺术,一边却希望以这种艺术给他们带来荣誉和利益。这种功利主义浸染下的“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初衷岂不是南辕北辙!艺术教育可以产生美,可是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其范围要广阔的多。社会、学校对美育的不重视,导致了美育教育的失衡,使得越来越少的人忽略了美育的重要性。
二、美育的重要性
我们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而从美与人、与社会的关联角度出发,让大家切切实实的认识到美育的力量。
1、美感是文明的基石
如果有机会,可以参观国外的教堂,那种庄严肃穆,那种恒久流传,都足以给人产生震撼。也可以参观故宫,那种波澜壮阔,严格规整,让人顿觉皇家气势气贯长虹。在追求美得过程中,发现了真,形成了不一样的文明,影响了不同的人群。
2、美感也是一种文化力量
要怎么去认识美得文化力量呢?只要看工业生产就可以了。多少年来,我们的工业生产都是为西方人的工业服务,所赚的钱都是辛苦钱,都是加工生产,没有更多的原创性开发。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认识美的修养,创造美的能力,我们没有吃智慧果,所以还没有见过美的大千世界。
比如一条领带就足以让我们感慨万千。西方人的一条领带几乎可以卖到中国人一套衣服的价钱。西方的包包,动辄卖到几万、十几万,这是因为在物质丰盛的今天,东西已不值钱,值钱的是内在价值。什么价值?美的价值。美是今天的文明向上攀升的目标,可是一个民族不知美为何物,要如何攀升呢?
所以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可以提升国民的整体审美水平,又可以提高国力,提高民族的竞争力,不容忽视。
我们可以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建筑物作为一次审美旅程,实现美的感受。建筑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用,所以不要不屑一顾的跟我说,可以住就好了,美不美不重要,那是因为你从不张开你的眼睛来欣赏美,体会不到美的舒适,自然也不在意美是不是在你的世界里。那么建筑物的美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三、建筑中的美
今天我们先不谈建筑物形式上的美,比如比例、结构、和谐统一、色彩等等,我们先要看看建筑物内在精神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地方如何体现着美。
中国建筑具有灵活多样的群体空间形态。这不仅是由于中国建筑一直都在用庭院结构组织建筑群落,更是因为中国建筑体系在群体建筑的空间组织上具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布局原则与手法。中国单体建筑的造型与装饰手法引人人胜,群体建筑的空间艺术更是令人倾倒。这些原则与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向心内敛,层次分明,意韵悠远
中国建筑则以院落组织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单体建筑可视为围合庭院的 “组件”,主体建筑虽也雄伟高大却被深“藏”在重重庭院之中。除了特定建筑物如城市中的城楼、钟鼓楼、建筑群大门等之外,中国的重要单体建筑很少把全部轮廓直接展露在人们视野中。
中国建筑空间的内向含蓄无所不在,建筑群落内部也是如此:各个庭院都有自己的院墙与院门,屋宇的位置、朝向、距离连同庭院之间的转换递进关系均精心安排,一切都在“封闭”与“展现”之间的转换。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一目了然是中国建筑空间艺术的大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建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园林建筑最反对浅露直白。中国园林总要设置不同的景区空间,观赏者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循着曲径一步步地去观赏。所以整个园林即是一个逐步展开的景观序列,每一空间的构图都相对隐蔽,彼此并不完全敞开。
中国群体建筑的美是内在的、含蓄的,展现方式是曲折的、连续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人们常把中国建筑空间称为“卷轴式”的,把西方建筑空间称为“雕塑式”的。雕塑之美主要是在整个实体的直观造型,人们对它的欣赏是静态的,往往一览无余;卷轴式的中国画则融入了时间因素,要徐徐展开方可欣赏,它的美主要体现在因时间而起的层次感,因含蓄而起的幽深感,单个物体的造型倒在其次。
(二)主次分明,对称均衡
中国建筑在布局时,每一座厅堂屋舍、亭台楼阁以及大大小小的构成要素,均依照其地位、作用而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主次分明。
(三)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天人合一”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观。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以自然为美的源泉与归宿。这种文化观、美学观乃至人生观反映在建筑布局中,首先表现为对“庭院”空间的经营。作为建筑群体的基本空间单元,中国式庭院把自然纳入建筑之中,成为建筑空间的一部分,从而创造了室内外空间、人工与自然过渡与融合的可能。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庭院,空间未必很大,人们却可以在其中栽培树木、种植花卉、叠山辟池、养殖鱼鸟。中国建筑的空间是内向的,一系列悠然自得的庭院布置将自然的风雨阴晴和动植物收藏于建筑和主人的生活之中,为生活增添了诸多情趣。这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绝妙诠释。
(四)运用多种手段突出整体品味与格调,表达主观情怀
中国建筑更多依赖装修、装饰、物件摆设等手段来体现差异。装修、装饰可以改变建筑的空间划分进而改变用途,例如将一座衙署改为府邸,将一处宅园改为佛寺。它们赋予建筑室内外格调与品位,标志着建筑的等级和用途。所以室内外各种装饰手法和构件的摆设,对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有明显影响。
建筑,只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已然切切实实地存在着、产生着美,它可以为我们提供美得体验、经验,让我们提高审美能力,借以来评价产品的优劣高下,借以来吸引欣赏者、使用者,借以来提高国际声望,影响着国家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汉宝德,汉宝德谈美[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
[2]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的教育[J].哲学研究,1996年12期
[3]周军伟,高校美育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哲学研究,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