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的南宁阳光明媚,让我们感动的事情有很多:感谢美丽的十七中为我们提供了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感谢外刚内柔的班主任黄欣老师教会我们先为人后为学的道理,感谢班艳英老师精彩的讲课引领我们探索数学的神奇,感谢梁先文老师为我们带来活力四射的体育活动……”这是南宁市第十七中学(以下简称十七中)初一唐诗班的感恩宣言。在十七中的校园里,每个班级都有代表本班特色的感恩宣言,这是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十七中牢固树立“健康人生,快乐进取,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尊重与关爱”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模式,并结合在校生75%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特点,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切入点,着重从感谢父母、老师、同学、社会等几个方面,对全校师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本“德育教科书”,让师生在浓厚的德育氛围里润泽心灵、拥有爱心、懂得感恩、学会负责。
环境熏陶,引领感恩启蒙
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十七中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陶冶等途径,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十七中的校园里,有一条在全国首创的“书法长河”,其中篆刻着我国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学生在“触摸”传统书法中,受到历史和文化的熏陶。与“书法长河”遥相呼应,校园里还建造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怡墨亭”。师生通过欣赏艺术美,直接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美德文化,十七中用著名书法家的姓名和国学名篇来给班级命名,以国学著作中的名句作为班训。例如,论语班的班训是“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厚德班的班训是“学以致用 厚德载物”;楚辞班的班训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校绘制了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文化墙”,选取我国传统的成语故事“羔羊跪乳”“孔融让梨”“孟母三迁”“愚公移山”“闻鸡起舞”“卧薪尝胆”等,采用艺术概括和抽象古典人物的画法,虚实相映,直观地体现了感恩、爱国、勤学、勇于进取的精神,闪耀着思想与智慧的光芒。十七中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因素,大力实施“关爱与感恩”的教育,让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感恩文化,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启蒙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爱心培育,体验感恩情怀
为了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十七中校领导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真正树立起“教育公平”的观念,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学校在教师中推行“一全五制”:“一全”是指全员育人工程;“五制”是指五种责任制,一是“德育导师制”,各班在班主任的协调下为困难学生配备德育导师;二是“首遇责任制”,在全校范围内德育工作不分份内份外,不分上班下班,谁首先遇到学生德育问题,谁就肩负教育责任;三是“班科负责制”;四是“常规育人机制”;五是教育效果测评制。平时,学校开展“铸师魂、讲师德”“树师表形象,创教育新风”等内强素质、外树良好形象系列活动,构建了一个严密的德育教育网络,打造了充满爱心、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一支教师队伍。
以关爱学生为切入点,十七中大力帮助生活上、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们安排了专门的辅导老师。老师们不仅辅导他们学习,还常常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鼓足勇气和树立信心。同时,为了更好地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学校在常规家访的基础上,坚持实施“四维家访”,即除了被访家庭和前来的老师,还增加了优秀学生、学困生及部分家长共同体验家访历程,学习成功家庭的教育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容小清同学平时与父母关系不好,经常无故离家出走,父母拿她实在没办法,经常打电话向班主任黄洁求助。在一次家访活动中,黄洁老师特意叫上了容小清一起参加随访。荣小清被家访对象韦惠玲家庭艰苦的条件震撼了:全家六口挤在一间小小的房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母親残疾,父亲靠回收废品挣点生活费。但韦惠玲开朗乐观,学习成绩很好,跟同学相处融洽,有空就帮助父母做家务,父母都夸她很懂事。容小清在经历了这次“四维家访”后,改变了任性散漫的习惯,开始刻苦学习,成绩大有长进,也体贴父母了。每当节假日和寒暑假的第一天,学校都组织开展“温暖千万家”家访活动,将对学生的关爱从校园延伸到家庭、扩展到社会。此外,学校定期邀请教育专家来校开展“家长学校”讲座,以科学方法指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
几年来,十七中想方设法为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减免各种学杂费用。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师生们踊跃为困难学生捐款捐物,并成立了帮助困难学生的“温暖基金”。为了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学校把老师们捐献和学校赠送的学习用品集中起来,每学期会以拍卖会的方式组织献爱心活动。学生可以用各学科老师奖励的学习卡,竞拍自己需要的学习生活用品。另外,每年3月的“关爱女生节”成为学校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品牌活动。教师们和贫困女生结对子帮扶,全面帮助女生健康成长。
经历实践,生成行为品质
为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会感恩,十七中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孝敬父母、勤奋学习、团结互助,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培养与关爱。
十七中通过设立“爱生节”(教师节前后)、举行感恩大会、“感动校园十大之星”评选、给家长写感恩信、召开感恩主题班会等活动,搭建起学校、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随着感恩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创设了独具特色的“感恩银行”,在学生中开展“存进爱与责任,收获进步与快乐——感恩银行”活动。2010年春季学期,学校的“感恩银行”正式成立。各班的“感恩银行”分别自主经营,班主任担任董事长,行长、分行长分别由学生竞聘担任。每个学生都是“感恩银行”的储户,拥有自己的“存折”。“储户”平时表现好的,“存折”上就会存进相应的“人品币”,表现不好的“储户”则要支出相应的“人品币”。以“感恩银行”为载体,以“人品币”这种有趣的方式,计量每位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学习习惯、品德孝道、特长发展等情况,到学期末对学生进行量化评比。学生可根据自己“存折”上“人品币”的数量多少到学校设立的“感恩超市”兑换自己所需的物品。“感恩银行”,让学校的感恩教育不再是走过场的一种形式,而是更好地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激发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学生在争取“人品币”的储蓄活动中,收获了进步与快乐。许多学生在学习、品德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厚德班有一个学生叫李佩仪,是一名孤儿,性格孤僻、自卑,自从参加了“感恩银行”后,班主任充分挖掘她身上的优点,如遵守纪律、课堂上大胆发言、作业按时完成等,并及时给她“人品币”作为奖励。在积累“人品币”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她进步很快。为了积攒更多的“人品币”,李佩仪变得主动关心班集体了,与同学相处也融洽多了,还做了很多好事。去“感恩超市”兑现时,她用“存折”里的50分“人品币”兑换了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牙膏。她说:“用人品币换来的奖品,养母看到了一定很开心。”不过,李佩仪心里有点小遗憾,因为上学迟到过一次,不然可以换到更多的奖品。她暗下决心,以后要表现得更好!
在实施“关爱与感恩”活动的基础上,十七中又开展了“学会感恩 培养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从中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关爱,培养了责任意识,并能以努力和刻苦来回报关爱他们的人。
十七中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城镇学生各自不同的优势,因势利导,推行学生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如每周班干轮值制,团委、学生会检查督促制,内宿生接力管理制等。这些管理措施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使学生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负责。例如,学校成立有“校长助理理事会”,在全校范围内招聘了10名学生担任“校长助理”。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针对“如何保护校园的果树”这一议题,学生想到实行“承包责任制”,让每个班通过竞标的方式承包校园“果树的养护、果实的保护”等任务。竞标成功的班级,对所要保护的果树尽心尽责,学生亲自动手给果树施肥。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各班学生们摘下果实,送给老师、同学、家长。与此同时举办“芒果节”“扁桃节”,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这种内容多、范围广、参与面大的教育活动方式,使学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享受到了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责任感、自信心及爱校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十七中努力创设了一个充满关爱和感恩文化气息的育人环境,以爱育爱,以德育德,让感恩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灵!
(责编 黎雪娟)
近年来,十七中牢固树立“健康人生,快乐进取,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尊重与关爱”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模式,并结合在校生75%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特点,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切入点,着重从感谢父母、老师、同学、社会等几个方面,对全校师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本“德育教科书”,让师生在浓厚的德育氛围里润泽心灵、拥有爱心、懂得感恩、学会负责。
环境熏陶,引领感恩启蒙
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十七中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陶冶等途径,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十七中的校园里,有一条在全国首创的“书法长河”,其中篆刻着我国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学生在“触摸”传统书法中,受到历史和文化的熏陶。与“书法长河”遥相呼应,校园里还建造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怡墨亭”。师生通过欣赏艺术美,直接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美德文化,十七中用著名书法家的姓名和国学名篇来给班级命名,以国学著作中的名句作为班训。例如,论语班的班训是“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厚德班的班训是“学以致用 厚德载物”;楚辞班的班训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校绘制了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文化墙”,选取我国传统的成语故事“羔羊跪乳”“孔融让梨”“孟母三迁”“愚公移山”“闻鸡起舞”“卧薪尝胆”等,采用艺术概括和抽象古典人物的画法,虚实相映,直观地体现了感恩、爱国、勤学、勇于进取的精神,闪耀着思想与智慧的光芒。十七中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因素,大力实施“关爱与感恩”的教育,让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感恩文化,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启蒙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爱心培育,体验感恩情怀
为了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十七中校领导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真正树立起“教育公平”的观念,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学校在教师中推行“一全五制”:“一全”是指全员育人工程;“五制”是指五种责任制,一是“德育导师制”,各班在班主任的协调下为困难学生配备德育导师;二是“首遇责任制”,在全校范围内德育工作不分份内份外,不分上班下班,谁首先遇到学生德育问题,谁就肩负教育责任;三是“班科负责制”;四是“常规育人机制”;五是教育效果测评制。平时,学校开展“铸师魂、讲师德”“树师表形象,创教育新风”等内强素质、外树良好形象系列活动,构建了一个严密的德育教育网络,打造了充满爱心、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一支教师队伍。
以关爱学生为切入点,十七中大力帮助生活上、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们安排了专门的辅导老师。老师们不仅辅导他们学习,还常常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鼓足勇气和树立信心。同时,为了更好地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学校在常规家访的基础上,坚持实施“四维家访”,即除了被访家庭和前来的老师,还增加了优秀学生、学困生及部分家长共同体验家访历程,学习成功家庭的教育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容小清同学平时与父母关系不好,经常无故离家出走,父母拿她实在没办法,经常打电话向班主任黄洁求助。在一次家访活动中,黄洁老师特意叫上了容小清一起参加随访。荣小清被家访对象韦惠玲家庭艰苦的条件震撼了:全家六口挤在一间小小的房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母親残疾,父亲靠回收废品挣点生活费。但韦惠玲开朗乐观,学习成绩很好,跟同学相处融洽,有空就帮助父母做家务,父母都夸她很懂事。容小清在经历了这次“四维家访”后,改变了任性散漫的习惯,开始刻苦学习,成绩大有长进,也体贴父母了。每当节假日和寒暑假的第一天,学校都组织开展“温暖千万家”家访活动,将对学生的关爱从校园延伸到家庭、扩展到社会。此外,学校定期邀请教育专家来校开展“家长学校”讲座,以科学方法指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
几年来,十七中想方设法为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减免各种学杂费用。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师生们踊跃为困难学生捐款捐物,并成立了帮助困难学生的“温暖基金”。为了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学校把老师们捐献和学校赠送的学习用品集中起来,每学期会以拍卖会的方式组织献爱心活动。学生可以用各学科老师奖励的学习卡,竞拍自己需要的学习生活用品。另外,每年3月的“关爱女生节”成为学校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品牌活动。教师们和贫困女生结对子帮扶,全面帮助女生健康成长。
经历实践,生成行为品质
为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会感恩,十七中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孝敬父母、勤奋学习、团结互助,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培养与关爱。
十七中通过设立“爱生节”(教师节前后)、举行感恩大会、“感动校园十大之星”评选、给家长写感恩信、召开感恩主题班会等活动,搭建起学校、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随着感恩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创设了独具特色的“感恩银行”,在学生中开展“存进爱与责任,收获进步与快乐——感恩银行”活动。2010年春季学期,学校的“感恩银行”正式成立。各班的“感恩银行”分别自主经营,班主任担任董事长,行长、分行长分别由学生竞聘担任。每个学生都是“感恩银行”的储户,拥有自己的“存折”。“储户”平时表现好的,“存折”上就会存进相应的“人品币”,表现不好的“储户”则要支出相应的“人品币”。以“感恩银行”为载体,以“人品币”这种有趣的方式,计量每位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学习习惯、品德孝道、特长发展等情况,到学期末对学生进行量化评比。学生可根据自己“存折”上“人品币”的数量多少到学校设立的“感恩超市”兑换自己所需的物品。“感恩银行”,让学校的感恩教育不再是走过场的一种形式,而是更好地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激发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学生在争取“人品币”的储蓄活动中,收获了进步与快乐。许多学生在学习、品德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厚德班有一个学生叫李佩仪,是一名孤儿,性格孤僻、自卑,自从参加了“感恩银行”后,班主任充分挖掘她身上的优点,如遵守纪律、课堂上大胆发言、作业按时完成等,并及时给她“人品币”作为奖励。在积累“人品币”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她进步很快。为了积攒更多的“人品币”,李佩仪变得主动关心班集体了,与同学相处也融洽多了,还做了很多好事。去“感恩超市”兑现时,她用“存折”里的50分“人品币”兑换了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牙膏。她说:“用人品币换来的奖品,养母看到了一定很开心。”不过,李佩仪心里有点小遗憾,因为上学迟到过一次,不然可以换到更多的奖品。她暗下决心,以后要表现得更好!
在实施“关爱与感恩”活动的基础上,十七中又开展了“学会感恩 培养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从中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关爱,培养了责任意识,并能以努力和刻苦来回报关爱他们的人。
十七中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城镇学生各自不同的优势,因势利导,推行学生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如每周班干轮值制,团委、学生会检查督促制,内宿生接力管理制等。这些管理措施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使学生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负责。例如,学校成立有“校长助理理事会”,在全校范围内招聘了10名学生担任“校长助理”。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针对“如何保护校园的果树”这一议题,学生想到实行“承包责任制”,让每个班通过竞标的方式承包校园“果树的养护、果实的保护”等任务。竞标成功的班级,对所要保护的果树尽心尽责,学生亲自动手给果树施肥。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各班学生们摘下果实,送给老师、同学、家长。与此同时举办“芒果节”“扁桃节”,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这种内容多、范围广、参与面大的教育活动方式,使学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享受到了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责任感、自信心及爱校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十七中努力创设了一个充满关爱和感恩文化气息的育人环境,以爱育爱,以德育德,让感恩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灵!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