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随着国际体系的转型,中印等发展中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纷纷加强对非洲政策的力度。中印两国在非洲事务上的互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认为,印度有自己独立的非洲政策,中国因素不是印度制定其非洲政策时的出发点和落脚,最,而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中印在非洲事务上的共同利益大于矛盾冲突,存在合作的足够空间。
[关键词] 印度 非洲政策 中国因素
当今国际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突出特征是发展中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在国际体系转变的过程中,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特别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越来越认识到非洲重要性的上升和地位的提高。非洲的崛起是资源性崛起,即非洲的作用和地位本身是由其丰富的政治和自然资源所支撑的。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非洲的资源性优势越来越显著,引起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的普遍关注,后者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需求压力。中印与非洲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在非洲事务上的互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正确评估中国因素在印度对非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将有助于两国增进互信,准确把握中印双边关系发展以及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一、印度在非洲:遭遇中国
在印度、西方学者和媒体的文章中,中国是影响印度在21世纪初加强其非洲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印度学者认为,印度传统上在非洲的影响要远大于中国,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的战略重心向美国、欧洲和东亚地区转移,非洲逐渐在印度的外交战略中退居二线,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被中国取代。现在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已经远非印度可比。所以,今天当印度要重新取得在非洲失去的地盘时,正好与中国迎头相撞。
印度经济学家承认,中国为保持经济增长而产生的资源需求刺激了印度。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传统的石油能源方面。现在中国每年从非洲进口的石油约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30%,为3700万吨,而印度为1800万吨。印度若要获得更多的石油能源,就必须面对来自中国的强有力竞争。在世界其他主要能源产地都基本已被西方石油巨头控制的情况下,非洲在能源领域为中印提供了竞争的舞台。
随着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贸易量特别是石油贸易的增长,中非之间的航运量增加成为必然。确保海上能源通道安全通畅是世界上每个能源进口大国必须考虑的问题。根据国际海事局统计,从2008年11月7日到16日的短短十天内,位于非洲东北之角的索马里海盗就劫持了5艘外国船只,其中包括在肯尼亚附近海域被劫的中国天津远洋渔业公司“天裕8号”渔船。根据许多印度人的看法,印度的安全边界应该从马六甲海峡到霍尔木兹海峡,从非洲海岸到澳大利亚西海岸。印度洋是印度的“海洋”,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不能染指。印度政府试图建立以地缘政治为核心的外交策略,保护自己的战略利益,对中国自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开始的印度洋战略发展策略十分警惕,近年来加强了和塞舌尔、毛里求斯以及莫桑比克等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推出了军舰巡逻、联合军事演习等举措。
由此看来,中印在非洲的遭遇不可避免。那么,印度在制定对非洲政策时是如何看待中国因素呢?是追随中国还是挑战中国?
二、印度对非洲政策中的中国因素:追随中国还是挑战中国
(一)追随中国?
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的经济学家菲利浦·阿尔维斯(Philip Alves)认为,印度所采取的是一个追随中国、但规模较小的非洲战略。它具有所有的相同元素,只不过在规模上远远小于中国。印度与中国进入了同样的一些国家,包括苏丹在内,但因为其投资规模远远小于中国,因而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印度并不这样认为。印度强调其与非洲关系的独特性。印度前外交国务部长阿南德·夏尔马(Anand Sharma)指出:“印度与非洲的关系与众不同,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
在国际体系转型的过程中,非洲地位上升,各大国重新加强对非洲外交,这是印度对非洲政策变化的时代背景。对印度来说,非洲大陆机遇与挑战并存。印度重新定位非洲,加大对非洲的援助力度,从突出政治联系转变为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为最终在世界舞台崛起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作为独立自主大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印度对非洲政策的变化是国际体系变化的反映,也是其对自身利益变化不断重新认识的结果。
首先,印度与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印度与非洲隔印度洋相望,关系密切。在历史上,印度先民借助西南季风通过海上航道与非洲的东部、南部地区人民进行交往,还有人很早就开始移民非洲,开发非洲。到欧洲对非洲殖民的时代,不少印度人随英国人进入非洲。至今在非洲有280万印度人后裔,且很多印度人在非洲的教育、经济甚至是政治领域都有一席之地。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后的第一届政府中就有五位内阁成员是印度裔的南非人。非洲印裔的存在显示了印度与非洲之间存在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结,为印度与非洲建立长久的关系提供了很强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其次,非洲特别是东部和南部非洲对于印度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意义。相对于中国等国家而言,在发展与非洲关系上,印度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作为印度洋国家,印度在追求大国地位的道路上首先要确立其在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印度洋也被追求大国地位的印度视为其战略后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印度洋西侧的东部和南部非洲无疑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同样,非洲对于印度的地缘经济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相对于其他大国来说,出口非洲的印度产品具有运输成本的巨大优势。印度的地理优势还有助于印非间的信息交流,而信息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因素。
再次,对于独立后的印度来说,非洲一直是其展示大国领导地位的重要舞台。由于印度人民与非洲人民有着遭受殖民统治的共同命运和经历,他们在长期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一直相互同情和支持。印度独立后,一直高举反对殖民主义、支持民族独立的大旗,支持非洲反对殖民主义、实现民族独立的正义事业,并在这一过程中确立其第三世界领导者的角色。其后,印度也一直在许多非洲国家参加的不结盟运动中扮演领导角色。可以说,独立后印度国际地位的提升与非洲所提供的历史舞台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印度对非洲政策的制定并不以中国因素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非洲事务上,印度并不完全是在追随中国。但考虑到中国快速崛起对国际体系带来的影响,中国因素的确是印度在制定对非洲政策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两个方面决定了印度在制定对非洲政策上仿效并追随中国,至少在政策手段上是如此:一方面,中国是国际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印度必须考虑中国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对非洲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值得印度学习和借鉴。
(二)挑战中国?
中印竞争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不管目的如何,西方总是希望把中印放在对立的地位,尤其是在非洲问题上,夸大中印两国在能 源领域的争夺。那么,印度近年来对非洲外交的加强真的是旨在挑战中国吗?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印度在发展对非洲关系上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总体而言,印度并不具备和中国进行全面竞争的实力。更为重要的是,印度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在非洲事务上,印度尽可能回避与中国全面抗衡。
经济上,和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的庞大投资相比,印度还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方减免了31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9亿元人民币债务,对非洲3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190项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在2006年11月的中非领导人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到2009年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比2006年增加一倍,今后三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设立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显然,印度并不具备这样雄厚的经济实力。
政治上,中国是拥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印度所不具备的政治优势。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式微,作为不结盟运动领袖的印度能给予非洲国家的政治支持是相当有限的。而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却能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政治与安全事务时,为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切实照顾这些国家的利益关切。
此外,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另外一个差距在于对非洲的认识。外交上印度对非洲的国别重视与研究不足。中国在西部、中部非洲有22个使馆,印度在相同地区只有6个使馆。中国有多个研究机构专门研究非洲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而印度对非洲缺乏同样深度的研究。
总之,印度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传统决定了其制定对非洲政策的基础是自身的国家利益,但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又使其不得不考虑中国因素;中印两国实力的不平衡使印度既无意也无力在非洲事务上挑战中国。面对中国在非洲日益上升的影响力,印度既需要效法中国、奋起直追,又不能让人觉得是在与中国对抗。
三、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对印度对非洲政策的影响
中国于2006年11月主办了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53个非洲国家中有48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对于中国成功举办此次峰会给予很大关注,认为中非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印度注意到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已非其所能比。印度前商务部国务部长杰拉姆·拉梅什(Jairam Ramesh)指出:“我们完全无法同他们竞赛。这没有意义。他们已经将我们甩在后面。”
除中国之外,近年来欧盟、日本和韩国也与非洲举办了类似的峰会。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非洲大陆特别是环印度洋地区对印度日益重要。面对世界主要政治和经济力量纷纷加强对非洲外交的投入,印度日益认识到对非洲外交的重要性,开始明显加强对非洲的工作力度,平衡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与非洲的峰会相比,印非峰会虽然在规模上差距较大,但显示了印度重新谋求恢复与非洲密切关系的态度。
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使印度大为震惊,认为在对非洲投入以及在非洲的影响力方面,印度已经大大落后于中国,印度有了要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其实,在此之前,印度对非洲政策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调整。印度认为,中国真正使印度震惊是在2004年,当年印度在安哥拉一次数额巨大的石油投标中败于中国。与印度只愿提供2亿美元的援助相比,中国资助安哥拉20亿美元用于发展铁路。此举令印度对中国刮目相看,开始审视自己在非洲的外交和投资行动。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举办再次使印度感受到了印度与中国在发展与非洲关系上存在的差距,对印度一向缓慢的行事风格产生了极大的鞭策。可以说中非峰会进一步加速了印度对非洲政策调整的步伐和力度。
四、印度对非洲政策的进一步加强
以印非能源会议和印非峰会为标志,印度对非洲政策得到进一步加强。新一轮印度对非洲政策的充实和提高是建立在全方位基础之上的,不仅包括高层政治往来,还包括能源合作、经贸投资、发展援助以及军事交流。
(一)举办首届印非峰会
受其他国家举行与非洲峰会的启示,印度于2008年4月举办了首届印非峰会,与会者包括8位非洲首脑及14个非洲国家的代表团。尽管其规模无法与中非峰会相提并论,但此次峰会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印度对中非峰会的--一种回应。首届印非峰会确立了印非伙伴关系发展的新蓝图。峰会为印非双方提供了一个最高级别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彼此的政治和经济诉求。峰会协调了印非在一些国际性问题上的立场,推进了南南合作。峰会的重要成果是通过了《德里宣言》和《印度一非洲合作框架协议》两个纲领性文件。《德里宣言》是一个全面涵盖印非双边关系以及印非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合作的政策性文件,《印度—非洲合作框架协议》则确定了印--非今后一个时期的合作重点,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科技、社会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及能源环境、媒体交流等领域。
(二)加强能源领域内的合作
保证能源供应安全是印度的重要目标,也是印度加强对非洲政策的一个主要利益关切。在《印度—非洲合作框架协议》中,印非双方一致把能源作为合作的关键领域之一。2007年11月6日,印度首次在新德里举行了印非能源合作会议,表示将要向非洲提供低息贷款、发展援助基金、武器军火和政治支持等发展同非洲的伙伴关系。时任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秘书的斯里尼瓦森(M,S,Srinivasan)表示,在今后两三年内,预计印度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将达到2400万~2500万吨。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下属的海外公司制定了第12个五年计划(2012-2017年),超过12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大部分集中在非洲。②印度把触角伸展到非洲旨在减少对海湾石油的依赖,在满足国内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同时,使其能源供给来源分散化,以降低风险。除油田外,印度希望与非洲接洽炼油厂、石化加工和管道修建等项目。印度还特别关注非洲的铀资源,这将是未来与非洲能源合作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加大对非洲援助力度
印度在对非洲援助对象、援助数量、援助领域等各方面实现全面扩展。首先,就援助对象来看,传统上印度主要与东部和南部非洲国家关系密切。西非地区由于印度裔较少和语言障碍,多年来一度被印度所忽视,现在印度也开始重视与西非国家的关系。③2007年9月,印度总理曼莫汗·辛格访问尼日利亚,这是45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尼。尼日利亚目前是印度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30亿美元。其次,就援助数量来看,在印非峰会上,印度宣布为全球50个最不发达国家,包括34个非洲国家,提供免关税准人印度市场的待遇。印度承诺把非洲项目的信贷规模提高逾一倍,从2003—2004年度的21.5亿美元提高到2008~2009年度的54亿美元。印度承诺 提高印度援非预算,在今后5—6年中提供5亿美元援助款项。最后,就援助领域来看,除了重点支持非洲的铁路、信息技术、电信、发电、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外,今后几年内,印度还有意在农业、教育和小型工业等方面与非洲开展合作,以促进非洲在能力建设方面取得进展。印度建议增加为非洲培训人员的数量,设立印非志愿团,从事公共卫生、信息教育和妇女自立发展等工作。
(四)加强在非洲的军事活动
一直以来,为强调印度在国际秩序中的重要性,印度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在非洲的刚果、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科特迪瓦和布隆迪等国都有印度维和部队的身影。除此之外,印度对非洲的军事外交还包括为非洲国家培训军官和向非洲国家提供武器装备。在2007—2008年度,印度同尼日利亚签订了国防合作备忘录,与加蓬和刚果进行了国防交流,还向毛里求斯提供了国防训练和装备所需的大部分物资和设备。同时,印度还加强了在印度洋和非洲沿岸的军事活动。2007年下半年,印度海军组成战舰编队。访问了非洲西部的五个国家。在印度洋,印度加紧在非洲东部沿海地区一些运输要道进行巡逻、侦察和打击海盗等军事行动。2008年5月,印度同南非和巴西的海军在南非南海岸举行了三国首次联合军事演习。
五、印度加强对非洲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注重与非洲的主要地区组织和重点国家发展关系,对中国有借鉴意义。尽管出席印非峰会的14个非洲国家仅占非洲大陆全部50多个国家的约四分之一,而且埃及、尼日利亚等在非洲地区影响较大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均缺席此次峰会,但出席会议的国家都是非洲各个地区组织的领导国家,包括非洲联盟主席国、各地区组织主席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主席国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等。可见,与中国不同,印度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这固然与其不具备足够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有关,但其以地区合作中的主要国家为工作重点的外交思路,有助于将有限资源最大化,值得学习和借鉴。当然,在全面撒网还是重点突破两种策略的选择上,中印之间还存在一个差别。由于台湾问题的存在,中国比印度更需要重视与尽可能多的非洲国家的关系。但随着两岸关系的回暖,中国在这方面的压力无疑将大大降低。
不可否认,印度密切与非洲关系在客观上有可能对中非关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印度加强对非洲政策,不断加大政治和经济投入,使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从中获益。非洲国家也看到了中印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在非洲问题上竞争的一面,并乐于利用这种竞争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好处。比如,许多非洲国家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债务减免和经济援助,而是希望有更多的投资援助。在政治领域,希望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也要充分考虑到非洲的代表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非洲在中非关系发展中的筹码,客观上也增加了中国维护和增进中非友好关系的成本和难度。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认清主要矛盾,正确看待中印在非洲的关系。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印两国都面临能源需求急剧上升的问题。在对外寻求能源来源多样化的过程中,中印不可避免地在非洲存在一定的竞争。但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了挑起中印之间的矛盾和恶性竞争,故意夸大中国和印度在非洲的竞争状况。美国就有在非洲利用印度来制衡中国的想法。而实际情况是,在非洲出口的石油中,欧洲占36%,美国占33%,中国只占8.7%,以美欧为主的西方国家才是非洲石油最重要的出口对象国。目前,非洲最大的几个石油生产国——尼日利亚、利比亚和安哥拉的大部分石油生产都被西方石油公司控制着。而在更大的国际分工体系中,非洲扮演的是原材料仓库的角色,印度和中国扮演制造者,欧洲和北美是消费者。在这样的模式下,再大谈什么中印恶性竞争,无疑是兄弟相残。事实上,中印两国在非洲存在非常大的合作空间,两国需要密切协调合作,共同应对西方的挑战,帮助非洲实现发展才是二者在非洲良陛竞争的最佳模式。
六、结语
印度加强对非洲外交,既是独立自主外交的产物,也有在政策手段上追随中国的考虑;既暗含与中国竞争的意图,又力图回避直接挑战中国。首先,印度有自己独立的非洲政策,中国不是印度制定其非洲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其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参考坐标。其次,转型期国际体系为中印共同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中印两国完全可以在非洲展开良性竞争和有效合作,抓住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崛起和发展。最后,中印非三方在未来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南南合作的前景,对世界格局变迁和国际关系民主化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序竞争和互利合作,应是中印在非洲的共存和发展之道。
(责任编辑 毛悦)
[关键词] 印度 非洲政策 中国因素
当今国际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突出特征是发展中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在国际体系转变的过程中,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特别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越来越认识到非洲重要性的上升和地位的提高。非洲的崛起是资源性崛起,即非洲的作用和地位本身是由其丰富的政治和自然资源所支撑的。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非洲的资源性优势越来越显著,引起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的普遍关注,后者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需求压力。中印与非洲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在非洲事务上的互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正确评估中国因素在印度对非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将有助于两国增进互信,准确把握中印双边关系发展以及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一、印度在非洲:遭遇中国
在印度、西方学者和媒体的文章中,中国是影响印度在21世纪初加强其非洲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印度学者认为,印度传统上在非洲的影响要远大于中国,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的战略重心向美国、欧洲和东亚地区转移,非洲逐渐在印度的外交战略中退居二线,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被中国取代。现在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已经远非印度可比。所以,今天当印度要重新取得在非洲失去的地盘时,正好与中国迎头相撞。
印度经济学家承认,中国为保持经济增长而产生的资源需求刺激了印度。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传统的石油能源方面。现在中国每年从非洲进口的石油约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30%,为3700万吨,而印度为1800万吨。印度若要获得更多的石油能源,就必须面对来自中国的强有力竞争。在世界其他主要能源产地都基本已被西方石油巨头控制的情况下,非洲在能源领域为中印提供了竞争的舞台。
随着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贸易量特别是石油贸易的增长,中非之间的航运量增加成为必然。确保海上能源通道安全通畅是世界上每个能源进口大国必须考虑的问题。根据国际海事局统计,从2008年11月7日到16日的短短十天内,位于非洲东北之角的索马里海盗就劫持了5艘外国船只,其中包括在肯尼亚附近海域被劫的中国天津远洋渔业公司“天裕8号”渔船。根据许多印度人的看法,印度的安全边界应该从马六甲海峡到霍尔木兹海峡,从非洲海岸到澳大利亚西海岸。印度洋是印度的“海洋”,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不能染指。印度政府试图建立以地缘政治为核心的外交策略,保护自己的战略利益,对中国自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开始的印度洋战略发展策略十分警惕,近年来加强了和塞舌尔、毛里求斯以及莫桑比克等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推出了军舰巡逻、联合军事演习等举措。
由此看来,中印在非洲的遭遇不可避免。那么,印度在制定对非洲政策时是如何看待中国因素呢?是追随中国还是挑战中国?
二、印度对非洲政策中的中国因素:追随中国还是挑战中国
(一)追随中国?
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的经济学家菲利浦·阿尔维斯(Philip Alves)认为,印度所采取的是一个追随中国、但规模较小的非洲战略。它具有所有的相同元素,只不过在规模上远远小于中国。印度与中国进入了同样的一些国家,包括苏丹在内,但因为其投资规模远远小于中国,因而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印度并不这样认为。印度强调其与非洲关系的独特性。印度前外交国务部长阿南德·夏尔马(Anand Sharma)指出:“印度与非洲的关系与众不同,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
在国际体系转型的过程中,非洲地位上升,各大国重新加强对非洲外交,这是印度对非洲政策变化的时代背景。对印度来说,非洲大陆机遇与挑战并存。印度重新定位非洲,加大对非洲的援助力度,从突出政治联系转变为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为最终在世界舞台崛起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作为独立自主大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印度对非洲政策的变化是国际体系变化的反映,也是其对自身利益变化不断重新认识的结果。
首先,印度与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印度与非洲隔印度洋相望,关系密切。在历史上,印度先民借助西南季风通过海上航道与非洲的东部、南部地区人民进行交往,还有人很早就开始移民非洲,开发非洲。到欧洲对非洲殖民的时代,不少印度人随英国人进入非洲。至今在非洲有280万印度人后裔,且很多印度人在非洲的教育、经济甚至是政治领域都有一席之地。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后的第一届政府中就有五位内阁成员是印度裔的南非人。非洲印裔的存在显示了印度与非洲之间存在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结,为印度与非洲建立长久的关系提供了很强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其次,非洲特别是东部和南部非洲对于印度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意义。相对于中国等国家而言,在发展与非洲关系上,印度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作为印度洋国家,印度在追求大国地位的道路上首先要确立其在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印度洋也被追求大国地位的印度视为其战略后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印度洋西侧的东部和南部非洲无疑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同样,非洲对于印度的地缘经济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相对于其他大国来说,出口非洲的印度产品具有运输成本的巨大优势。印度的地理优势还有助于印非间的信息交流,而信息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因素。
再次,对于独立后的印度来说,非洲一直是其展示大国领导地位的重要舞台。由于印度人民与非洲人民有着遭受殖民统治的共同命运和经历,他们在长期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一直相互同情和支持。印度独立后,一直高举反对殖民主义、支持民族独立的大旗,支持非洲反对殖民主义、实现民族独立的正义事业,并在这一过程中确立其第三世界领导者的角色。其后,印度也一直在许多非洲国家参加的不结盟运动中扮演领导角色。可以说,独立后印度国际地位的提升与非洲所提供的历史舞台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印度对非洲政策的制定并不以中国因素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非洲事务上,印度并不完全是在追随中国。但考虑到中国快速崛起对国际体系带来的影响,中国因素的确是印度在制定对非洲政策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两个方面决定了印度在制定对非洲政策上仿效并追随中国,至少在政策手段上是如此:一方面,中国是国际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印度必须考虑中国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对非洲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值得印度学习和借鉴。
(二)挑战中国?
中印竞争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不管目的如何,西方总是希望把中印放在对立的地位,尤其是在非洲问题上,夸大中印两国在能 源领域的争夺。那么,印度近年来对非洲外交的加强真的是旨在挑战中国吗?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印度在发展对非洲关系上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总体而言,印度并不具备和中国进行全面竞争的实力。更为重要的是,印度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在非洲事务上,印度尽可能回避与中国全面抗衡。
经济上,和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的庞大投资相比,印度还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方减免了31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9亿元人民币债务,对非洲3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190项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在2006年11月的中非领导人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到2009年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比2006年增加一倍,今后三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设立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显然,印度并不具备这样雄厚的经济实力。
政治上,中国是拥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印度所不具备的政治优势。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式微,作为不结盟运动领袖的印度能给予非洲国家的政治支持是相当有限的。而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却能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政治与安全事务时,为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切实照顾这些国家的利益关切。
此外,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另外一个差距在于对非洲的认识。外交上印度对非洲的国别重视与研究不足。中国在西部、中部非洲有22个使馆,印度在相同地区只有6个使馆。中国有多个研究机构专门研究非洲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而印度对非洲缺乏同样深度的研究。
总之,印度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传统决定了其制定对非洲政策的基础是自身的国家利益,但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又使其不得不考虑中国因素;中印两国实力的不平衡使印度既无意也无力在非洲事务上挑战中国。面对中国在非洲日益上升的影响力,印度既需要效法中国、奋起直追,又不能让人觉得是在与中国对抗。
三、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对印度对非洲政策的影响
中国于2006年11月主办了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53个非洲国家中有48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对于中国成功举办此次峰会给予很大关注,认为中非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印度注意到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已非其所能比。印度前商务部国务部长杰拉姆·拉梅什(Jairam Ramesh)指出:“我们完全无法同他们竞赛。这没有意义。他们已经将我们甩在后面。”
除中国之外,近年来欧盟、日本和韩国也与非洲举办了类似的峰会。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非洲大陆特别是环印度洋地区对印度日益重要。面对世界主要政治和经济力量纷纷加强对非洲外交的投入,印度日益认识到对非洲外交的重要性,开始明显加强对非洲的工作力度,平衡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与非洲的峰会相比,印非峰会虽然在规模上差距较大,但显示了印度重新谋求恢复与非洲密切关系的态度。
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使印度大为震惊,认为在对非洲投入以及在非洲的影响力方面,印度已经大大落后于中国,印度有了要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其实,在此之前,印度对非洲政策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调整。印度认为,中国真正使印度震惊是在2004年,当年印度在安哥拉一次数额巨大的石油投标中败于中国。与印度只愿提供2亿美元的援助相比,中国资助安哥拉20亿美元用于发展铁路。此举令印度对中国刮目相看,开始审视自己在非洲的外交和投资行动。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举办再次使印度感受到了印度与中国在发展与非洲关系上存在的差距,对印度一向缓慢的行事风格产生了极大的鞭策。可以说中非峰会进一步加速了印度对非洲政策调整的步伐和力度。
四、印度对非洲政策的进一步加强
以印非能源会议和印非峰会为标志,印度对非洲政策得到进一步加强。新一轮印度对非洲政策的充实和提高是建立在全方位基础之上的,不仅包括高层政治往来,还包括能源合作、经贸投资、发展援助以及军事交流。
(一)举办首届印非峰会
受其他国家举行与非洲峰会的启示,印度于2008年4月举办了首届印非峰会,与会者包括8位非洲首脑及14个非洲国家的代表团。尽管其规模无法与中非峰会相提并论,但此次峰会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印度对中非峰会的--一种回应。首届印非峰会确立了印非伙伴关系发展的新蓝图。峰会为印非双方提供了一个最高级别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彼此的政治和经济诉求。峰会协调了印非在一些国际性问题上的立场,推进了南南合作。峰会的重要成果是通过了《德里宣言》和《印度一非洲合作框架协议》两个纲领性文件。《德里宣言》是一个全面涵盖印非双边关系以及印非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合作的政策性文件,《印度—非洲合作框架协议》则确定了印--非今后一个时期的合作重点,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科技、社会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及能源环境、媒体交流等领域。
(二)加强能源领域内的合作
保证能源供应安全是印度的重要目标,也是印度加强对非洲政策的一个主要利益关切。在《印度—非洲合作框架协议》中,印非双方一致把能源作为合作的关键领域之一。2007年11月6日,印度首次在新德里举行了印非能源合作会议,表示将要向非洲提供低息贷款、发展援助基金、武器军火和政治支持等发展同非洲的伙伴关系。时任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秘书的斯里尼瓦森(M,S,Srinivasan)表示,在今后两三年内,预计印度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将达到2400万~2500万吨。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下属的海外公司制定了第12个五年计划(2012-2017年),超过12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大部分集中在非洲。②印度把触角伸展到非洲旨在减少对海湾石油的依赖,在满足国内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同时,使其能源供给来源分散化,以降低风险。除油田外,印度希望与非洲接洽炼油厂、石化加工和管道修建等项目。印度还特别关注非洲的铀资源,这将是未来与非洲能源合作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加大对非洲援助力度
印度在对非洲援助对象、援助数量、援助领域等各方面实现全面扩展。首先,就援助对象来看,传统上印度主要与东部和南部非洲国家关系密切。西非地区由于印度裔较少和语言障碍,多年来一度被印度所忽视,现在印度也开始重视与西非国家的关系。③2007年9月,印度总理曼莫汗·辛格访问尼日利亚,这是45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尼。尼日利亚目前是印度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30亿美元。其次,就援助数量来看,在印非峰会上,印度宣布为全球50个最不发达国家,包括34个非洲国家,提供免关税准人印度市场的待遇。印度承诺把非洲项目的信贷规模提高逾一倍,从2003—2004年度的21.5亿美元提高到2008~2009年度的54亿美元。印度承诺 提高印度援非预算,在今后5—6年中提供5亿美元援助款项。最后,就援助领域来看,除了重点支持非洲的铁路、信息技术、电信、发电、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外,今后几年内,印度还有意在农业、教育和小型工业等方面与非洲开展合作,以促进非洲在能力建设方面取得进展。印度建议增加为非洲培训人员的数量,设立印非志愿团,从事公共卫生、信息教育和妇女自立发展等工作。
(四)加强在非洲的军事活动
一直以来,为强调印度在国际秩序中的重要性,印度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在非洲的刚果、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科特迪瓦和布隆迪等国都有印度维和部队的身影。除此之外,印度对非洲的军事外交还包括为非洲国家培训军官和向非洲国家提供武器装备。在2007—2008年度,印度同尼日利亚签订了国防合作备忘录,与加蓬和刚果进行了国防交流,还向毛里求斯提供了国防训练和装备所需的大部分物资和设备。同时,印度还加强了在印度洋和非洲沿岸的军事活动。2007年下半年,印度海军组成战舰编队。访问了非洲西部的五个国家。在印度洋,印度加紧在非洲东部沿海地区一些运输要道进行巡逻、侦察和打击海盗等军事行动。2008年5月,印度同南非和巴西的海军在南非南海岸举行了三国首次联合军事演习。
五、印度加强对非洲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注重与非洲的主要地区组织和重点国家发展关系,对中国有借鉴意义。尽管出席印非峰会的14个非洲国家仅占非洲大陆全部50多个国家的约四分之一,而且埃及、尼日利亚等在非洲地区影响较大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均缺席此次峰会,但出席会议的国家都是非洲各个地区组织的领导国家,包括非洲联盟主席国、各地区组织主席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主席国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等。可见,与中国不同,印度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这固然与其不具备足够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有关,但其以地区合作中的主要国家为工作重点的外交思路,有助于将有限资源最大化,值得学习和借鉴。当然,在全面撒网还是重点突破两种策略的选择上,中印之间还存在一个差别。由于台湾问题的存在,中国比印度更需要重视与尽可能多的非洲国家的关系。但随着两岸关系的回暖,中国在这方面的压力无疑将大大降低。
不可否认,印度密切与非洲关系在客观上有可能对中非关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印度加强对非洲政策,不断加大政治和经济投入,使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从中获益。非洲国家也看到了中印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在非洲问题上竞争的一面,并乐于利用这种竞争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好处。比如,许多非洲国家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债务减免和经济援助,而是希望有更多的投资援助。在政治领域,希望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也要充分考虑到非洲的代表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非洲在中非关系发展中的筹码,客观上也增加了中国维护和增进中非友好关系的成本和难度。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认清主要矛盾,正确看待中印在非洲的关系。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印两国都面临能源需求急剧上升的问题。在对外寻求能源来源多样化的过程中,中印不可避免地在非洲存在一定的竞争。但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了挑起中印之间的矛盾和恶性竞争,故意夸大中国和印度在非洲的竞争状况。美国就有在非洲利用印度来制衡中国的想法。而实际情况是,在非洲出口的石油中,欧洲占36%,美国占33%,中国只占8.7%,以美欧为主的西方国家才是非洲石油最重要的出口对象国。目前,非洲最大的几个石油生产国——尼日利亚、利比亚和安哥拉的大部分石油生产都被西方石油公司控制着。而在更大的国际分工体系中,非洲扮演的是原材料仓库的角色,印度和中国扮演制造者,欧洲和北美是消费者。在这样的模式下,再大谈什么中印恶性竞争,无疑是兄弟相残。事实上,中印两国在非洲存在非常大的合作空间,两国需要密切协调合作,共同应对西方的挑战,帮助非洲实现发展才是二者在非洲良陛竞争的最佳模式。
六、结语
印度加强对非洲外交,既是独立自主外交的产物,也有在政策手段上追随中国的考虑;既暗含与中国竞争的意图,又力图回避直接挑战中国。首先,印度有自己独立的非洲政策,中国不是印度制定其非洲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其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参考坐标。其次,转型期国际体系为中印共同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中印两国完全可以在非洲展开良性竞争和有效合作,抓住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崛起和发展。最后,中印非三方在未来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南南合作的前景,对世界格局变迁和国际关系民主化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序竞争和互利合作,应是中印在非洲的共存和发展之道。
(责任编辑 毛悦)